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给世界的四个震惊
聂文婷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爆炸成功。正如美联社当天所报道的那样:“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那一天,从浩瀚沙漠到荒野戈壁,从边陲小镇到首都北京,人们为之欢呼,为之激昂。在天安门广场上,一位老工人热泪盈眶地说:“从此以后,中国不会再有南京大屠杀,不会再有火烧圆明园,我们为此无比高兴和自豪!”这一句朴实的话语,鲜活地说明了中国是背负着怎样一种民族屈辱,又肩负着怎样一种民族使命感才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宣告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大国正在以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一封震惊世界的宣言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
耗时之短,震惊世界
1964年10月18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发回了苏联各院校及联合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人员对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应,指出:“许多人对我这次爆炸感到突然,没有想到我们这样快就爆炸了。联合核子所的苏联人估计,我们要到一九六八年才能进行试验。对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速度,国外的保守估计确有依据。事实上,就在中国进行首次核试验的前一天,美国负责科技情报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助理张伯伦在给中央情报局局长卡特的备忘录中指出,依据他们近日对中国核基地所进行的大量侦查数据,罗布泊正处在建设的活跃期,中国的核试验将可能发生在未来6到8个月的某一时间。”
横向考察各有核国家掌握原子弹技术所需用的时间,以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研制原子弹必然要以巨大的时间成本为代价。美国自1939年3月成立铀委员会开始到1945年7月15日进行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历时6年4个月;1942年苏联国防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开采铀》的决议,到1949年8月29日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苏联耗时6年9个月成为核国家;1939年底,英国在利物浦秘密成立了由科学家罗特布拉特等人组成的原子弹研究小组,开始秘密研制原子弹,但此后由于战争原因,英国原子弹研制被迫中断,战后,英国重启原子弹研制计划,于1952年10月3日在太平洋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法国的核技术始于1945年,但长期裹足不前,直到1954年法国军队在奠边府战役中惨败,才激起了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强烈愿望,当年12月26日法国总理皮埃尔·孟戴斯召开内阁会议批准了原子弹计划,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赖加奈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与以上核国家相比,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和工业基础,难以满足原子能研究与应用所需要的耗资巨大、技术高精、设备精良的要求,而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于1955年1月15日作出了核决策。在经历了两年多有关核科学技术研究、铀矿地质勘查以及原子能工业建设等工作后,1957年10月15日,随着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签订,中国正式开启了研制原子弹的历程,到1964年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中国用了7年的时间。与其他核国家掌握原子弹技术的耗时相比,中国仅仅用略多几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尖端技术不对称发展的奇迹,这一速度,足以震惊世界。正如英国某报纸在1964年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后所言,中国带给世界的震惊,也向世界宣告,“中国真正独立地发展核力量始于1960年,至今不过四年就‘在没有苏联的援助下’爆炸了原子弹,因此低估中国是‘不智的’。”
内置装料,震惊世界
如果说中国终究要研制成核武器是“意料之事”,那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技术水平却让很多国家难以置信。有人说,这是一枚小型的、初级的原子弹,也有人认为中国爆炸的“只是类似1945年美国扔的所谓‘广岛级’的原子弹”,“中国原子弹类似一只新生的小老虎”,虽然在政治上“是一只富有威胁性的重要老虎,而军事上仍是只没有危险的小老虎。”尽管有贬低,有诋毁,但中国用事实证明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力量。一般来说,原子弹有铀弹和钚弹两种,前者通过铀同位素分离获得高浓缩铀-235为装料,后者通过生产反应堆获得钚-239为装料。两者相比,制造铀弹的技术难度要更高,而美国和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都是钚弹。根据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原子弹又可以分为枪式和内爆式两种。尽管枪式原子弹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却存在燃料利用率极低的弊端,1945年8月8日,美国空投广岛的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就是一枚装有60千克铀-235装料的枪式铀弹,但其中只有约1千克的装料发生了核裂变。相对而言,内爆式原子弹的装料利用率要高很多,但其设计和技术要求也较高。综合考虑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和内置装料,内爆式铀弹是最难研制的一种。因此,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尽管美国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卫星照片在兰州发现了在建的铀-235工厂,但卫星照片显示工厂仅部分完工,在2-3年时间内运转的可能性不大,照此预测,中国在1965年前不可能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235,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应该是一枚内爆式钚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对钚弹的预测,美国也是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中情局认为:中国“仅有所知的钚原料生产基地,在1964年初反应堆才可能开始运转,这表明拥有足够钚原料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大约会在1965年中期。”
事实上,中国在1962年下半年就已经攻克了铀-235生产线的大部分技术难关,整个生产线的建筑安装工程完成了80%,基本进入生产准备阶段。基于此,1962年9月11日,负责原子弹研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最晚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有了规划就有了轨道”,围绕“两年规划”的落实,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展迅速。在铀-235生产线方面,1964年1月14日,兰州铀浓缩厂取得了高浓铀合格产品,当年5月1日,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生产出了第一套合格的铀-235部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当美国情报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证据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是一颗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带给世界的又一震惊:“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独立自主,震惊世界
中国首次核试验后,有报纸称,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有原子弹,因此,对于中国掌握原子弹技术,是不足为奇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竟然在无苏联的援助下、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原子工业并进行爆炸。当时,有苏联学生也说,“他不相信中国自己会制造原子弹。”就在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前半年,美国有关“追踪中国”的国家情报评估还认定:“中国没有足够数量合格的原子能科学家支持一个意义重大的原子能计划。”“即使通过苏联原子能援助计划和联合核研究所提供的帮助,中国得以在基础核物理、医药、农业以及工业研究原子能应用方面培训自己的科学家,但是就算有这些帮助,在本评估期间中国仍旧不具备独自开发核武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本评估期间,指1957年至1961年。在此后的跟踪评估当中,我们看到,美国情报部门一直都怀疑中国独立自主掌握核武器的能力,他们甚至对中国的核能力不屑一顾。例如,在1958年5月美国情报部门的一次评估中有这样的记载:“由于缺少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军事和经济计划对其有限资源的需求,到1962年几乎可以肯定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导弹或核武器的能力。”
