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刘国光: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

作者:刘国光 来源:江南app网址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哲学

现在是不是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 “公”降“私”升是不是到了一个关头, 到了一个关键阶段 , 需要重新考虑一下 , 来一个新的否定、新的综合 ?关于公有制是否还占据主体地位 , 现在社会上有三种意见 (这三种意见都是有文字可查的) 。第一种意见认为 , 现在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过 , 这种计算方法有问题 , 它将自然资源、行政性资产等都计算在内。几年以前 , 有同志曾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 把资源性资产都算作国有资产 , 那公有制资产当然可观 , 土地就是一大笔财富 , 其结论自然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这个回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里讲的国有资产 , 应该是指经营性资产 , 不包括资源性资产。第二种意见认为 , 公有制地位已经动摇 , 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 , 公有制已不占主体地位。第三种意见认为 , 公有制优势已经丧失 , 私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已经是既成事实了。

持第三种意见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担心这种情况出现会导致严重后果 , 认为不能这样。现在公有制丧失主体地位 , 国家应该想办法挽回。另一种人的意见是赞成私有化 , 认为在中国不宜再提姓“公”姓“私”的问题 , 既然已经不是公有制为主体 , 私有化目的已经达到 , 干嘛还要再提 ? 理论界就有人提出 , 经济改革已经成功 , 现在应进行政治改革了。这些人所讲的经济改革成功 , 就是指公有制变成私有制已经基本完成。上述两种人的观点都认为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已经不占主体地位 , 只是态度和倾向不同。

以上几种看法, 都是各人根据自己的估计得出的。在国家综合部门、统计部门尚未拿出公私结构的正式的全面数据以前 , 难以准确判断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现状。

但是 , 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一直到现在 , 党的文件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没有一个文件不要公有制为主体。十七大重申了党的这一主张 , 确认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① 这当然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空话 , 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的经济方针。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各种所有制比例现在已经变成什么样 , 公有制是否还占据主体地位 , 社会上对此有很多议论 , 已经有人将这一意见提交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要求我们国家的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公布这方面的材料 ,并希望人大监督这个事情。

现在到了需要进行新的综合的时候 , 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即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毫不动摇地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 , 不能只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不能只强调一个毫不动摇。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同时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人攻击公有制效率低 , 是官僚经济 , 是权贵经济; 不是国家的财富 , 而是少数人的财富。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个问题。 ②公有制并非注定效率低, 六十年代我国的“鞍钢宪法”有很好的经验, 日、美、欧企业管理都吸收了它的经验 ,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也有管理得很好的 , 并不是一概效率低。改革后 , 公有制的低效率 , 是与私有化预期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效率愈来愈低 , 也是与前几年经济调整、伴随“国退民进”发生的现象 , 国有企业经营不善 , 国有资产流失 , 巧取豪夺、改头换面通过各种渠道流失 , 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出千百万家财万贯的财富精英 , 与刮起来的这股私有化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国有经济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某些企业管理不善 , 变国有资产为少数企业高管人员的私有财产; 就算没有 MBO , 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层也在腐化变质 , 领取几百万年薪的高工资 ,而普通职工的月薪只有几百、几千元。这些违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固有的属性。人家攻击我们的国有经济已经不是公有制 , 并非完全虚指 , 也指出了一些问题。

国有企业本身应进一步改革 , 既不能变回到过去“大锅饭”的旧体制 , 也不能维持现在被扭曲的形象 , 而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目前存在的垄断和腐败问题 , 解决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问题; 要使得国有企业真正体现社会公平 , 同时又有激励机制。这种探索 , 西方国家不是没有先例。西方国家也有国有企业 , 也有国家公务员 , 看看二者的收入比例 , 差距不会像我们现在拉得那么大。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样 , 都是国家的公职人员 , 不能完全按照私有经济的法则办事。所以 , 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腐败一定要治理。
农村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 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两个飞跃”上。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了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这是改革开始时的一个否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 经过了 30 年的发展 , 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应当着手实现第二个飞跃 , 即发展新的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也是公有制的实现方式。邓小平同志讲“两个飞跃”时就说 ,“公有制为主体 , 农村不能例外” 。 ① 这是又一个否定。但是, 这是新阶段的新综合 , 不是回到过去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制度和生产队体制 , 而是要充分考虑保障农民和农户的财产权益 , 在此基础上鼓励新的集体合作经济 , 包括专业合作和社区合作。

