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十个“第一”
姜义军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并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前仆后继、奋勇抗敌,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了她为赢得抗战胜利所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率先表明抗日立场、主张最早提出开展全民族抗战,归结起来可以说践行了具有首创主义的十个“第一”。
一、第一个表明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鲜明立场,对日公开宣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根本利益,立即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随后又连续多次发表宣言,声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1932年4月15日,刚刚成立数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并将其刊登在《红色中华》报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日本要亡我中华……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奋起抵抗!中共中央作出的《决议》发表的《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立场。
二、第一个提出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不仅第一个表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立场和决心,而且第一个敏锐地认识到赢得抗战胜利的基本途径是动员全体人民共同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当国民党“剿共”正酣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奔走和推动下,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第一个以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论证指明了抗日战争的道路、前途和命运
抗日战争初期,国内各政党、团体、各界人士对抗日战争的走向都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看法和主张。在国民党内则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这些论调也在共产党内和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种种困惑。而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应该开辟出一条什么样的抗战道路?抗日战争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毛泽东在延安的一处简陋的窑洞里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于1938年5月公开发表。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作出了中国不会灭亡,也不能速胜,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正确结论。《论持久战》一发表,就受到广泛关注:国民党破例将该书出版,在国民党军队中,奇迹般地出现了学习《论持久战》的盛况;中国战区的美军司令官史迪威称该书为一部“绝妙的教科书”,并由此认定抗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则盛赞《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论持久战》如同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四、第一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进展神速。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全力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彪悍的日军,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而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中国共产党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派出八路军第115师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命。9月25日晨7时许,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我115师主力预伏地域,随即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八路军取得胜利。平型关战斗用时仅一日,115师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马车200余辆。平型关战斗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以歼灭性打击,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五、第一个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全力奋勇出击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面临的形势异常坚难。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在困难面前,很多人出现担忧和疑惑:抗日战争胜利的希望何在?抗日战争该向何处去?在这样的背景下,1940年下半年,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领导下,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 800余次,攻克据点2 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 000余人。“百团大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六、第一个以雄辩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全国上下,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出现了诸多议论和说法,尤其是国民党大肆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等谬论,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和深入发动。为了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宣传,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及其前途的全部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更好地指导抗战和中国革命,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于1939年底1940年初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科学回答,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信念。理论上的成熟,尤其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能科学阐明和回答事关民族发展的一些列重大问题,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显著标志。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在全面抗战的8年,中国共产党不仅自身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壮大,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共产党走。
七、第一次成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仅使根据地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而且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经济工作干部,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毛泽东形象地把大生产运动与整风运动一起称为当时整个革命链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环子,并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八、第一次成功开展了党的整风运动
从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运动。延安整风可以说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成功范例。延安整风前,教条主义在党内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许多人把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而照搬照抄。通过整风学习,全党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建党以来最大规模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毛泽东还为此专门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九、第一个喊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5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的阶段。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苏联于8月8日正式声明加入),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对公告“不予理会”。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两地共死伤20多万人。美国的原子弹攻击震动了日本朝野,显示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与此同时,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军队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宣告:“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随后,各抗日根据地按照延安总部的命令,从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向拒降日伪军展开全面大反攻,共歼敌39万余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座,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军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十、第一次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期间必然要经历很多次的飞跃及其理论创新。而最具关键意义的第一次飞跃,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和发展。120万党员、120万人民军队、260万民兵和近1亿人口、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的19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构成了新中国政权的雏形,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成为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的摇篮。抗日战争向这场战争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为解决这些课题提供了历史条件和丰富的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政策,使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达到了成熟阶段。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