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佶:劳动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
--编者按--
刘永佶教授新著——《劳动哲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主要内容将于近期在刘永佶人民网博客和乌有之乡网站同步首发,请广大网友相互转告。欢迎广大网友登陆留言、拓展阅读并积极参与《劳动哲学》新思想讨论。
劳动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
社会主义是工业文明和公民社会劳动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概括。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晚于资本主义;从逻辑上说,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但二者又要在对立中共处相当长一个时期,相互斗争而又统一。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与资本主义的哲学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作为资本主义哲学观念的唯物主义,而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并否定和取代唯物主义主导人类发展的劳动主义。马克思开创了对社会主义哲学观念的探讨,虽然他没有使用“劳动主义”这一术语,但他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以劳动为根据所论证的“共产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为劳动主义哲学的形成创造了必要前提。一百多年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资本统治下的现代世界矛盾的激化,是劳动主义形成的必要条件。劳动主义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必然。
一、社会主义是工业文明和公民社会劳动者利益意志的集中概括
二、不能以资本主义的哲学观念唯物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
三、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是劳动主义
四、劳动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
劳动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的根本是在主体的转变,即由资本所有者为主体转向劳动者为主体。主体变化引发基本观念和方法、范畴、体系的总体性革命。革命是辩证的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在批判之中对唯物主义的一般性合理成分有所继承,并经改造而纳入劳动主义的体系之中。
马克思早期在对唯物主义历史的概括性批判中,已经认识到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性联系,他在《神圣家族》中对此作出了初步的探讨。虽然此时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批判还是不彻底的,但他毕竟看到了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并从区别中来谈其相互关系。他认为,笛卡尔的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的财产,而法国唯物主义的另一派则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
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从唯物主义意义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说,既然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那就不应当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消灭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根源,并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诸如此类的说法,甚至在最老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中也可以几乎一字不差地找到。在这里没有篇幅来对他们加以评论。对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倾向具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英国早期学生之一孟德维尔对恶习的辩护。他证明,在现代社会中恶习是必然的和有益的。这决不是替现代社会辩护。
傅立叶是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学说出发的。巴贝夫主义者是粗鲁的、不文明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成熟的共产主义也是直接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这种唯物主义正是以爱尔维修所赋予的形式回到了它的祖国英国。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建立了他那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而欧文则从边沁的体系出发去论证英国的共产主义。亡命英国的法国人卡贝受到了当地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当他回到法国时,他已经成了一个最有声望然而也是最肤浅的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比较有科学根据的法国共产主义者德萨米、盖伊等人,像欧文一样,也把唯物主义学说当做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①]
马克思注意到了自然神论与唯物主义的区别,但他却认为“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是对同一个基本原则持不同理解的两个派别,”[②]并没有看到在基本观念上“有神”与“无神”的本质差异已经使自然神论与唯物主义界分两个阶段,因此才有“笛卡尔的唯物主义”的提法,将之作为“真正的自然科学的财产”。而将霍尔巴赫等唯物主义者称为“法国唯物主义的另一派”,并将之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把自然神论者归入唯物主义,再将法国唯物主义分成两个派别,其中笛卡尔为代表的自然神论是自然科学的“财产”,霍尔巴赫为代表的“另一派”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这种认识有着明显的不足。自然神论是先于唯物主义出现的一个哲学阶段,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前提、渊源和“财产”,而非与唯物主义“同一个基本原则”的两个派别。笛卡尔的自然神论也不只是自然科学的“财产”,而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的概括,提出了反对上帝主义的新的哲学观念,它首先是启示了唯物主义,进而才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历史的、逻辑的前提。
虽然如此,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证,却是精辟而深刻的。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明确地将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成两个阶段,并从早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来源上,说明唯物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将自己所认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与他未能将唯物主义与自然神论做明确的质的区分一样,他也未能将社会主义的哲学与唯物主义做质的区分。从而使恩格斯及其学生在编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将唯物主义作为基本观念;并提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由古至今而后始终存在的观点。
