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黄纪苏:阅读灾难,理解“天谴”

作者:黄纪苏 来源:江南app网址

阅读灾难,理解“天谴”

  2008年,紧接着四月,五月的中华民族又一次向危难展示了她深不可测凝聚力。14号那天我去人民大学,正巧有一支由学生和农民组成的救灾队伍准备出发,据说是由一位亿万富翁资助并亲自带队。下午我去乌有之乡书店,那里的第二批青年志愿者正拎起背包赶往火车站,他们经济上不宽裕,都是自费。我后来读到他们的日志,有如下一则:

  14日下午,在北京采购此次志愿者所用的军用雨衣。店主声明本店所有商品概不还价,态度强硬,但我说明雨衣是抗震救灾所用后,店主态度缓和,价格稍微降了一点……民族灾难面前,商亦有道。

  有位女性,平日对温总理略无好感,这次说起“人家也那么大岁数了”,话里带着哭音。一方有难,九州同当,一处烽火,八方驰援。平日政府与民众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隔阂在大灾大难面前悄然消失。分开的手指握成拳头,国现出家的底色。中华民族这个经过了数千年充分融合、又携手走过近代大危机的生命共同体,已不是任何自然力和社会力所能摧垮、所能阻挡的了。

  2008年的春夏之交,三十年来第一次,久违的爱国主义在无数青年高举国旗的手臂搀扶下,在无数伸向献血针头的手臂引领下,重返中华民族的主流核心价值。这也许将成为世界当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中国一旦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信任了自己,重新拥有了自己,那么她就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承担起与其人口规模、历史积累与文明境界门当户对的使命。她将通过对文明形态更主动的探索、对历史进程更积极的参与,成为人类未来的一个伟大建设者。这算是对此次灾难的一种阅读,我想是一种比较普通的阅读吧。

  还有其他种阅读。例如,网上有“冷眼向大洋”的网友对政府倾全力组织救灾别是一番滋味:

  山地空降,单日空运万人入川,全实况的新闻输送,通讯恢复的速度与能力,医疗措施的跟进,甚至不惜动用十五军精锐,从美国的标准看,这是核子战规模的国家级救援,整个行动充满了一种令人不快的军事表达意味。初期的一些评估结果非常令人震惊,你们完全是以核战军事标准来进行动员和救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再如曹长青,他测出“震中”在中国政府,他读出温家宝在“做秀”,他指出这“比四人帮时的吴德要‘无德’多了”。

  最别致的阅读要属朱学勤先生,他从发生在“佛诞日”的这次地震中读出了“天谴”(见5月14日《南方都市报》)。本来天行有常,不在地震带上就是希特勒当政也震不起来。这道理朱先生当然明白,他向往的美国该地震也地震,该海啸也海啸,而且那种通天接地的龙卷风还特别多,也没见他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什么的。可中国一有个风吹草动,他就忍不住要做巫婆神汉,也不管这样做是不是太像他一天不骂问题多的义和拳师兄,也不管胡适之先生知道了会不会托梦哀求他以后离自己远点。

  朱先生的情绪其实也好理解。原来他们所加盟的英美专卖店,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需求旺,效益好,风调雨顺一年丰收好几次。持续而密集的丰收和分红会让部分员对店里的一切产生FLG情意结,不但别人不能说半个不字,自己也绝不想半个不字。但兵道诡也,世道也一样,英美货这几年市场萎缩,购销两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而朱这样的老店员由于思想僵化,不能面对新形势改变旧方式,例如像有的年轻职工那样向“维权”方面另觅机会,而是继续在店门口摆忆苦饭,开忆苦会,向路人宣读“因为大跃进所以就得英美,由于文革因此必须英美”的老三段。虽然个别忠实听众摊开行李卷,准备一直听到咽气,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听了这些毫无动手能力的人扒纪念堂修国会山的工程规划,会觉得很好笑。新一代年轻人根本不反对向世界打开门窗,他们的视野比专卖店不知开阔多少,他们不习惯不实事求是,他们没兴趣呆在过去时代的阴影里听那些人没完没了,他们对那种半传教半传销的售货方式尤其摇头。一摇头,“文革”“义和团”“愤青”“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帽子便腾空而起,旋转着落到他们头上——飞碟一样此起彼落的帽子已成为一道文化娱乐景观。英美专卖店这些年赔出去的帽子大概比赚进来的脑袋还要多,2008年的春夏之交连一颗脑袋也没赚到。这次冠名“天谴”的阅读,让我们读到了他们一肚子的油盐酱醋。天谴其实就是谴天或问天:天意你啥意思啊,风水这是啥转法啊?人心咋都转走了呢,生意咋都转没了呢?!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969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