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左大培:政策限制出口 2005年中国外贸大变局

作者:左大培 来源:江南app网址

左大培:政策限制出口 2005年中国外贸大变局

--------------------------------------------------------------------------------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1月19日 07:09 《董事会》

  左大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代表

  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全世界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市场问题。对任何国家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争夺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资金我们并不紧缺,紧缺的是投资机会

  片面出口导向战略或将纠正


  关于企业发展的道路,我想主要给大家提供点大变局的背景,这主要又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

  第一,我们“新左派”(非主流经济学)认为,我国对外经济方面要求有一个变局。第二,客观形势在逼着我们走向这个变局。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出口和进口大幅度增长,以至于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可以简单看些数据:改革开放初期,外贸占GDP的比例可能是在10%以下,现在已经达到70%了。

  在引进外资、驱动经济增长方面,我们新左派已达成共识的一个观点是,现在的国际形势和20世纪80年代不一样。20年前国际市场上还存在着“资本饥渴症”,另外争夺市场的活动并不是那么尖锐,西方国家则是通货膨胀政策比较多,市场环境相当宽松。现在情况已经变化了,我们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全世界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市场问题,大家都感到东西生产出来,但是很难卖出去。这个时候对任何国家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争夺市场。

  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重要的是争夺投资机会,往往是有资金但没有投资机会。引进外资其实就是把我赚钱的机会给你。中国很多地方政府的做法就是这样:明明是赚钱的机会,我就给你,而人家的外资绝对不是援助,这点所有人都应该清楚。在我们看来有点傻了,这就是用我们很紧缺的东西去换个并不很紧缺的东西:资金我们并不紧缺,紧缺的是投资机会。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开放进口,毫无疑问就是把投资机会让给别人了。当然也不是白让,国内企业要和他们展开竞争,但开放与不开放比,人家争夺的市场更多。有经贸官员说,我们的目标是要通过出口夺取人家的市场,你夺取人家的市场人家政府当然有意见,最后等于是作了一个交换:你就要把自己的市场也让出来。实际上要争人家的市场很难,但要是关起门来我们自己做,当然我不是主张光让国有企业做,关键是中国人自己做,而且我认为中国有足够多的企业可以参与竞争。

  我们这帮人曾说过很尖锐的话:片面讲开放,片面强调出口导向引进外资的战略。我很自豪地说,“外资过剩”理论是我这几年不断在重申的,而且我不断地给他们提供根据。这些都是能看到的,很多很多,比方说外汇储备,都能说明外资过剩。但在出口导向引进外资这个战略上,至少商务部现在还是坚持的。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其实恰恰印证了我们非主流的一些观点。

  应给国内企业更多的机会

  现在往往是,政府少有机会给我们,结果让我们搞不下去。我认为这不光是民营企业的问题,国营企业也是,他们也发这样的牢骚。我去株洲电力机车制造厂,他们就发这牢骚说:“我们这电力机车实际上和国外的相比差不多,而且就他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价格。广东搞地铁,说是投标,但是人家政府其实早就内定好了,给哪个哪个外国企业。投标都不让我参加,我能拿到订单吗?当然拿不着了。”我们现在到处都在建地铁,能建电力机车的地铁机车我们一定能造。后来我跟他们说,政府这样做也情有可原,因为我听说这个外国企业是欧洲某大公司,这是外交需要。

  当然这只是个别情况。很多情况却是因为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引进外资,让外国人平等竞标,等等诸如此类,导致投资机会和市场都发生严重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这个问题上,我们这群人是有着尖锐看法的,认为这其实做了个很不合算的买卖。简单地说,就是不保护我们的市场,而是以付出我们的市场为代价,得到你开放你的市场的有限好处。因为我们这边承诺开放的太多,而外国人其实给我们的让步并不多。