新型集体合作经济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萌生起步 , 茁壮成长。如江苏的华西村 , 河南的南街村 , 山西的皇城村, 山东的南山村等等 , 还有苏南、浙江、广东一些农村最近兴起的社区股份合作企业 , 这些集体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对这些新型的集体合作经济 , 现在社会舆论、宣传部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 某些媒体还在找茬挑剔 , 冷嘲热讽。如果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能给予更多地关心和支持 , 它们是可以为我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宽广前程的。

关于分配关系, 要从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转向 “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到拉开收入差距 , 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 , 是完全正确的 , 是改革后一次最成功的否定。但是 , 如果收入差距拉得太大 , 以至于贫富分化造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 出现两极分化 , 就不对了 , 那就需要来一个新的否定 , 让先富带后富 , 缩小贫富差距 ,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 实现分配领域的更高的综合。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 , 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有其正面的积极作用 , 可以促进效率 , 促进生产 , 促进经济发展。但是 , 过了这个阶段 , 贫富差距扩大 , 不能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 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 不能实现公平的目标 , 这个时候 , 就必须强调效率与公平二者同时并重 , 而且更加重视和强调社会公平。我在 2003 年《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②一文中提出“逐步淡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 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过渡” 。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未出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2005 年我在《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①一文中 , 再次阐明了这一主张 , 还写了《要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 。 ② 这篇短文除了指出把公平置于“兼顾”的次要位置欠妥外 , 还认为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征求意见稿中还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 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字样 , 受到一些同志的非议; 但是 , 五中全会文件最终定稿时 , 消除了这两种提法 ,同时突出了“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鲜明主张。十七大还将初次分配也要重视社会公平这一原则写入了中央文件。 ③我上述的这些观点主张, 与党中央的最终决策精神是一致的。

淡化“优先、兼顾”提法 , 强调“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 不是要回到过去 , 不是回到过去的“大锅饭” , 不是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 ,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与提高。从平均主义到拉开收入差距、先富带动后富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然后再转回到“同时注重公平与效率、更加重视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公平” , 这也是明显的正反合的例子。总之 , 无论是运行机制、所有制结构还是分配制度 , 都有正反合三个发展阶段。还有其他很多例子 , 也都经历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 也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总结。

改革过程中否定之否定的“合”的阶段正在开始 , 能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观 , 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 , 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综合得好 , 社会主义能够坚持 , 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 综合得不好 , 经济不能发展 , 社会主义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人说经济可以照样发展 , 但是 ,我可以肯定地说 , 如果中国社会主义不能坚持 , 社会不可能稳定 , 经济就不能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由正到反 , 进一步从反到合 , 走向更高阶段的过程 , 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 ,这样的综合 , 决不是倒退。倒退没有出路 , 也不会有回头路。不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 , 中国没有出路; 市场化走过了头 , 也没有出路。完全市场化 , 不要国家宏观计划调控; 完全私有化 ,不要公有制为主体; 完全的两极分化 , 不要社会公平 , 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改革开放就会失败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的前途就灿烂光明。

以上是用一分为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 用唯物辩证法的要领和方法来回顾总结这 30 年。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 也有丰富的内容 ,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例子也非常之多。因为篇幅所限 , 这里就不做专门论述。以下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方法来看这 30 年的一些问题。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过程也充斥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 , 二者是矛盾的 , 也是统一的。

“市场经济”主要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不然很难有效率。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主要着眼于强调生产关系 , 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公有制、共同富裕这些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离开了这些本质特征 , 就不是社会主义。

第一 , 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 这是专门针对“四人帮”搞“贫穷的社会主义”来说的, 不是对社会主义泛指的定义。发展生产力 , 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具有的一般特征 , 是共性的东西 , 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

