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在忙啥呢?
经济危机快来了,从中央到地方都为应付经济危机在忙。官员们都在忙啥呢?贫道给你引导引导。
你会发现,各级官员注意力都放在哪里?房地产和新增建设项目上。国家先开口子要出4万亿,各省马上相应,一时间又提出18万亿的惊人数字。这是钱。接着国土资源部马上说会加快批准速度,尽快把新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批发下去。银行也配合,降息,放宽贷款额度,改变第二套房政策等。至于地方政府,早在8月份就开始张罗房地产事情了,要就楼市。现在各方面都这么积极,自然一心扑在工作上,都围绕居民住房和新增项目在忙活着。所有忙活看起来都是为了建设,但所有建设都要用地。他们实际都在围绕土地忙活着。
他们为什么要围绕土地忙活呢?经济危机马上要来了,又下了今年要保八的指标,土地能生出金子来?能救命吗?
当然了,土地确实能生出金子来,生出GDP,生出财政收入,生出让一批人钱包鼓起来的东西。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就是两个支柱,一个是贸易顺差代表的国外净需求,一个就是大量卖地。可以说,没有前些年拼命扩张的开发区和住房建设,根本没有什么两位数的增长。地方财政会延续90年代中期发不下去工资的情况。
因此说,各级官员真是忙到点子上了。因为西方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买不起中国东西了,中国官员管不住。虽然还是增持了美国国债,变相给美国人发点钱让他们买中国东西,但毕竟不管什么用。一条腿靠不住,如果不再把第二条腿支起来,绑结实,经济还会有戏吗?保八还能实现吗?因此,贫道觉得各级官员真是嗅觉灵敏,马上发现问题所在。其实贫道比他们还灵敏。早在去年7月,房价刚刚下跌,大家还觉得形势不错,奥运会后会更好的时候,贫道就说“政府不会就股市,政府一定救楼市”,知道他们该忙什么了。
问题在于,这个GDP,无论本来是11%还是8%,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个GDP是劳动创造出来的还是吹气泡吹出来的,这些GDP本来的价值究竟是从别人手中抢来的还是“新阶层”原来就有的,确实很值得值得商榷,无非以前没人注意罢了。道士本行就是捉鬼,贫道就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奥秘。这些道理厉以宁、吴市场、茅于轼、张维迎是不会告诉你的。
改革前,经济增长和发展主要以工农业总产值来计算。虽然这个套用苏联的算法有些啰嗦甚至很难计算准确,但是计算的原则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就是每个物质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扣除重复计算部分的累加。按照马克思理论,财富是劳动创造的,不是劳动创造的东西是不计算的。农业、工业比较好计算,服务业当时基本不计算。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就是建筑业、安装行业。这个行业也是和工业一样,按照实际创造价值计算的。但不作为经济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算法就多了。GDP有两种算法,一种叫生产法。在制造业和农业方面,基本算法是各个生产单位的销售减去购进的累加。比工农业总产值的算法好在不销售的东西,压在仓库里东西不算。好在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是东西都能卖出去。因此实际结果差不多。国内生产总值要加服务业,一般商业、餐饮宾馆、运输、邮电等也是销售减去购进的累加。还加上政府开支,是假定政府开支等于政府创造的价值。另一种算法叫支出法,就是居民消费加政府支出,再加投资的资本形成(完成的投资),再加贸易顺差。因此,简单对比GDP和工农业总产值是很困难的。
2000年,国家统计局对改革前的GDP进行了推算,大致得出1952年到1978年GDP的数字,年均增长大概为6.15%。比改革后低不少。
窍门就来了,假定统计局算的都准确,差别会是什么呢?简单说,主要是土地。
我们知道,改革前,包括整个80年代,土地并没有计算价值。因为耕地是集体的,非农业用地是国家的。原来的非农业用地的价格很低,属于国拨土地,每亩也就是一万多,多则两、三万。不是说这些土地不值20万或者100万,而是国家不打算图个GDP虚名印那么多钞票来表现它的价值。因此,如果统计局倒推当时数字,资本形成这一块怎么推算也不会大。
可是在GDP中就不一样了。本来没算钱的东西,或者钱算得很少的东西,如果发生产权转移,价格突然猛增,多出的部分就是正儿八经的财富,不仅要计算在GDP中,而且会有实际收益。问题出来了,新增加的财富哪里来的钱呢?简单的很,印出来的。因为“财富”突然多出一块,GDP一算增长一块,银行货币投放就要加这一块。当然,过程就是贷款,因为贷款就是货币投放。比如,一个开发商贷款(按揭也一样实现这个过程)开发100亩土地,每亩50万,就是5000万投放。后来买房的把钱给了开发商,还了银行,等于货币回笼。看起来一点没多投放。但是,如果当年全国加起来开发500万亩土地,每亩40万,就是2万亿。银行哪里那么多钱,实际在滚动过程中等于投放了2万亿。这2万亿就计算在资本形成的GDP 盘子里了。也就是说,这2万亿是因为计算方法的变化,凭空创造出来了。所谓凭空,是对计划经济来说的,在市场经济中,这叫实实在在。
