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新中国70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李海青 来源:辽宁日报

新中国70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海青

u=1114723012,3348611849&fm=26&gp=0.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克思主义契合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并深刻影响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最迫切的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从清政府的洋务派、维新派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都先后做了种种努力,发起了各种运动,但无一成功。大浪淘沙,在影响中国先进分子的各种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并最终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揭示、对落后国家的真挚关切、对建党必要性的强调、对工农联盟及统一战线的重视、对未来社会主义美好图景的描绘,契合了近现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938年,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自觉的状况,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阶级理论与阶级分析方法的指导下,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独立道路与民族解放道路,对外推翻了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对内结束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备受欺凌、一盘散沙的旧中国终于被有效整合成一个集中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由此开启了共和国迄今70年的伟大进程。就此而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的科学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依照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使得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富强与民族复兴之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再一次的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70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遵循、原理方法、全球视野

其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即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人民的解放、发展与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样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与利益。邓小平同志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公民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事业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尤其在今天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其人民立场极为必要。

其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原理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要求工作中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要求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实践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就历史唯物主义而言,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提出和实施正确的理论与路线方针政策。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因此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其三,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宏观的全球视野,即世界历史眼光。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是以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的深刻认识为前提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其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塑造了独特的政党类型,即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所谓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实现共产主义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的使命就有明确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始终秉承鲜明的人民立场,始终具有自觉的使命意识,始终努力把握规律,始终注重理论创新,始终不懈推进党内的法规建设,始终强调高度的党性修养与高效的贯彻执行,始终注重学习借鉴与反思总结……在此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成功至为关键。从实际来看,党的领导、政党自信是“四个自信”背后的根本支撑。



//www.pegstown.com/wzzx/llyd/zx/2019-08-20/5824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