在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于社会主义哲学,将唯物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也就要全面承继其观点和范畴,只是要从方法论进行批判和改进,即用辩证法取代“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恩格斯到斯大林,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唯物主义主要是针对自然界的,它对世界本原的规定,它的“自然观”是科学的,是真理。但对人对社会的认识,却是与其“自然观”脱节的,是“唯心主义的”,不仅要批判,更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取而代之。苏联和中国的哲学教科书,统统贯彻了这个思路。
以辩证法将唯物主义“腰折”,取其“自然观”,弃其“历史观”,由此构造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有实质性的不同,更不足以成为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而以唯物主义为基本观念的辩证法,也背离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精神,只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式模式,也不足以成为社会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作为资本主义的哲学观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自然观和社会观是内在统一的,对它的批判继承,必须明确这一点。哲学观念的历史更替,并不只是后人对前人观点和学说从逻辑上的批判分析,而是以社会矛盾的历史演进为基础和内容,通过思想家的逻辑,概括新的阶级意识,并对社会矛盾的演化进行理论的抽象,形成新的基本观念,以此为前提,对旧哲学体系的基本观念和各主干范畴进行批判,论证社会矛盾演进,即制度变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建立新的哲学体系。这个过程,要对旧的哲学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批判,但不是像普鲁东那样将批判对象分成“好”与“坏”两部分,取其“好”弃其“坏”。而是根据历史的演进,对之作总体性的评判,以新的基本观念为核心,形成范畴体系。旧的哲学观念及其体系是批判的对象,是新哲学观念和体系形成的“饲料”,其“营养”是要通过总体消化来吸收的,并不是将旧体系的某个部位装在新体系之上。哲学观念及其体系是有生命的,它的各组成部分必须是有机统一的。而旧哲学体系之所以能经批判分析被新体系吸收,就在于历史延续性及其中体现的一般性。
马克思说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这个“财产”的比喻相当贴切且有深意。“财产”可以理解为“遗产”,或者是可以支配的有用的财物。唯物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是前人创造的,用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哲学的有用之物,是必要的生产资料或资源,但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哲学观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哲学观念要由其主体的思想代表来创造,在创造中利用唯物主义为生产资料。
早期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都是从唯物主义出发的,马克思所提到的傅立叶、欧文、卡贝、德萨米、盖伊等人,都把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他们虽然未能创建新的哲学体系,但在以唯物主义为“财产”,并以其为基础批判资本主义,设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时候,也势必对唯物主义做了相应的改造。对唯物主义在哲学上的批判和继承,始于费尔巴哈,他的人本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的否定,但同时也继承、改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和范畴,特别是对宗教的批判及社会观的论证,体现着唯物主义的要素。以致马克思和恩格斯依然认为他是唯物主义者。而马克思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进一步展开了对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并由此创始了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
劳动主义是延续马克思基本思路,对社会主义哲学观念的探讨与规定,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批判、继承、改造唯物主义的观念和范畴,将其中一般性的合理成分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其一,在以劳动者为主体,以劳动为核心和根据的基础上,从规定人的生存和劳动的自然条件角度,批判继承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自然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这个观点,是直接反对和否定上帝主义的,并力求克服自然神论的缺陷,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是明确的。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以当时自然科学成果为支持的,二三百年来的自然科学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劳动主义承认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不是像唯物主义者那样将哲学基本问题放在以物质属性来“解释世界”,而是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自然性作为人生存和劳动的条件。批判其由世界的物质性得出以物为本,以物为主体的观点,克服其从物质自然性规定人性,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物质,以动物的“丛林法则”规定人的社会行为的缺陷。在承认人的物质一般前提下,明确并突出人的特殊性,集中探讨人的劳动及其生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探讨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原则、方法。
其二,以实践辩证法改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成就,它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自然的基本观念出发,将意识规定为物质的特殊功能,是人这种特殊物质对一般自然物的认识。然而,由于只从物性来规定人性,唯物主义者只是将人看成具有认识能力的物质,只从人的物质性来规定人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只知道“解释世界”,而且认为认识过程是人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自然界是存在的本体和主体,人的认识是其自身所体现的物质特殊认识能力对自然界的反映。劳动主义肯定唯物主义关于认识是特殊物质的能力及其对物质世界反映的观点,但强调人不仅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存在的主体。物质的一般性是人存在和认识的前提,认识论所要探讨的主题是“改变世界”,“解释世界”从属于“改变世界”。认识源自实践,实践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劳动。认识的范围,其深度和系统性,都取决于人的实践。劳动主义的辩证法不是植根于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以实践为根据的“实践辩证法”。以实践辩证法克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实践是对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将认识的层次与阶段统一到实践,统一到人的劳动和发展上。