第二 ,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 不是两极分化。单讲发展生产力 , 不讲生产关系, 不讲社会公平 , 让少数人占有财富 , 而大部分人不能分享财富和技术进步 , 产生了两极分化, 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 , 邓小平同志说这是改革的失败。 ①所谓改革的失败 , 不是指发展生产力的失败 , 而是指生产关系的失败 , 生产力可能上去了 , 或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上去了 ,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了。按资本主义的观点看 , 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胜利 , 是资本主义“改革”的成功。为此 , 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一定要统一地看 , 不可偏废。这是很重要的原则 , 不然就会变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 , 不能什么都讲姓“社”姓“资”, 生产力就不能讲姓“社”姓“资” , 生产关系中一些共性的东西 , 也不必去问姓“社”姓“资” 。要造大飞机 , 要信息化、高科技、管理现代化 ,就不能讲姓“社”姓“资” 。但是 , 生产关系中非共性的东西 , 就不能不讲姓“社”姓“资” 。资本主义有益于我们经济发展的东西 , 如“三资企业”等 , 也应当拿来“为我所用” , 而不是“为资所化” 。但是 , 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的那些东西 , 必须予以批判。所以 , 对于姓“社”姓“资”, 一定要具体分析 ,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ABC。

有些人打着邓小平的旗号 , 反对讲姓“社”姓“资” , 说什么思想解放就是要从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 这是根本错误的 , 而且歪曲了邓小平讲话的精神。邓小平不是不讲姓“社”姓“资” , 而是在提出计划市场问题时 , 在讲“三个有利于”原则时讲到不要讲姓“社”姓“资”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②仅此而已 , 不是说一般地讲不要姓“社”姓“资” 。邓小平同志讲 “三个有利于” 的时候 , 特别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这些原则问题上 , 邓小平同志分明是讲姓 “社” 姓 “资” 的。邓小平同志还说自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最积极 , 一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即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说邓小平同志一般地反对区别姓 “社” 姓 “资” 是断章取义、恣意歪曲邓小平同志的根本主张。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就改革开放来说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矛盾。政治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矛盾 , 是 30 年来尖锐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 ,有一种议论 , 说经济改革已经成功了 , 问题在政治改革 ,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其意思是说所有制已经基本完成了私有制为主体的变革 , 但是 , 政权不适应这种经济基础 , 政权还要进一步适应私有化 , 即整个政权的资产阶级化、西方化。境内外都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主张这种“政治体制改革”, 实际上是要我们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初期, 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更多地强调经济改革 , 这是必要的 , 也是应该的。与此同时 , 党一贯地强调政治改革。十三大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1989 年以后有所缓进 , 这是由于“六四”以后国际国内环境有所变化。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有所缓步, 但是 , 选举制度、基层民主、行政体制等改革还是稳步推进 , 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改善。这些方面不是没有进展、没有改革 , 而是不断进步。十六大以后 , 中央又不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 ,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当然 , 政治领域的改革 , 相对于经济改革来说是滞后了一些。有些方面大家感觉进展慢了些 , 要求加快改革。比如权力制衡问题。权力缺乏监督 , 主要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 ,“人治”代替“法治”的弊端还很严重。我们不提倡西方式的“三权分立”的“普世”模式 , 但权力制衡总得要有的。没有制衡的权力、缺乏约束的权力一定要腐败。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 ②就是分权制衡原则的运用 , 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又比如领导人选举制度改革。列宁所说的领导人从群众中产生 , 对群众负责 , 这一点还要逐步逐层推广。目前 , 差额选举、基层选举放开了许多 , 淘汰制、竞选制、普选制有些进展 ,但效果不尽理想。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如何更好地结合, 如何在人大和政协的框架内 ,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下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积极推进这些民主程序 , 确实需要更大的努力。

