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战略意图是通过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构筑效率与公平的“双赢”格局,增进社会和谐。从这一目标出发,改善民生、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三项工作突出成为本届政府的工作重心。
改善民生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要实现经济增长由向外扩张到依靠内需的转换,就必须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尤其是提高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并建立健全多项社会保障机制,为扩大消费解除后顾之忧。这一举措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贫富悬殊,尤其是改善最贫困人群的生活,增进公平,化解当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提高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意味着放弃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此时如果不能及时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内需扩大后的市场,容纳的将只是国外生产能力而非国内生产能力。只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中国企业才能获得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资金集中使用的能力也是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这或许已成为目前国资走向集中、并在某些关键领域保持垄断的理由。
节能环保似乎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关系不大,却获得了政府异乎寻常的重视,这可能是由于当前特殊的经济形势及节能环保工作的特殊性使然。当前,经济过热的势头令人担忧,暴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如此过热必不能久。为使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必须遏制即时的过热景况。但中央宏观调控的成效并不理想,有必要出台更硬的调控手段,于是对节能环保的硬性规定就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对当前经济过热的降温要求,也为中国经济摆脱速度压力、更多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提供了条件,不必顾忌对质量和效益的追求会损伤速度。中国虽可从经济结构、自主创新能力、劳动者待遇等方面规范经济增长,也都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但这些方面的规范不够硬,难以提出统一的硬性指标。而节能、环保的要求则易于量化,就象GDP指标一样,它最适合于中国目前这种半市场、半行政的经济体系。正如GDP硬指标能够快速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一样,节能、环保的硬指标也最易对经济降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节能环保是长期可持续发展之必须,短期而言它也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居民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它代表了日益上升的中产阶级的生活诉求与价值观。
由此可见,政府的战略布署固然紧紧围绕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增进和谐这一中心目标,但同时也不得不顾及其它长远的或近期的需要。那些既有利于实现中心目标、又满足了社会其它需要的问题,最有可能被排在政府日程表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