其三,批判和改造唯物主义对人本质和人性的规定。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进步,就是克服了上帝主义将人的本质和人性归结于上帝,以物质性来规定人本质和人性。劳动主义承认这一进步,但认为只从物质性规定人本质和人性是不够的,甚至是错误的。人是物质的存在,这只是人本质和人性的一般,还应从这个一般探讨特殊,人本质和人性集中体现于其特殊性上。物质一般性只是必要前提,应从这个前提出发,探讨人存在的社会形式和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的本质和人性。唯物主义只是将人看成个体的物质存在,忽略人的社会总体存在。劳动主义则要批判并克服唯物主义的这种作法,既考察人的个体存在,也将个体人纳入其社会关系总体。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总和规定了人本质的外延,我们应在这个外延中进一步探讨其内涵,从而得出对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规定,以取代将人作为物质的一部分来规定其本质和人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其四,改造并吸收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存在与利益的观点。唯物主义者从人是物质的一部分出发,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物质存在,人的利益是对物质财富和资源的占有,是基于物的感觉的满足。劳动主义对此应进行辩证分析,要肯定物质利益在人生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意义。但必须明确物质利益只是人的利益的基础或基本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用,应以劳动为根据,要以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进而争取和保证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为目的。劳动与物质利益的统一,劳动与社会权利和地位的统一,是劳动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其五,对唯物主义社会观的批判吸收。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国家是唯物主义社会观的三个基本范畴,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这三个基本范畴之上的。其中,自然权利是基本的基本,它集中体现了唯物主义基本观念在社会观的展开,也是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伟大进步作用的标志。人是物质的,是自然的产物,因而是平等的,并具有自然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自然权利是人生存的保证,也是人与人关系的依据。由自然权利的交织和妥协形成社会契约;由每个人自然权利中分出并派生的部分权利集合的公共权力构成国家,处理公共事务和协调人际关系。以这三个基本范畴构成的社会观导引了近代资本主义运动并制度化。劳动主义要批判吸收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要素和原则,坚持人的平等和权利,并强调公共权力是由个人权利派生,国家只是工具,而且要不断削弱以致取消,代之以更为民主的公共机构。对于唯物主义者突出自然权利中的所有权,以及由此衍生的资本经营、自由竞争等理念,则应予以否定,强调所有权以劳动为依据,社会关系、制度和国家都要维护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
其六,批判并克服“唯生产力论”,突出劳动者素质技能及其社会地位。唯物主义的经济观集中体现为“唯生产力论”,以物性代替人性,将人性归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并从自然权利中的所有权对之予以强化,主张自由竞争,以无限地占有和生产物质财富。这种观点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时期是有合理性的,但“唯生产力论”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而且极易被工业文明时期仍存留的专制势力所利用,成为官僚资本的口号。劳动主义应改造“唯生产力论”关于发展生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观点,但要进一步明确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者,生产力不过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社会表现,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手段。人的发展应以人本质和人性为依据和准绳,人本质的实现和人性的升华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并不是要无限地占有和生产物质财富,而是在提高素质技能的过程中科学而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改造需要使之与素质技能提高相统一,由此达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克服唯物主义无限占有和生产物质财富的主张,关键在于确立劳动者是生产力,更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制度需把确立并保证劳动者主体地位作为核心和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切实而健康地发展生产力。
其七,继承并改造唯物主义的政治民主观点。唯物主义的政治民主观点,是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国家三个范畴的集合,虽然形式上主张以自然权利为政治权利的基础,因而是平等的,但由于其认为主要的自然权利是所有权,政治权利是以对财产的所有权为依据的,是所有权派生的权利,并在实行中以对财产所有的量为标准规定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因此唯物主义所主张的政治民主,实则政治“资主”或“财主”,至于拥有选举权等政治权利的个人,只是资本或财产的人格化代表。劳动主义必须批判和克服唯物主义将民主权利与财产所有权统一的观点,但要改造其关于权利平等及削除政治上各种血统特权的观点,将之纳入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和制度,明确政治权利的根据在于人身权,它所要保证的,就是平等前提下每个人以劳动为根据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进而改造和吸收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契约及个人权利派生并支配国家权利的观点,强调公共权利来源于个人权利,并要以民主法制来制约、监督公共权利的行使。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强化民主权利和法制的进程中,不断改造国家机器,使之真正成为民主的公共权利机构。
其八,改造并吸收唯物主义的文化个人主义的一般性成分。文化个人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念,它源自唯物主义基本观念和社会观,与其经济、政治观念是统一的。个人主义的要点是突出个体的存在,强调个性自由,以个人权利和利益为中心,围绕财产所有权,建立价值和道德体系。劳动主义并不否认个人的主体地位,但将个人的权利、利益及其价值观植根于劳动。劳动主义主张文化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以劳动为根据的劳动者的个人主义。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及其价值,都是以劳动为根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质也是劳动的交往,经济上的劳动价值与文化价值内在统一。正是以劳动为根据的文化个人主义,构成社会主义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道德,并不是压抑、消灭个人的主体性,而是依循劳动原则,为所有个体人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并建立相应机制,保证劳动创造价值的社会承认及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是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它的制度和道德的基础是劳动,每个人的价值、地位都以劳动为根据,由此促进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人性得以升华,人本质得以实现。
批判继承、改造吸收唯物主义的一般性合理因素,是劳动主义哲学的必要内容,但绝非全部内容,也不能将劳动主义只与唯物主义的体系等同,只是针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范畴提出不同的看法,再照样翻新。劳动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要从其主体性出发,根据基本观念的展开演化,确定自己的范畴体系,对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要服从并纳入劳动主义体系之中。
--------------------------------------------------------------------------------
[①] 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6—168页。
[②] 同上书,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