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刘国光: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

作者:刘国光 来源:江南app网址

  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
  刘国光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这一转变,对近30年来引导全党全国聚精会神集中力量搞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在社会上也产生一种看法,认为共和国的后30年才重视经济建设,不搞阶级斗争,搞出了一个富强的中国。而前30年则一味只搞阶级斗争,忽视了经济建设,搞得中国落后封闭。这种看法不尽符合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实际。
  1.对国内主要矛盾认识的分歧
  任务的提出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是得到了全党的共识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曲折。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国内主要矛盾已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工作重点应转移到经济建设。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根据当时的形势,毛泽东重新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他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又发展和强化了这一观点。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存在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路线的重要依据。这样就把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导致了十年动乱的严重错误。
2.前30年不是只搞阶级斗争,不重视经济建设
  尽管共和国前段发生过过分夸大和扩大阶级斗争的曲折,但是不能认为前30年毛泽东和我们党只着重搞阶级斗争,而不重视经济建设。毛泽东作为一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熟悉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早已提出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在于是否通过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革新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战争时期,他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工作,以保证战争供给。接管城市之后,立即把工作中心转向生产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抓对资的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与所有制的改造,也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其缺点是因求快过急,犯了主观冒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这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调整经济,得到纠正。尽管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提到空前的高度,毛泽东还是指出要分开工作问题和阶级斗争问题,不要因为对付阶级斗争而妨碍了工作(包括经济工作),阶级斗争和工作平行,不要放在很严重的地位。所以虽然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但对经济工作的影响不大,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提出抓革命、促生产。尽管因阶级斗争的冲击受到一些损失,但国民经济只有两年有所下降,其余各年都是继续增长的。并且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比较重要的成就。1974年第四届人大上,周总理重申1965年三届人大就已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宏伟战略设想,成为后来(包括“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纲领。所以,绝不应当否认前30年毛泽东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上的努力和成就。不然,何来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何来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当然,前30年的经济建设是受到了一些扩大化了的阶级斗争的干扰,如“大跃进”中国民经济的倒退,十年动乱中也受到一些损失。如果没有这些曲折,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还会更大。
 3.前30年阶级斗争扩大化是一个错误,但抓阶级斗争并不错
  还要指出,毛泽东虽然晚年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错误,但是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有阶级斗争,还必须注意阶级斗争,还是很中肯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当时看来已经消失,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是很激烈的。从国际经验看,当时的匈牙利事件,赫鲁晓夫上台,苏共变为全民党,等等,均预示着国际共运中隐藏险恶的形势,为后来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演变事实所证实。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观上就是想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阴影在中国的出现。但是他在发动“文化大革命”时,对国内党内具体形势估计错误,混淆了敌我是非,犯了用全国内战、急风暴雨式的斗争方式,伤害了大批干部同志。我们否定“文化大革命”,是批判它作为政治运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指“文化大革命”防范资本主义复辟的动机。应该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灾难,“六?四”事件的后果会导向何处,谁也不敢断言。所以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说得很好,毛泽东同志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列著作,还始终认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的确是这样的。
 4.1978年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全国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党的八大决议的重申。八大认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起了变化,所以主要任务也要转移。这个决定在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正式文件中并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另一个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的重叠的结果,经济建设这个主要任务执行得不很理想。所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需要重提、恢复和延续。这一重申、恢复和延续极其重要。如前所述,它把全国全民的精力集中引导到经济建设上面来,一心一意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取得历史性世界性的空前进展。
  工作转移之后,“发展是硬道路”便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指针,同时出现了举国上下追求GDP增长速度的片面发展倾向,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实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方法,来自于毛泽东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将其发扬光大,形成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指导着我国今后的发展。
5.新时期阶级、阶级斗争还继续存在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以后,是不是阶级、阶级斗争就变得不重要,或者进而消失了呢?
  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也要反对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确实早已消灭了,因此当时说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演变,中国的阶级结构是否起了变化?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是否又已重视,现在光是私营企业主就比1956年私营工商业户大过许多倍,这个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判断。即使还认为阶级斗争现在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但在我国“文化大革命”后阶级斗争事实上长期存在,包括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有时还非常激烈突出,1989年的“六?四”事件就是例子。所以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阶级斗争熄灭论,都不可取,这是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讲得非常明白的。
  邓小平也从不否定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他对于改革开放后仍然存在阶级斗争也是持肯定态度的。早在改革之初,他就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扩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邓小平讲的阶级斗争限于传统的敌对势力和少数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但也包括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反映,即人民内部也有阶级斗争的表现。这是符合毛泽东同志两类矛盾的学说的。
  十一届六中全会和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论断,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所证明,是非常正确的。80年代几次学潮动荡、“六·四”风波、西山会议、“○八宪章”等事件,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漫延,无一不是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或者是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手,有的公开要换旗易帜,有的以潜移默化的手段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这些惊心动魄的事实说明,阶级斗争就在我们身边。
  6.阶级和阶级斗争主要存在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但在经济基础领域也有表现
  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不但存在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而且在经济基础上也有表现。30年前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早已消灭了。改革开放后,我们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发展私营企业。1981年我国重新出现第一个私营企业,到2006年就发展到497.4万户,为1956年私营企业16万户的30余倍。私营资本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功绩,但它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剥削剩余价值的一面。私人资本剥削趋利的本性,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个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产阶级还膨胀了几十倍的群体,够不够算一个阶级?“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应当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同时,按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这个群体只能归属到资产阶级。现在只讲新的社会阶层,不讲阶级。但阶层分析只能补充而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现在这个新资产阶级虽然邓小平不期望它再出现于中国,但毕竟出现了而且有自己的经济诉求(如要求进入垄断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和政治诉求(如某些人大代表身份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与共产党分庭抗礼的政治主张)。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否影响到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讨论。公降私升和私有化的发展趋势,官商勾结引致腐败丛生,等等,是使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不断加剧的原因。基尼系数的提高导致了居民有效消费需求的不足和生产过剩。这个现象是资本积累和贫富分化规律带来的后果,而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即人民需要与落后生产的矛盾所讲的道理也不相符合。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和经济基础领域的上述种种问题,都与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存在有关。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淡化置之,走向阶级斗争熄灭论。美国原驻苏大使马特洛克在《苏联解体亲历记》一书中说到前苏联领导人抛弃阶级斗争学说时指出:“须要出现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莫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抛弃了这个观点,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如果我们淡化阶级观念,走向阶级斗争熄灭论,这样发展下去,有蹈苏东覆辙的危险。所以在重点抓经济工作,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像毛泽东同志教导的,要不忘阶级和阶级斗争。当然同时要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中的两类不同的矛盾,求得人民内部的和谐,团结起来争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2010年1月5日第274期《环球视野》)

//www.pegstown.com/wzzx/llyd/zx/2013-05-02/1714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