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高梁:外资占领零售业高端,威胁我经济安全

作者:高梁 来源:江南app网址

外资占领零售业高端,威胁我经济安全
高梁

零售业外资超市在我国各中心城市布点设店、加快并购国内企业,挤占国内流通市场。
现代巨型零售企业所构建的商业和物流网,正在对制造业构成日益加大的压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流通-物流业,成为经济的命脉行业。

一、外资零售业巨头扩张势头过快,不容忽视

根据WTO协议,我国从2004年12月起,允许外资在华设立合资、独资批发零售企业。实际上1992年起我国商业领域已经开放。在2004前的3年过渡期,各大跨国零售巨头即纷纷进入各大城市,争抢我潜力巨大的零售市场。各地政府纷纷违规引进跨国大零售商,并给以种种优惠。
至2003年,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部已进入中国,设立了300多家大型超市,占高端零售业80%以上,基本完成了在一线城市的布局。在一些大城市,外资零售企业包揽了销售额的前三位。
2005年起,跨国零售商加速向内地二、三线城市扩展投资。现己进入中国大陆的欧美日韩及港澳台知名零售商集团己近300家,大量开展市场调研,在各大中城市开设经营点1,400多个,甚至开始进入20万人口的小城市。当年商务部批准外资商业企业1027个,等于过去12年总和的3倍,批准外资零售企业187家(包括外商独资124家),等于上年的6倍。
  2005年,我国批发零售业业FDI合同项目2606个(增53.1%),实际投资10.4亿美元(增40.5%)。2006年合同项目数4664个(增79.2%),实际投资17.9亿美元(增72.1%)。
  2006年,前5大外资零售商(家乐福33、沃尔玛15、麦德龙6,易初莲花、TESCO乐购)在内地门店数量平均增加20%以上。
法国家乐福在国内大卖场已超过100家。该集团中国区已直接受总部管理,占其全球扩张计划的近1/5。
美国沃尔玛(世界第一)的超市门店已达174家,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超市老大。2006年新增的门店几乎全部分布在二、三线城市。该公司声称,今后25年将再开300家分店;未来5年在华再招募员工15万人。
  德国麦德龙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1995年与中国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开设现购自运商场(面向企业的自助批发仓储商场)。至2006年已在25个城市开设了29家同类商场,其负责人戴吉特表示:未来五年计划在京开设5-6家同类商场。
  大润发表示,2007年门店将突破100家门店,直追家乐福、沃尔玛。
  百安居、宜家、易初莲花等也都对自己计划拓展国内二三级城市的构想毫不掩饰。
2006年,我国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长11.7%,其中连锁店100强增长25%。而前30家连锁店即占社会消费零售额的9%,其中多数是跨国零售企业,单店销售2.15亿元,增长额大大高于国内同业的增长速度。
  零售巨头还纷纷扩大在中国的采购。据统计,2005年前5大零售业洋巨头在中国的采购总额超过2000亿元。麦德隆全球副总裁史配德称,麦德龙中国商场内90%以上的商品都采购自本地,进入其全球销售网络的中国产品价值达20亿欧元 (折合人民币约193亿元)。

