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本文节选自刘永佶教授专著《中国现代化导论》。该书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系列专著之一,由河北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虽时隔十五载,但其中观点仍具时代性,故照录于下,谨以此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中国人的现代化要在更新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自身存在及本质的基本观念,也是由此而对自己社会行为的内在判定,它是个人意识的集中表观,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内容。价值观既受人本质与人性的制约,同时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受制度、结构等因素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确立的。人的价值观有一般性,也有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及社会文化及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的现代化,不能不包括价值观的更新。
关于价值观的更新,是现下文化界、艺术界议论的一个热点,从而把这长期被忽视或未展开过讨论的问题,展现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一个大好事,也是中国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也不能不看到,与其他文化领域的讨论一样,中国现代社会矛盾的各方面和各种势力,也都在价值观的讨论中表现出来。这里既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复兴传统”派,也有宣扬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西化”派。至于小农意识,由于它很少在文化界的直接代言人,因而往往掺杂于“复兴传统”派,更多的,则存在于大量的农民及其他阶层、阶级的意识中。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更新价值观,则是要树立并普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从新儒家的著述中,我们看到,他们用自己所学的西方的价值观及术语,将中国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做了认真的包装和修整,使之颇具现代性。然而,这种新瓶陈酒式的方法,绝非“现代化”。儒学作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意识形态,其历史作用已经过去,它本身不可能现代化,也不需要现代化。只是其中某些因素,经过抽象和改造,可以纳入现代化的进程。儒家的价值观,核心就是“官至尚”,而不是新儒家所说的玄妙如的性、理、情,不是内圣外王,不是仁、义、礼。这是历史的事实,是不可更改的。至于新儒家诸君本人要提出一种什么价值观,是完全有自由的,但不必非要挂上“儒”的名号。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传统于中国人身上的儒家或官文化的价值观,依然是“官至尚”。国内某些人借国外新儒家的影响,正试图再把这种价值观复兴起来,并打上了“现代化”的旗号。对此,必须注意揭露之。
再就是“西化”派,其所本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无疑要比儒家官文化先进得多,而且在现代世界上占据支配地位。所以,他们的“更新价值观”,就更显得是在促进中国人的现代化了。他们趁现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抽掉,只谈“市场经济”,进而再把它与资本主义相挂拢。打出一个“价值观念的转变要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旗子,就取得了将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进口和大量销售的许可证。时下诸多谈价值观问题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此等性质。应当承认,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比起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价值观来说,是先进的,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有一定作用。然而,并不能因此就把中国现代人的价值观更新放在树立资产阶级价值观上,资产阶级价值观也必须经过批判、改造和更新,才能有助于中国人的现代化。
中国人价值观念更新的主导和基本思路,就是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性和人权观念的进一步展开,也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民主制所决定并导引的。
人的价值观,是个体存在的人与他人及社会总体关系的反映,是个体人对其本身在社会生活中行为的价值判断,也是个体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准则。人作为社会的、有意识的动物,以其劳动来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只有在不断地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社会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才能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承认。如果仅仅是个体存在,那本身就无价值可言。这样,社会又以其总体制约,反作用于个体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个人,在价值观上具有相同点,并由此而形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价值观。价值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别、种族等因素的制约。
社会主义为个人充分地形成自己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用于社会,进而由社会承认其作用和价值,创造了一个必要的社会环境。各种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社会,都对人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制造了限制,尤其是对于受剥削、被统治的文明主体来说,其素质和能力是被严格界定于极小的范围内的,不可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不论奴隶、农奴、农民、雇佣工人,都是如此。他们的价值观,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形成。而他们在生产资料所有权方面,是没有任何权利的,他们的价值观必然与不劳动,但却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统治阶级有巨大差别。社会主义社会是文明主体形成自己的新价值观,克服旧价值的片面性的基础。作为资本的雇佣劳动者的工人,其劳动的异化必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而小生产的中国农民,形成以私为核心的价值,不求助于社会,也不求利于社会,不求发展,只求生存,也是必然的。而公有制和民主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文明主体的社会地位,他们从对生产资料的无所有权到有所有权,并据此而具有各种经济权利与民主权利。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必然使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民主制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价值观,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任何阶级的价值观。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整齐划一的。但由于是公有制和民主制,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主体在基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能够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般原则。这个原则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价值观就在于将自己的存在和作用与社会统一起来。社会保证每一个劳动者的所有权和民主权等一系列权利,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发挥作用,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而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取决于他本人的素质和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同时以相应的机制,保证对个人的贡献合理的承认,从而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个人的价值,将通过社会结构和机制,而作用于社会总体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主体,作为社会主体,其个人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上。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素质与作用,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也才有真正的价值。可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更新,必须以完善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民主制为前提,以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为保证。否则,就只有空想性的宣传意义。
时下一些人谈中国人价值观的更新,往往只限于谈对儒家价值观的分析,或再加上佛家、道家的价值观。似乎中国人只有这几家价值观。佛家、道家作为宗教,其价值观的影响范围并不大,而作为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则更不明显。至于儒家的官至尚价值观,才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其曾作为古代中国文化领域的统治因素,主导着社会的价值观。说到传统,儒家价值观是影响最深远的,但这绝非传统价值观的全部。小农意识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还是相当普遍的,我们说中国人价值观的更新,主要就是指对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价值观批判、改造和克服。必须注意小农意识价值观的影响,它不仅与官文化价值观相辅相成,而且还会滋生新的官文化价值观。
可见,更新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当严重的任务。消除几千年世代相传的价值观,换上新的价值观,要比推翻一个旧政权,建立一个新政权要难得多,其难度,甚至要超过对所有制的革命和发展经济。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他的社会地位、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长期影响的结果。同样,价值观的改变,也必然以社会地位、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改变为基础。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更新价值观,必须与社会的经济变革、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统一起来。具体说,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民主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以此为社会条件,并以人本质的明确,人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人权观的确立和强化为前提,才能逐步地更新人的价值观。
这是一项切实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人的价值观的变革,绝非几个文人在那里对几部线装经典做一番新的诠释,就可大功告成的。当然,在更新价值观的过程中,的确需要对旧的价值观的批判分析,但这必须与实在的现代社会变革统一起来,才有价值。
价值观的更新,是一项全民族所有人的共同事业,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民主制的进程中,充分地发挥文化现代化的特殊作用,辅之以必要的舆论手段,现在已经生成着的个体与社会总体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即个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提高自己素质,并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而社会又以相应的机制,承认并实现个人的价值这种主体价值观,必然逐步地加强、扩充,进而在全体社会成员意识中成为主导性的观念。这个价值观的更新过程是很复杂的,也是曲折的,但它必然在人对自由的绝对追求的导引下,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