那么,这块“财富”多吗?告诉大家,不是一般的多,而是惊人的多。
给大家说几个数字。第一,新增建设用地有多少。2000年到2006年全国各类大中小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2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37万平方公里,几乎净增了2倍。全国经过整顿后的2600多个开发区占地面积已达到2.4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仅仅这6年,就有4.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入市场了。4.15万平方公里是6225万亩土地。无论原来是农田还是建设用地,都发生了一次“创造财富”运动。
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数字,2004年土地出让价格大约每亩22万元,2005年为23.7万元,2006年为22.1万元(有点疑问)。我们按22万元一亩计算。城市扩大1.75万平方公里是2625万亩,折合5.775万亿。2.4万平方公里开发区按实际开发60%计算,价格按一半计算,折合1.98万亿。总计7.755万亿,平均每年1.3万亿。扣除原来价格,1.1万亿是有的。这里还没计算原来1.62万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交易部分。
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印证这个情况。
我国资本形成率,也就是投资率一般在35%左右,但93-96年份突然上升到40%以上,然后就是03年后再次上升到42-43%。以至于最终消费率在第一个投资率高峰从一般占63-65%降低到59%左右,第二次降低到57%并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49%(净出口增加)。而第一个高峰,是90年代初开始土地资本化并形成第一次开发区高潮,2003年后,是第二次开发区加城市建设高潮。自从土地资本化后,即使在正常年份,投资率也高出80年代2到3个百分点。2003年资本形成增长额突然比2002年翻一番,从5000亿增加到1万亿,此后每年比正常时期高出7000到8000亿左右。
当然其他迹象也可以推测,比如2003年以来,商品和服务的物价并没有上升,基本在2-3%之间。但GDP现价增长与2000年不变价增长的差距突然扩大很多,这只能是土地价格修正的。
因此,可以说,由于90年代初土地突然“算钱”了,国家财富就自然猛增起来,GDP也涨,财政收入也涨。市县财政收入在90年代中期还发不下工资,后来一个个富的流油。政府财政性收入中土地出让金这一块2005年就占到50%,一些市县达到60%以上。每年凭空多出上万亿,多好的事情呀。也就是说,改革后很大一块财富不是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赋予它价值换来的。
接着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财富”本来是谁的。严格来讲,这些财富本来是农民的,因为土地是集体的而不是国家的。国家利用原来转变土地使用性质的权利归国家,国家还有征用建设用地权利这两点,剥夺了农民本来该有的收益。如果严格算下来,大约不少于10万亿财富在这个过程中被别人从农民手里剥夺走了,以前所谓剪刀差那一块与这一块相比,简直不算东西(当然更大的一块是农民工持续低工资的损失)。
当然,这属于“国家机密”,而且连文字都不会有的机密,甚至思路都没人说的机密。贫道好事,说了出来罢了。只是算不太准,因为数据口径是很难找的。
接着回到正题,现在官员们能忙出来个名堂吗?贫道觉得很难,难就难在这是个正反馈状态。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下降造成房产商不再买地,房产商不买地就没有土地出让金和土地交易额,也就没有了新增“财富”和财政收入。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用地靠的是财政收入而不全是银行资金,财政收入负增长了,基本建设会难以为继。房地产市场有两个“底线”,一个是买房是为了住房的市场的底线,是由中下等收入群体收入与房价关系决定的。另一个底线就是开发商和银行对房价忍受底线。由于03-07年房产市场已经升华到投资市场,价格攀升过高,因此第一个底线远比第二个底线低。因此即使房价下降也难以触及到它。而在追涨杀跌的投资市场中,经济危机明摆着,再刺激也不会出现“买涨”情况,西方股市就是验证。只要房产市场不恢复,房产商不再大量买地,财政就吃紧,刺激投资需求就会后继乏力,甚至枯竭。
看着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会越来越急,越来越忙的。本来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难道能一直往下掉?这就是不老实吃得亏。
本来要写毛泽东“错误”问题,突然想起这个题目,就先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