返回打印

艾思奇:诚心诚意做学问

作者:王恩宝 谢长山 来源:学习时报

艾思奇诚心诚意做学问

王恩宝谢长山

u=596436435,3926709672&fm=26&gp=0.jpg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育、传播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独立思考、刻苦研究、严谨治学,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毛泽东曾说:“艾思奇是好哲学家,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

服务大众 学习大众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力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用,使其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开拓性工作。艾思奇认为:“我们这个国家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对象。”为此,他坚定地开始了新哲学通俗化的探索实践。1934年,艾思奇写出《哲学讲话》(后改名为《大众哲学》),成为实践哲学大众化的开端。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用鲜活贴切的生活实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别开生面的形式,阐述了新哲学的基本原理,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使新哲学开始走进人民大众。《大众哲学》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启发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探寻改造中国与世界之路,起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作用。许多青年在其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水平,决定开展学习社会发展史活动。艾思奇全力投入这项工作。他在《学习》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从头学起》一文,指出:全国人民为了掌握思想武器,要经过这一学习、教育,系统地掌握几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还写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一书。艾思奇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的建树,对于20世纪5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确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劳动人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艾思奇始终心系群众。他在工农群众面前,是一个很谦逊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下乡、下厂,一方面向工农群众学习,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工作。1958年在天津,他多次到工人群众中演讲,并认真总结工人学哲学的经验。1965年,他两次到北京郊区农村参加“四清”运动。虽然当时他已患有较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但他认为这“是深入实际,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并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实事求是 联系实际

艾思奇一生最喜欢的格言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艾思奇紧紧把握这一精髓,十分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说明中国实际问题,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并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艾思奇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他常讲,理论工作者不论讲课或写文章,都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分析研究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他在自己的哲学理论工作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哲学理论的中国化、现实化。他认为,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不是书斋课堂里的运动,不是滥用公式的运动,而是要从实践中吸取哲学的养料,发展哲学的理论。要根据每一时期的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理论,而不是把固定了的哲学理论,当作支配一切的死公式;要把这一发展的哲学理论拿来应用,指导思想行动。艾思奇的观点和学风,充分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艾思奇针对自己偏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缺点,严格剖析自己,认真作自我批评。整风期间,他有针对性地写出《“有的放矢”及其他》《不要误解实事求是》《学习观念的革新》《主观主义的来源》《一往无前》《关于唯物论的几段杂记》《怎样改造了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他指出:“这一运动教育了广大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工作干部,我自己在这个运动中也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在这些教育的帮助下,开始认识和改正了自己许多知识分子的缺点。”

1958年,艾思奇发表题为《破除迷信,立科学,无往不胜》的文章,一方面赞扬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指出:“破除迷信后一定要立科学,而一点也不能离开科学,冲天的干劲一定要与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我们一条重要经验。”

解放思想 不懈探索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不断解放思想、不懈探索。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过程。他在学术研究中,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1950年,在清华大学讲授对立统一规律时,艾思奇提出基本粒子不基本、仍然可分的观点。但一些物理学教授依据当时的专业知识,坚持认为基本粒子不可分,有人甚至认为艾思奇不懂自然科学。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艾思奇的观点是正确的。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能在物理学领域有如此创见,其中所体现的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勇气,正是理论创新与学术研究的第一要义。

解放思想、不懈探索,需要兼容并蓄,虚心听取不同意见。艾思奇始终以平等讨论问题、乐于接受正确意见的态度对待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他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会越辩越明。一次,在北京大学的学习讨论中,发生了关于形式逻辑是不是形而上学的争论。艾思奇最初主张形式逻辑是形而上学,有的学者则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经过反复辩论,大家取得共识,艾思奇虚心接受了形式逻辑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这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风范深为哲学界所称道,其学风值得后辈学人传承弘扬。



//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19-08-05/5799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