然而,中国确实独立自主地掌握了原子弹技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立足基点,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的一条战略经验。
一方面,独立自主不是关起门来,自力更生不是拒绝外援。正如1956年美国情报部门所说的那样:“中国缺少资金、工业与实验设备以及工艺技术来独立地开发原子能计划,甚至在核科学领域进行重大的研究”。因此,为了实现原子能事业的快速起步,中国积极争取了苏联的援助。据原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回忆,“当年,在我国决心发展核工业生产,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时,苏联对我们是支持的,先后派来二机部工作的苏联专家有上千名之多。”中国十分重视并千方百计地将苏联核援助的利用率最大化。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苏两国合作的范围和内容从原子能和平利用过渡到原子弹研制的同时,还不断督促并加紧组织广大科研和技术人员向苏联专家学习,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苏联先进技术和设备,力争尽快消化和吸收苏联的核技术知识和原子能工业建设经验。中国还竭力搜集一切有利的外国科技情报资料,仔细研究,从字里行间寻找线索,挖掘信息,去伪存真,吸收任何对原子弹研制有用的东西。多方向、多形式获取援助和资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少走了许多弯路,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但是,另一方面,“苏联在提供援助时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步骤,以尽量阻止中国人掌握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因此,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将基本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积极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参考国外图纸资料,但不盲目照搬照抄,接受先进科学技术,但仍不放弃技术创新,原子能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至关重要的关系,如建设规模与国力可能的关系、干与学的关系、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等,才得以正确处理。正因为此,当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全部核专家时,尽管有人说,中国的核工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已“处于技术真空状态”,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但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并没有因此而中断,相反,中国人坚持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出原子弹的热情和斗志被激发出来了。那一年,苏联给中国留下的摊子,不能说是一个烂摊子,但绝大多数工程也是名副其实的半拉子工程。苏联只帮助中国建成了协定规定的30个核工业项目中的7个,正在建设的9个项目被迫停工。面对苏联毁约停援的紧要关头,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下命令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随后,8月9日,二机部向下属单位下发了“为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彻底实行自力更生方针而斗争”的电报指示,强调指出:“苏联专家撤走,自然会给我们造成若干网困难,并且势必延长一些建设的时间。但是,这也是一件大好事,它逼着我们非学会自力更生的本领不可。只要我们充分自觉地组织好这样一个转变,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效地克服各种刚难,就一定能够缩短这个由不能独立掌握到完全独立掌握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苏联的毁约停援反而促成了中国自行研制原子弹的历史性转折,鞭策中国人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了一颗“争气弹”。
对外宣示,震惊世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后当日,经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播发了相关的《新闻公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新闻公报》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中国首次核试验的重大意义:“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声明》则重点阐述明了中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后将要履行的国际义务两大重要问题。关于中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声明》强调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自卫行为,是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既要维护国家主权保卫自己的权利,也要行使保卫世界和平的国际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关于中国掌握核武器后的国际义务,《声明》明确提出,尽管中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技术,但中国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忠实拥护者,相信人民的力量,坚持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决定中国命运的是中国人民,决定世界命运的是世界各国人民,而不是核武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通过《声明》,“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政府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作为第一步,各国首脑会议应达成协议,即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很快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承担义务,保证不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区使用核武器,彼此也不使用核武器。”
《新闻公报》和《声明》的发表,是中国有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宣传和政治斗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公开宣示的方式,不仅主动击破了一切污蔑和挑拨性的阴谋,还树立了核国家通过核战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辉典范,因为此前,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在掌握核武器技术后,均没有作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郑重承诺,也没有提出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建议。尽管中国曾在1963年7月31日发表政府声明,建议全世界有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庄严宣布,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但当时有国家说,中国这是“两手空空”的建议。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手捧着原子弹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时,这意味着中国在核问题上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原子弹赋予中国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掌握原子弹技术本身,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政治力量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