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曹建海:中国的CPI已不具备通货膨胀测度功能

作者:曹建海 来源:江南app网址

中国的CPI已不具备通货膨胀测度功能

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发生,反映在股票价格高涨、房价3-5月份的反弹、大宗商品价格的迅速上升,只是还没有传递到僵化的CPI统计指标当中。
目前在人们的概念中,CPI(消费价格指数)代表着通货膨胀率。只要统计出来的CPI是负的,就说明发生了通货紧缩,这个时候扩大货币发行就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目前的情况非常奇怪,明明今年前4个月的新增贷款就多达5.2万亿人民币,已超过全年的信贷投放计划;今年的货币增长速度已经到了25.5%以上,但5月CPI的统计却是-1.4%,连续四个月为负值。如果考虑到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只有6.1%(就是这个数字也招致怀疑),实际上今年以来全国城乡居民的各类货币储蓄已经贬值18%左右,这不是通货膨胀是什么呢?
CPI为负值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情况。例如所统计的消费品,确实发生了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现象,比如猪肉价格的回落就成为牵动CPI指标的关键因素,这虽然荒谬但是事实。另外,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升级、价格下降是非常重要的行业竞争规则,如果采用相同产品销售价格变化,则这部分永远是下降的,甚至由于技术更新可以出现由3000元变成零的回落(如3G技术可能导致传统大量通讯工具退出市场),这究竟能否属于消费价格回落呢?如果考虑到食品、衣着、烟酒、居住之外的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消费,都涉及到技术更新频繁的消费电子产品的消费,则我国CPI统计显然有人为压低的嫌疑。
此外,在世界各国的CPI统计中,建房支出为家庭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房成本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消费价格变化。但在我国城镇,由于绝无仅有的房屋建设开发模式,几乎不存在居民自建房行为。居民在购买住房方面的巨大开支,反而不能统计到消费价格当中。因此居住项目反映的消费价格变化不仅权重过低而且变化幅度不明显,根本不能体现居民家庭的消费状况。
最后最关键的因素,中国的食品价格占到了消费价格权重的1/3,不仅远远落后于居民消费的现实,更是因为我国的粮食价格实施最严格的管制政策,由此导致CPI统计严重失真。或许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粮食市场属于完全的竞争市场,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政府对粮食价格的控制,这是极其幼稚的想法。据分析,2008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基本与1998年持平,而人工成本、生产资料价格早已出现了几倍的上升。中国对粮食价格的控制,最厉害的是粮食储备制度,日常储备规模为1.5-2亿吨(包括往年陈粮),大约占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0-40%,这个储备量足以平抑任何粮食价格上涨;另外,当国内由于成本或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中国则通过进口粮食平抑粮价(大豆除外,目前中国已失去定价权);而当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中国则如2008年一样收紧关口,严禁可能导致国内粮价上涨的出口行为。中国政府的这些行为,固然有利于贫苦人吃得上饭,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目前农业种植业务,特别是粮食种植业务基本上为全国性亏损,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由于粮价控制,中国基本上可以控制食品价格水平,这样中国CPI的1/3就处于中央掌控之中的不变参数,不管货币如何投放。
其实,只要是货币超额投放了,就已经发生通货膨胀了,这本是通货膨胀的本来含义。只是,在中国政府高层的眼里,仅仅盯着CPI这样一个人为制造的“怪胎”。只有这个怪胎发生变化了,政府才着手收缩或放松货币投放,但实际上已经积重难返,经济也就面临失控局面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自己聪明一些。
一些人希望购房避险,在我看来,可能还不如保留现金。因为从下半年开始,中国房价将重回下降轨道。老百姓除了购买生活资料避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声音,反对政府滥发货币损害公众利益。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861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