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意味着什么?

作者:赵丛浩 来源:江南app网址

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意味着什么?

赵丛浩

t01030a9f2c39380c31.jpg

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的提出

1950年9月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毛泽东根据当时朝鲜战场的情况分析了美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和弱点,并提出了应对方针,即:“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其中,“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以其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成为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句经典话语。

原子弹是什么?原子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所释放的能量,通过高温、冲击波、核辐射等方式大规模杀伤敌人的武器。

美国是第一个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国家。为了研制原子弹,美国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动员10万多人,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1945年,美国将原子弹投入实战,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直接造成20多万人死伤,向世界展示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原子弹在客观上推动了二战的结束,也开启了核武器时代,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形式。

手榴弹是什么?手榴弹是一种小型手投弹药,体积小、质量小,工作原理、制造技术简单,材料容易获取。

如抗战时期,尽管各抗日根据地工业基础薄弱,自产子弹中至少80%是复装子弹,但手榴弹是完全新生产的。但是,即便是技术门槛不高的手榴弹,我军的制造水平也比较低,弹片杀伤力很弱,有的甚至只能炸成两半。

尽管后来我军兵工部门通过改进装药工艺,制造了新型手榴弹,但手榴弹毕竟是手榴弹,和原子弹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武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最常用的木柄手榴弹就因杀伤力较小被一些美军称为“木柄震撼手榴弹”,而志愿军手中大威力的反坦克手榴弹还主要依靠从苏联进口。

显示了毛泽东的无畏气概与深远目光

原子弹制造难度大,杀伤力极强;手榴弹则制造难度低,杀伤力较小。两种武器在技术水平、爆炸威力方面的巨大差距,恰恰是中美两国在国力对比上的缩影。

当时,美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钢产量达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亿美元。反观新中国,则是一穷二白,钢产量、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只有区区60万吨、100亿美元。

美国拥有原子弹、航空母舰等当时最先进的海陆空武器装备和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而人民军队手中的武器装备还是“万国造”,坦克、飞机等技术兵器均不能自产。

既然综合国力、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差距如此巨大,毛泽东为何不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偏向虎山行呢?

原因之一就是坦克、大炮、原子弹等武器是有形的、大家都能注意到的力量,而毛泽东却看到了蕴藏在人民中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因为还没有释放出来,所以常人难以察觉与估量。或者,即便偶有发觉,也不相信这种力量真的能够移山填海。

早在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就提出,“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斗争,原子弹是空的”。一年后,他进一步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毛泽东坚信,精良的武器固然能在战场上逞一时之威风,但最终决定战争胜负,为历史盖棺论定的,不是某一件或某几件新式武器,而是人心向背。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最有力量,那么一定不是原子弹,而是广大人民的团结一致。脱离了人民的伟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只会是徒有其表、禁不住挑战的“纸老虎”。历史最后也证明,“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反映出中国武器装备落后与战略局面被动的无奈现实

“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反映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即当时我们手中只有手榴弹这类常规装备可供使用,而没有像原子弹一样的高精尖武器。上升到战略高度,就是中国缺乏足以震慑美国的力量。

美国之所以肆无忌惮地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中国的警告充耳不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认为中国武器装备落后,根本不敢和美国发生正面军事冲突。退一步讲,即便是战场相遇,自己纯粹依靠蛮力也定然能一鼓而胜。

1954年,毛泽东谈到国家的现状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这一点看,美国轻视新中国似乎也不无道理。

正是各项数据所反映出的两国硬实力之间的差距,令中国在作出战与和的选择时,处于被动地位。

如果回避与美国直接交锋,那会如何?

当时,美军已经进入台湾海峡,如果坐视朝鲜被占领,那么美军兵锋就会直抵鸭绿江边。一旦如此,政治上,会助长国内外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不利于政权稳定。经济上,会使我们难以放手利用东北的工业基础恢复国民经济,大大增加财政负担。军事上,会牵制我们大量兵力,而且如彭德怀所担忧的那样,美国“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因此,面对美国的出招,选择逃避无异于饮鸩止渴。

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中华大地一直战火不断。全国上下极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不愿意再卷入战争。然而,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出兵朝鲜,不仅是从道义出发,援助遭受侵略的邻邦,而且是保卫祖国所必需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也不得不奋起反抗侵略。

中国希望美国知难而退,但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者不相信眼泪,只承认拳头。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可以说是“逼上梁山”,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万不得已之举。毛泽东就说:“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

尽管出兵朝鲜是被迫的,但这有利于团结全国各阶层,有利于分化瓦解以美国为首的国内外反动集团,也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是于被动中求主动的关键一招,是从战略上破局的高明一步。

既然决定战,就要制定相应的战术,以便实现战略目标。虽然中国军队是被迫参战,但派谁打、怎么打、在哪里打、什么时间打、打谁不打谁、打多大规模,却可以自己掌握。这是“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的核心内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美军倚仗本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后,凭借陆上的机械化装备,可以不计成本地狂轰滥炸,可以天上来、海里去,可以大踏步前进、后退。

