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的异议:谈“产业化教育”与“升学教育”虽教育资源的严重的隐性浪费

作者:宪之   来源:江南app网址   

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的异议
--谈“产业化教育”与“升学教育”对教育资源的严重的隐形浪费

谈到“产业化”和教育的严重不公,人们常常会即“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的话题。“优质教育资源”渐为强势阶层也即有钱有权阶层所垄断,广大穷人渐渐被边缘化甚至剥夺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中国的教育事业迅速“深化”的走势。
如何面对这一严峻问题?说说不着肯綮的空话,或者做点“实事”--弘扬“武讯精神”,多搞点“希望过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窃以为这都不是根本,与执政党的“先进性”都沾不上边--要说根本,还离不开“传统观念”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不是本文要谈的。这里,我想谈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因为“体制”所造成的隐性浪费问题。
比起普通的学校来,名牌和重点学校的优势,比如硬件、软件主要是师资之类,这是人们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个隐性的“优势”即生源的优势,因为它自身属于对象因而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这一隐性优势是前者赖以发挥的前提,其实,两类学校的实际差别远不想现实中人看到的那样大,不信的话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一所名牌中学的全班人马与一所三流中学对调,再看看二者的升学率。可以想见,三流学校易人而教之后它的升学率也高不到那里去,同样,名牌学校易人之后它 的升学率也低不到那里去。--两类学校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生源的不同,这里说的是中学,大学另当别论。
就中小学而言,学生先天资质的差别是不大的,现实的差别正是“教育产业化”、“升学教育”与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存原则的所造成的。义务教育名存实亡,使我们的孩子过早地分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与颜如玉”、留洋绿卡做“人上人”的路是属于少数的,多数人既然走不通,只好或现实一点做:甘愿做“下等人”做“打工仔”,或自暴自弃,或以扭曲额形式实现人生从而成为社会的反叛。与腐败共生的越来越高越低龄化的青少年社会犯罪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的大环境的比如产物。(报载,现在北京已存在“借腹生子”的市场,价格4-10不等,女大学生依自己品相的不同而分成等级,有钱人可以自由(!)选择,“借腹”者自然多为贫困者。)--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生源的差别,价值观念与精神状态的不同,在实质上更大于智力与学习基础的差异,即使任教的都是特级教师,恐怕也无济于事。
正是这一教育“理念”,我迷信皈依盲目照搬的资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摧残甚至剥夺了孩子们的学习意志,人为地将多数孩子边缘化,造成了严重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
还是在旧中国时,陶行知先生办平民教育,即以“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为号召,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倪焕之”献身教育,就讲求生产劳动。毛泽东时代办教育更是强调向广大弱势劳动大众倾斜,以保证他们改变文化上的弱势地位以实现“文化翻身”,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批判按成绩编班、分“皮鞋班”和“草鞋班”,给“助学金”而不提倡“奖学金”。而如今--还是1991年的时候,据报载--东北的一位大款可以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不出十年,大学里将都是我们这些人的孩子!”而一位贵族学校的董事长,则通过媒体向社会这样宣传自己的豪言壮语:

国外有皇家贵族学校,我们为什么不办一所这样的学校?我们将来从小学到大学配套成龙,把先生培养成高级人才,我决不培养工农兵!培养工农兵可以砸我的牌子?

而这些可以在“不争论”中用斗大金字书写在社会的旗帜之上迎风飘扬--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啊!
狄更斯和巴尔扎克就开始批判资本主义金钱横行的罪恶。而圣西门等社会主义先驱,更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的理性批判。无论那一时代,当政者只要是还有长远观点、考虑国家民族发展,都是重视国民教育的,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怎么现在的教育,一下子钻进了钱眼,眼睛只盯着有钱人呢?
建设和谐社会,难道还不该回视一下,反思反思吗?

胡锦涛同志近期在讲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话题时就曾语重心长地谈及“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大家知道,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认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战略策略,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
我觉得,这里正抓住了根本,他给我们的反思指明了方向。



//www.pegstown.com/wzzx/llyd/zx/2013-05-02/1296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