二、外资零售巨头在内地扩张的并购控股和独资倾向

近年来,零售业的外资并购活跃,涉及金额大,控制连锁超市业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跨国公司在兼并国内企业的同时还与房地产商、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建立配送体系,吸纳并控制中国制造商。
2004年,英国TESCO以21亿人民币收购乐购50%股权,囊括其在大陆25家超市。
2005年7月,控制着百安居的英国翠丰集团,宣布收购全球第四大建材零售商“欧倍德”的中国业务。
2006年:
美国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51%股权、
美国家得宝以1亿美元收购家世界、
英国TESCO以3.5亿美元增购乐购40%股权,达到90%控股
百盛收购输出管理百货店,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等。
摩根斯坦利与沃尔玛的中国商业伙伴深国投联手,收购20个大型购物中心;
家乐福与台湾乐购收购刘永好旗下的乐客多在上海南京等地7家门店;
2007年:
沃尔玛宣布购买台资超市好又多35%股权(该公司控股101家台资好又多超市),其负责人称:希望借助好又多在内地的100余家门店分布,加速在中国内地零售业布局;计划2010年实行全面控股。值得注意的是,台资在大陆零售企业利用比欧美日企业更为优惠的政策(1984),成为“洋巨头”打擦边球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跳板。
“7-11”收购上海联华快客在穗全部店面,使“7-11”在广州的全部店面数超过了290家,成为广州零售业老大。
上海百联集团所属广州世纪联华超市,将被华润万家收购。华润万家在内地已经部署了多个万家超市,同时还拥有沃尔玛中国35%的股份。
在现有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公司内,外方正通过增资实现控股或独资的目的。2007年凯雷收购王府井未果即为一例。

三、零售业被外资扩张的严重后果

1 本土零售业面临生存危机,加剧失业

  我国传统零售业集中度极低,零售10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企业分散导致资金人才不足。我国零售业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2005年零售业收入600亿元。但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本土零售企业仅为10家。而现有前11位外资连锁超市在华零售额均超过200亿元;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营业额达上千亿美元。
跨国零售商迅速扩张布点,他们依仗洋品牌的号召力,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及市场分析、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等优势,重金吸引人才,拉走大批客流。他们明目张胆地搞不正当竞争,凭借资金后盾搞交叉补贴,压价倾销;延迟付货款以转嫁成本;虚投实贷等等。据调查,外资零售商在华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超过80%,基本上是借中国人的为外商赚钱。韩国对外资零售商的此类行为多次严厉处罚,我国政府对此至今无明确态度。相反,各地政府为自身政绩,竞相出台各种优惠外资的政策,如批给黄金地段、优惠地价、优先贷款等。
目前,国内流通企业的效益已受到极大压制。一般情况下,一个1万平米的大店可以取代300个小店。上千家外资零售店开业,意味着数十万家民间小商店倒闭,和大量下岗失业。上海9家外资大卖场占全市126家连锁门店数的53%,销售额的72%(2005)。“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分店,方圆5公里之内,3家国有商业企业相继破产(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
2005年前10个月,沈阳18家大型超市商品销售额18.5亿元,其中6家内资企业仅占2亿元。
现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曾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早已于2002年倒闭。据报道,在2006-07年的18个月中,我国共有150家超市倒闭。一些国内企业为求自保,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

2、控制上游厂商,压缩轻工业利润
  我国轻纺工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外资零售商在迅速控制了全国主要城市零售业制高点后,将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他们通过不对等的谈判、强迫供应商签署格式化供应合同,厂商对品种、价格、质量、结算方式、供货条件等没有任何还价能力。一些有名的大超市还向供货商收促销费、进店费、店庆费等,把经营风险转嫁到供货商头上,进一步压榨广大普通加工业厂商的利润和工资,恶化工业生存状态。
例如对深圳某电器厂调查,电扇、榨汁机和烤面包机的平均批发价从10年前的60元左右下降到了35元。1996年出口电扇利润为20%,现不足5%。工人数量减半至1500人,产量维持不变。工人月薪起薪250元(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低40%),一天工作18个小时。深圳沃尔玛采购100万辆 好孩子”童车,采购价格是6美元,厂家明知赔钱还是接单,因为这样方便从银行贷款,众多工厂在这种压力下,必然出现一轮又一轮的淘汰。


