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是怎样对待苏联历史的 2011年08月30日 图为十月革命前夕,列宁以化名伊万诺夫登记的身份证。在对待列宁的评价问题,体现了普京的历史观。当有人提出把列宁的遗体从红场迁回故乡安葬时,普京明确表示:“我反对这样做。许多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列宁联系在一起。”
关于历史,人们不太陌生的一个比喻是,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记忆那样重要。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轻慢和忘记自己的历史,那将是不堪设想的,至少不会是一个拥有成熟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名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两位经典作家把历史视为“唯一的科学”,意在强调,历史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知识理论以及思维方法的百科全书,因此,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理论建树和实践创造,必须要有充分的历史感作为基础。所谓历史感,无非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掌握历史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容地走向未来。 在当今外国首脑人物中,俄罗斯总统普京算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感的政治家。比如,他喜欢读两类书,一类是俄罗斯经典名著,如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另一类是描写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和斯托雷平等俄罗斯历史上著名政治家的传记。对普京来说,这些阅读和欣赏习惯,无疑是培养和积累其个人历史感的重要方式。 在公开的政治活动中,普京也时常有意传达和宣传他对俄罗斯历史传统的重视。2000年3月,刚刚当选俄罗斯总统的普京为来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精心设计了一天的行程:让布莱尔夫妇从英国直达圣彼得堡,在沙皇时期建立的豪华酒店和自己举行会谈,然后一起到马林斯基剧院观看苏联时期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1944年创作的歌剧《战争与和平》。这个安排,让初次相识的布莱尔体会到“他是一个有政治远见,深知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人”。1991年以前,普京像其他政府官员一样,在办公室里挂列宁的肖像。苏联解体后,大多数人选择挂叶利钦的肖像,而普京的选择却是挂彼得大帝的肖像,并且至今不变。在总统办公室悬挂彼得大帝肖像,这对俄罗斯人可以视为一种示范。普京还根据一个小女孩的建议,让有关部门建立了一个“学龄公民俄罗斯总统网站”,让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为这个网站撰写稿件,并开辟了一个网上游戏:让游戏玩家作出某一个重大历史决定,游戏中会同时出现俄罗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一起参与的情景。 在俄罗斯遭受挫折时成为总统的普京,如此热衷于“往后看”,显然是在表达他的一种强烈理念:再塑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普京曾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有这么一天,俄罗斯人能够说:‘我为生在俄罗斯而感到自豪。’”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积淀,前人创造的文明和体现出来的智慧,使普京相信俄罗斯会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苏联解体的那股势力,是从否定苏联历史开始他们的行动的。苏联解体后,面对俄罗斯国力和影响力急剧下降的局面,怎样看待苏联的历史,就成为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课题。毫无疑问,在这个问题上,普京拥有浓厚而敏锐的历史感,有的传记作家甚至把他的这种历史感称为“苏联情结”。 普京的“苏联情结”或许同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青年时代先后在苏联克格勃工作了16年。1998年他出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后,曾调阅自己的档案,结果发现,当年上司对他的唯一消极评价是:“缺乏恐惧感。”苏联解体前后,普通民众对克格勃的印象不好,普京执政后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恢复克格勃的名誉。2001年12月,他特意在俄国家机关工作者日举行记者招待会,鼓励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不必为自己的身份害羞,要“抬起头来做人”,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发表讲话说:“提到历史,我们不必难为情,我们应当为英雄们和他们的业绩感到骄傲。”2004年9月,坐落在莫斯科中心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鼻祖捷尔任斯基的雕像,在撤除13年后,经普京批准重新恢复,还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2006年12月,普京又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庆祝俄安全机关成立89周年,并在讲话中自豪地宣称:“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构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光辉的时刻,展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和勇气。” 作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如此重视苏联的历史,是源于爱国主义和深远的政治战略。从这个角度讲,其“苏联情结”本质上是一种爱国主义情结。2000年12月,他建议国家杜马通过有关法律,规定用苏联国歌作为俄罗斯的国歌,并用红旗作为俄军军旗。当有人反对时,普京反驳说: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这年12月14日,他在《关于国家标志问题的声明》中明确说道:“在苏联时期我国拥有的一切就不值得我们回忆了吗?我们把杜纳耶夫斯基、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科罗廖夫(苏联火箭制造和宇航科学家和设计师)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置于何地?我们把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飞行置于何地?把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时期以来俄国军队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置于何地?1945年春天的伟大胜利又该怎么解释?……红旗是我国人民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旗帜。”为此,普京还坚持恢复了已经改名的斯大林格勒的城市名称。当有人提出把列宁的遗体从红场迁回故乡安葬时,普京明确表示:“我反对这样做。许多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列宁联系在一起,安葬列宁意味着他们虚度了生命。”在普京的心目中,苏联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科技成果已经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经过多年思考,他对苏联解体也有了一个整体上的看法,在2004年4月25日的《国情咨文》中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地缘政治上的最大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他还对外国记者比喻说,苏联解体是“在泼水的时候,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普京的这个比喻借用的是马克思的名言,用在苏联解体这件事情上确实恰当。强调历史感并不意味着对历史上的各种经验不加区分地全盘承袭,而是要根据今天的条件和实践的发展来运用和发挥。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反思历史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时候,连同宝贵的“孩子”也一同丢弃,那就算不上一种历史感了,或者说是在失去历史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削弱了自己独立而成熟的思维能力。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习惯于用别人的脑袋想问题,用别人的语言来说话,按别人的要求来走路。而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是很难挺起脊梁的。 作为具有浓厚历史感的政治家,普京的上述举措,显然是要改变一些人对待苏联历史和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希望民众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由此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引导民众看到和坚信国家的前途。说到底,普京的所作所为是在煞费苦心地为实现俄罗斯的民族复兴凝聚必备的精神动力。 一般说来,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前进的道路上经常重复着一个道理――许多事情,历史告诉着未来!(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