与上述正确的改革思路背道而驰的错误思潮 , 是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 两股思潮都反对 “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其核心是反对共产党领导 , 主张多党轮流执政。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邓小平同志最积极。邓小平同志说: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 , 至少在本世纪剩下的十几年 , 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 , 都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 ” ③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以公有制为主体 , 不能出现两极分化 , 他只提出从政治上解决资产阶级自由化 , 那时只解决到这一步 , 没有从经济上解决资产阶级自由化 , 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但是 , 不能说经济领域没有自由化 , 没有资产阶级化倾向。资产阶级自由化 , 不但政治领域有 , 经济领域也有。私有化的观点、完全市场化的观点、政府守夜人的观点等等 , 这一系列观点都是经济领域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防止经济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 ,就是防止经济领域变质 , 经济领域如果变质 , 政治领域会跟着变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把住这一关口非常重要。有人提出经济 (所有制) 改革已经“成功”, 现在要随势而发 , 搞与“普世价值”接轨的“宪政改革” , 就是这方面的强烈信号。因此 , 那种认为经济领域没有意识形态问题的观点, 是大错特错了。

邓小平同志提出反“左”防右。 “左”是带引号的 , 是极“左” , 那是要反的 , 特别是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 都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 , 损失很大 , 痛定思痛 , 不能不反。但是不带引号的左 , 邓小平同志是从来都不反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思想潮流中就是左派理论 , 共产党是左派政党 , 邓小平也是左派 , 不能说邓小平是右派、中派。如果不带引号的左也要反 , 那还有什么马克思主义 ? 那还有什么共产党的领导 ? 见左就避之唯恐不及 , 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共产党要明确自己就是左派政党 , 态度要鲜明。共产党事实上执行的是中左路线 , 团结中右 , 反对极右 , 防止极“左” 。共产党不明确自己是左派的政党 ,就会迷失方向。

起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百年内 , 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只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变 ,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不变 , 没有变成像社会民主党那一类的政党 , 那么 , 我们仍然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换了其他什么政党 , 都不会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于一百年之后 , 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 ,会是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 要根据那时的情况而定。但是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不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我们的基本主张。多党轮流执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结了。换了政权 , 整个路线就全变了 , 就不能保证我们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

关于生产力内部的矛盾

生产力的内部矛盾也很多 , 其中对经济发展全局最重要的一个矛盾 , 就是外延与内涵、粗放与集约之间的矛盾。到底是注重速度、数量 , 还是结构、资源、环境、质量 , 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粗放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发展方式 , 这是“双重模式转换”中的一重。 “双重模式转换”包含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发展模式的转换。发展模式转换指的就是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这是非常概括性的内容 , 也是很重要的实质性问题。过去讲求速度、数量 , 轻视结构、资源、环境、质量 ,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克服这种倾向 , 片面追求产值速度的现象还很严重 , 特别是一些地方还存在GDP崇拜 , 牺牲后代利益加速眼前的发展 , 这种发展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很大的一个问题, 积重难返。现在正在大力扭转。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推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推动转变 ,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促使我们的经济发展由片面追求速度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转变的正确途径。

“双重模式转换”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由理论界提出来的 ,“九五”以后, 党的文件正式肯定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针 , 十六大以后更是非常强调这个方针。十七大报告将“增长方式”重新改回到“发展方式” 。 ①

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有联系的。30 年的经验证明 , 发展方式转变会受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一系列关系的制约。地方上片面追求 GDP , 与财政体制、考核制度等有关。如有的省份颁布县级领导考核指标 , 按 GDP 增幅给予奖金 , 还有些地方层层分解招商引资任务 , 这样的地方怎么会不片面追求 GDP 呢 ? 资源环境问题 , 跟价格机制、竞争状况都有关系。这些都需要从体制上解决。

关于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

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 , 也是千头万绪。这里只讲所有制和分配关系。这是我们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有制和分配制都是生产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 , 所有制决定分配制。但是 , 人们常常忽略这个观点。在分析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时 , 人们举了很多缘由 , 如城乡差别扩大、地区不平衡、行业垄断、腐败、公共产品供应不均、再分配调节落后等 , 不一而足。这些缘由都能成立 , 但不是最主要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

财产占有上的差别 , 是收入差别最大的影响因素。连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缪尔逊都承认 ,“收入差别最主要的是拥有财富多寡造成的 , 和财产差别相比 , 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 。他又说 ,“财产所有权是收入差别的第一位原因 , 往下依次是个人能力、教育、培训、机会和健康” 。 ①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 , 除了以上列举的一系列原因外 , 跟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跟“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的过程有紧密的联系。这种关系 , 被某些学者在分析收入差距原因时 , 故意忽略掉了。