四、零售业高端是国家经济命脉,必须尽快遏制外资零售业扩张势头

我国主流舆论过分夸大“入世”的好处,闭眼不看外资零售业控制经济命脉、危及我经济安全的可能。
2006年业内有人预计,2008年,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的本土超市企业有一半被外资兼并;外资超市将社会总零售额的25%;麦肯锡曾预测,中国零售市场开放5年后,外资企业将占据80%的市场份额。
2007年,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得出结论: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只占5%左右,上海偏高一些,但仅有17%。另外,由于外资零售品牌较为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垄断之说不可信。
郎咸平认为:当没有法制化游戏规则的制约,会出现大欺小,强凌弱的局面,届时外资一定会联合起来垄断市场。到那个时候,国内政府再去干涉,那就又是一场国际争端。当遇到突发性危机事件,如果零售业大多控制在外商手中,国家的物资调动就会很被动。
事实将说明,现代流通业(包括商业终端和物流业),现代流通业正形成控制市场、决定生产、影响金融的能力。谁掌握了一国的流通主渠道,实际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外资零售商通过大卖场经营模式占据终端采购渠道的有利地位、凭借其相对垄断的地位,通过全球采购,能够间接或直接控制一国工业。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放不到10年,本国的流通企业全军覆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经常震荡,金融危机频繁出现。
故此,法国媒体有文章称:“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的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2001)。
早在2002年,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零售业过度开放问题做出过批示,但没有具体措施出台。前国家经贸委等发布文件,要求对城市商业网点加强规划管理。授权各地方政府制订相关的限制措施,但各地政府多与外资零售商结盟,上述文件实际上没有起到作用。目前,尽快制定对违规外商的严格查处办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扶持本国流通企业。



附:行业排名:国美电器(销售额869.3亿元、820家店铺)、百联集团(770.9亿元)、苏宁电器集团(609.5亿元)、华润万家(378.5亿元)、大连大商集团(361.4亿元)。
外资企业: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好又多、易初莲花、麦德龙、乐购TESCO、百佳、欧尚、永旺、华糖。
家乐福: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超市,在中国33个城市开了93家大卖场(2006)。其合作伙伴之一上海联华超市,已成为中国零售业巨头之一,拥有1000家店面。
沃尔玛:2004年总销售额2400亿美元(是1992年的5倍),130万员工。1996年进入中国,2004年在9城市有25家分店,05年有56家分店,06年在36城市73家分店。2003年采购额达到150亿美元。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5%以上是本地产品。与2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采购中国商品出口金额约为90亿美元,间接采购金额也超过90亿美元。
乐购Tesco:Tesco绝对控股乐购之后,专注于华北、华东、华南的业务发展。推出了“保证低价”的承诺:3公里内其他卖场相同商品价格更低,将退还顾客2倍差价。
贝尔斯登商业银行和鹏润投资集团建立一个战略投资联盟,在刚签署的联合投资备忘录中,两家各出资2.5亿美元,建立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基金,本地零售商(除家电零售外)都是投资基金关注的目标。
其他在华的外资大卖场商铺有:
欧尚(法国),21家(2004)
万客隆(荷兰),计划2010年开30家
宜家(德国),计划2010年开10家
易初莲花(泰国),约100家(2006)
百安居(英国),计划2010年开126家
乐华梅兰(法国),计划2010年开20家
麦德隆(德国),计划每年开10家
伊藤洋华堂(日本),已有11家,计划2008年开500家

各大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城市的布点
沃尔玛(美国):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南昌、长沙、福州、厦门、昆明、 深圳、东莞、汕头等
家乐福(法国):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重庆、武汉、南京、宁波、无锡、青岛、珠海、东莞、新疆等
麦德龙(德国):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无锡、福州等
普尔斯马特(美国):北京、天津、昆明、成都、沈阳、哈尔滨、新疆、中山等
万客隆(荷兰):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等
百盛(马来西亚):北京、上海、大连、无锡、青岛、重庆、成都、西安、扬州、贵州、兰州、沈阳、淄博、绵阳、呼和浩特、合肥、太原、鞍山、乌鲁木齐、德阳、长沙、潍坊、长春、天津等
百安居(英国):上海、苏州、昆明、深圳、杭州、青岛、武汉、广州、北京等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906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