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猫变种 曹建海 终于,白猫股份完成了对传统日化业务的“门户清理”。 在此之前,白猫股份主营牙膏等口腔清洁用品,其控股子公司上海牙膏厂是同行业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之一,并拥有“美加净”、“中华”、“白玉”、“留兰香”等一批知名老品牌。 不过,在公司第一大股东新洲集团有限公司眼里,没有什么比房地产开发更有前途的业务了。与房地产开发相比,任何从事制造、服务的业务及其盈利能力,只不过是“小儿科”。 这实在没有什么奇怪,翻开近几年的“福布斯”、“胡润”富豪排行榜,排名最前面的集群,几乎无一不是房地产开发商。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房产类公司全部交出一份鲜亮的业绩。如此超强盈利能力的企业形态,自然吸引了包括白猫股份在内的众多传统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脱胎换骨,由传统企业蜕变为投资型公司。远的不说,TCL已经成功缩身为一家投资公司;而老牌家电企业海尔集团,也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没有开发的家电工业城土地,开始大举进军房地产投资业务了。 这一回,只是可惜了一批著名的日化品牌。据说,这些品牌及其生产用的资产,将来会被新洲集团打包或逐一出售,其未来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也许,一个民族品牌会就此消失,成为我们年老时的记忆。 用白马非马的哲学思想,正好可以承载白猫股份眼下的处境——全部日化资产被置换为地产资产后,已经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只白猫,已经不是猫了。如果是,至多是一只任人摆布的招财猫。 房地产开发真的如此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根据我的研究,相对于古今中外的自主房屋开发活动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只在两个方面提供了价值增值:一是提供了房屋开发的资金,可谓垫资功能;二是提供了房地产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这个工作基本上属于对政府组织建房的房改办和单位建房的基建办功能的替代,不可能创造多大的价值。作为前者,中国的房地产商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资金,而是通过房地产开发信贷、建筑企业垫资、房屋预售等途径筹集资金,基本上只发挥了资金筹集的中介功能,按理说只应该获取资金收益中的一个手续费;对于后者,房地产开发商只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咨询”、“服务”功能,不应该获取高出咨询策划服务很大比例的收入。 即使是上述劳动,若要具有社会意义,一定要比居民、单位、政府以非盈利模式自主开发的房屋更有效率,即价格更低、质量更好。但事实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尽管不能开发出比非盈利机构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但仍然可以打着“市场化”的名义,将各种竞争方式和竞争对手扼杀在“非法”的范畴之中。这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华丽的包装(市场化),任何行业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登顶“支柱产业”,比传统的劳动获得快速得多的回报。 不难看到,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实际上是倒卖土地、资金、房屋建设活动、成品房屋等客体的加价活动,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价值。 不过,原形总归要暴露出来的。用不了多久,“白猫股份”将会被“置业”、“投资”等更加鲜亮的名字所取代。我们倒是要看看,是这个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白猫股份”企业持续得久,还是购回资产继续从事传统日化产业的白猫集团持续得长呢? (发表于《英才》杂志2008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