相较之下,中国在工业基础薄弱、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不要说是制造原子弹,就算是简单升级一下军事工业,不仅是急切不可为,而且即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既然中国军队没有美军那样的本钱,又要即刻入朝作战,就必须开动脑筋,扬长避短,立足于手榴弹等现有武器,想办法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为此,中国军队采用夜战、近战、速战等战法,在开战之初采取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运动战方式,结合部分阵地战与敌后游击战,使美军的火力、机动、协同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按一线指战员的话说,就是“敌人和我们打机械化,我们和敌人打巧妙化”。如此,不仅挫败了美军的速胜企图,而且一举将其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既使得朝鲜战局转危为安,又令中国在政治、外交上掌握了主动。

毛泽东不重视先进武器装备吗

“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是否意味着毛泽东不重视武器装备的作用,认为依靠“手榴弹”一招鲜就天下无敌?

不是。

毛泽东决定出兵前,就与苏联商谈了提供武器装备、空中支援的问题。他还特别列举了中美两军之间的火力差距,如口径70毫米以上火炮,美国一个军拥有1500门,而我军一个军只有36门。

在毛泽东的最初的设想中,我军入朝后第一时期只打防御战。待我军装备苏联武器,训练完毕后,再实施反攻。如果要歼灭大股敌人,要集中4倍于敌人的兵力、1.5至2倍于敌人的火力,方有把握。

第五次战役后,毛泽东坦承:“因为我军技术条件比敌人差得很远,无法迅速解决朝鲜问题。”后来,他还不无惋惜地谈到参战前的准备,“只有五个军,那五个军火力也不强”。

“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是否意味着毛泽东小看原子弹?

不是。

毛泽东对原子弹的威力是心中有数的。1955年,他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谈话时就说:“丢原子弹谁也害怕,日本人怕,中国人也怕,所以最好还是不打,尽一切力量争取不打。”1965年,当斯诺问及是否依然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时,他回答说:“我不过讲讲而已,真打起来会死人的。”此外,毛泽东高度重视防御问题,他说:“进攻武器,比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我们“要搞地下工厂、地下铁道,逐年地搞。”

同事,毛泽东对原子弹的战略作用理解也很深刻。1954年,他在国防委员会谈到原子弹的军事影响时说:“原子武器出现以后,军队的战略战术和装备都有很大的变化,而在这一方面我们一点都不懂。”1958年,他在谈到原子弹的政治意义时则说:“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

既然如此,毛泽东为什么表示原子弹只是“纸老虎”,岂不是前后矛盾?

其实不然。

毛泽东对此作过精辟解释。1958年,他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现在只有手榴弹跟山药蛋。氢弹、原子弹的战争当然是可怕的,是要死人的,因此我们反对打。但这个决定权不操在我们手中,帝国主义一定要打,那么我们就得准备一切,要打就打。”“他一定要打,是他先打,他打原子弹,这个时候,怕,他也打,不怕,他也打,二者选哪一个呢?还是怕好,还是不怕好?每天总是怕,在干部和人民里头不鼓起一点劲,这是很危险。我看,还是横下一条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

我们为了维护和平,可以倾我所有,付出一切。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不可能替敌人当家做主。如果敌人迷信武力,不计后果地动用原子弹,那怎么办?就要秉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如果只是怕,或束手无策,或自乱阵脚,或一味退让,那么就正中敌人下怀。反之,“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事前做好最坏打算和万全准备,临敌不惧,就能震慑敌人,使其不敢作大的军事冒险。

我们要有原子弹

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谈判桌上,要想取得均势,赢得优势,必须以实力作后盾。事实上,毛泽东不仅非常重视原子弹的作用,而且高度关心并支持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这是他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一以贯之的体现。

1955年,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刘杰关于中国铀矿资源、原子武器等情况的汇报与讲解。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就是这次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6年,毛泽东在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说,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但我们不仅要有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1962年,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苏联撤走专家的情况下,毛泽东坚持“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

经过近三年的战斗,我们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这一胜利不是贫穷落后的胜利,而是人民的胜利,是“手榴弹”所代表的发挥自身优势、以弱胜强之精神的胜利。

尽管取得了胜利,但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一胜利,承认一些情况。一是美国自恃国力强大,肆无忌惮地选择军事冒险,而中国没有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其越过三八线后不得不应战。二是战线之所以形成相持,重要原因是美国战略重心远在欧洲,在朝鲜半岛兵力薄弱。三是如果美国真的动用原子弹,我们难以作出同等力度的反击。

今天,中国不仅掌握了原子弹技术,而且拥有氢弹与“三位一体”的核反击能力,解放军保卫和平、遏制战争的能力大大增强。我们要继续坚持“手榴弹”所代表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战略战术思想,又不断发展“原子弹”所代表的硬实力。如此,才能不惧风吹浪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闲庭信步。

(原载《党史博览》2019年第5期)



//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19-06-17/5716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