  一个就是非市场经济地位,表面上只是顶帽子,但是一触及反倾销麻烦就大了。因为在上法庭诉讼的时候,你来自市场经济国家,你提供的成本、账目,法院才认可。但因为你是非市场经济地位,你的所有价值都是扭曲的,比如你的煤、电都是计划经济下的,太便宜了,市场经济下绝不会这么便宜。但德国铁路不像中国铁路每年要上缴利税,而且好歹每年都有几百亿的补贴。那谁不是市场经济了?谁的补贴多?谁的价格扭曲了?但是人家就是不跟你讲理。因为中国政府为了加入WTO,同意十五年内可以不把我们当市场经济国家,那人家不认你就是名正言顺了。

  第二个大钉子就是紧急防范措施。就是你的大量进口会导致人家国内某某产业被挤垮,挤垮的条件下我可以采取紧急防范措施。这个外国都有的,但是中国不一样,人家都给你定死了。实际上大框架已经签协议定下来了,人家有体察机制,很多东西想翻不容易啊!比如我们的信息产业,很早就签了WTO协议,和信息产业相关的产品本来都应该是零关税。但政府突然来一个政策,对中国自己生产的集成电路退税17%的增值税,外国进口的不给退税。所以美国政府就开始较劲儿:“这是违反WTO精神的!”这确实是咱们没理。零关税什么的,真是让一些企业一点信心都没有了,干不动了。本来你有个挺好的国内市场。

  所以说我们认为这样不好,但我们实现主张的变局现在正慢慢变成现实。从客观情况看,出口导向型的战略不可能在中国搞下去。韩国台湾可以,中国大陆不行。简单说,韩国两三千万人口,他生产的产品世界市场可以容纳,所以美国对他们是很宽容的。但是中国十二三亿,中国搞出口导向就只能搞劳动密集型,很多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其实还是低科技的。全世界有没有这样一个大市场可以容纳十二亿中国人生产的产品?

  就说最近西班牙烧鞋事件,这在欧洲太正常了。也不过就是温州等几个小地方生产了点鞋向全世界出口,就把人家欧美的鞋匠比如西班牙的弄下岗了。据说美国每年销售十二亿双鞋,中国鞋至少占一半以上。第二,鞋多了之后要卖出去就得便宜,所以你出口的鞋只能不断降价,最后只能是咱们中国人增产不增收。第三,西方国家不会容忍。外界给了这样大的冲击,他自身只好进行非常痛苦的大的经济结构转换。这其实就是要牺牲一代人。西方国家是民主政治,于是烧鞋示威,给议员甚至总统打电话施压,所以人家要搞保护主义是必然的。在出口冲击非常厉害的时候,这就造成了中国出口商自身的混乱。

  中国政府最近出台政策限制出口,我说这是被逼着主动采取的。当年美国让日本的出口冲得受不了时,就逼着日本限制出口。最近消息说,纺织品出口要出口征关税。这很明显,就是对外谈判的筹码,实际上就是互相做让步。

  我强调的就是,这种变局我们是要考虑的。片面出口导向的战略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最近很多经贸部出身的,都在说咱们的出口确实不能这样下去,这样下去不但发达国家受不了,连发展中国家都受不了。比如孟加拉国到美国的出口份额在取消限制之后,很可能一下子就会被中国所占,这很不利于搞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总之,归结到一句话,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今后面临着一个可能的变局。我不敢断定,我参加不到这个决策机制中去,但我提醒大家的这是很可能的。因为客观形势在这。

  我们非主流这方面有系统理论,还应该进口替代,前提当然是国家应对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实施相当有力的保护,这是为了鼓励本国企业发展技术档次比较高的产业。进口替代当然有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主张打头的就应该是战略产业。军工这个东西,你想跟老外买,他都不愿意给你。那就要求国家高投入,投入后技术可以外溢。很多以前不能生产的产品借着高技术发展的机会也能生产了,这也是进口替代的一个内容。

  杨云高、李瑛根据左大培2004年12月28日在南京的演讲整理,标题系编者所加。未经本人审阅。

  (《董事会》杂志2月号)

//www.pegstown.com/wzzx/llyd/zx/2013-05-02/6527.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