在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时 , 人们往往从分配关系入手 , 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入手 , 完善社会保障 , 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这些措施都是完全必要的 , 我们现在也开始这样做了。但是 , 仅从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着手是远远不够的 , 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 , 从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 , 从根本上阻止贫富差距扩大向两极分化推进的趋势。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 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 ②本文前面所讲的分配上的新综合 , 是以所有制上的新综合为前提条件的。所有制发展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毫不动摇地发展公私两种经济 , 不能只片面强调一个毫不动摇; 要延缓“公”降“私”升的速度和程度 , 阻止化公为私的所有制结构转换过程。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

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反过来 , 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30 年来 , 我们在这方面经历了不少风雨 , 最重要的莫过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关系了。

邓小平同志很好地解决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二者的关系。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 与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想紧密相关。邓小平同志指出: “只有思想解放了 ,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 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 ,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 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③ 他所说的思想解放 , 是要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思想解放不能离开了这个根本。

我不厌其烦地引用邓小平同志的原话 , 是因为现在某些人的思想解放早已离开了这一根本 ,却还在“高举”邓小平的旗帜 , 高调提倡“进一步思想解放” 。他们称当前“新的思想解放”或“第三次思想解放” , 是从冲破姓“社”姓“资”, 到冲破姓“公”姓“私”, 概括起来就是冲破“所有制崇拜” 。那就是不要公有制为主体 , 不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谓“新的思想解放”的实质就在这里 , 他们的思想解放就是要结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从而结束社会主义。

某些观点的精神实质 , 就是要把中央在十七大提出的解放思想说成是“新”的思想解放 ,特别强调 30 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贯穿着姓“社”姓“资” 、姓“公”姓“私”的争论 , 而每次改革开放的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他们讲的“新”的思想解放 , 其“新”在何处呢 ?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 新在从姓“社”姓“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 不要用社会主义的观念阻碍向资本主义前进。不要提姓“社”姓“资” , 那就意味着不要再提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这些人完全曲解了邓小平同志的原意。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把坚持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提。他说: “我们实行改革开放 , 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 , 作为制度来说, 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 , 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 比如说两极分化。 ”①

因此 , 所谓的“思想解放”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解放 , 这是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向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方向前进的; 另一种是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解放 , 这将把我们的改革开放推到一个不是我们党所规划的方向。

所以 , 不能天真地认为凡是思想解放都能正确引导和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 , 要警惕有人想利用思想解放来误导改革开放。

当然 , 在社会存在、社会利益多元化以后 , 多种社会思潮的出现 , 非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 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经验证明 , 对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 , 放任自流不行 ,简单堵塞也不行。包容并蓄似乎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但一切事情都要有一个度 , 不能让一些非常错误的思潮把人们的思想搞得乱七八糟、六神无主 , 不能让这些错误思潮像戈尔巴乔夫和雅可夫列夫导致灾难后果的“多元化” 、 “公开性”那样 , 把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引入歧途。

所以 , 在实行多样化、包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存在的同时 , 一定要强调“主旋律”, 强调切实地而不是形式主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 强调宣传科学社会主义 , 强调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主旋律”来教育人民 , 统一思想 , 筑牢社会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要给宣传正确思想、批判错误思想以更多的话语权。批判与反批判从来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必由之路 , 各种思潮的和平共处并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 这一点并不是像某些天真的同志所幻想的那样。当然 , 我们也要防止利用争鸣来制造社会不和谐的杂音。

30 年过去了 , 我们仍然要继续解放思想 , 要与时俱进 , 但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以正确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 解决过去积累以及新出现的问题 , 正确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当中不适应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东西 , 如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经济不相容 , 所有制结构只能是“一大二公”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等教条 , 必须加以破除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今后还要进一步扫除妨碍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意识形态 , 树立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但是 , 思想解放是有底线的, 不是无边无际地胡思乱想 , 这个底线就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忽视了社会主义的底线、突破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解放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 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www.pegstown.com/wzzx/llyd/zx/2013-05-02/1715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