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一定会上去,内需却上不去
国家增加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西方国家个个拍手叫好,赞扬我们有魄力,有智慧。贫道当天就提醒政府要真正把“拉动内需”作为这4万亿投资的初衷,不能玩假的,玩假的没用。强调这个“内需”不应该是“投资需求”,而应该是“消费需求”。而且例举了罗斯福新政是怎样切切实实地把拉动内需作为政策的基本目标,把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失业群体的收入作为新政的要点,如何没真的把“投资需求”当回事,结果还真的让美国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有些文章说,“中国4万亿投资堪比罗斯福新政”,贫道认为这样说有点冒失。
对比一下中国4万亿投资和新政时期的投资内容就知道了。
中国所谓10项措施,真正涉及投资的是居民住房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铁路公路建设,环保项目,四川救灾等6项。其中铁路投资2万亿,占了一半。高速路1万亿,两项加起来占到75%。四川救灾说要1万亿,就算有些计划已经提前安排了,恐怕也要占5000亿。这样,就还剩下5000亿投入农村危房、农田水利、提高粮价后的财政补贴、对高技术改造减免增值税的补贴,和环保等。
这样的投资安排是什么考虑呢?中央台和媒体都告诉大家了:为了拉动GDP增长。“据交通部专家测算,高速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比例为1: 3” ,铁路“根据初步测算,明年计划的6000亿元投资规模,将会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此外,对于机车车辆、光缆、通信信号等设备的需求,估计对GDP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 。 “4万亿投资将拉动明年GDP1.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保持GDP增长是这次投资的主要目的。大概觉得,只要GDP上去,就意味着经济上去,需求也就上去了。
这显然与罗斯福新政的投资很不相同。新政投资的都是什么内容呢?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国家公园、12000个运动场等,几乎全部都是可有可无,不直接创造GDP,用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项目。当然也有机场等。我们的专家为了把绝大部分资金投资到铁路、公路上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大家赞扬中央政府的英明,竟然造谣说“今天的美国高速公路网主要就是那时修建的”(见凤凰网、财经专版)。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底,到1935年经济就见了成效,1937年就复苏了。而美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建成的,全长只有 11.2公里 !美国是在1944年国会出台“联邦资助道路法案”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路的。现在的高速公路网主要是50年代到70年代建设的。为了欺骗全国人民,竟然把美国高速路建设提前了20年!
罗斯福怎么那么傻呢?他怎么不把资金投入到当时机械化程度很高,技术进步很快的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中间呢?偏要投到当时找都很难找出来的低效率,与GDP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项目上呢?难道罗斯福是考虑到美国人民今后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森林绿地散布宿营,有球场锻炼身体?显然说不通!
罗斯福很清楚美国经济危机的要害是低收入群体数量太大,收入水平太低,失业人数太多,没有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期间,由于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低造成生产过剩,企业开工率低。而企业困难又加剧失业率提高,工人工资下降,消费更无望。两者互为因果,一环扣一环,无法解开。这个时候投资制造业肯定没戏,因为本来东西都卖不出去。基础建设,比如公路、铁路、桥梁、城市建设等看起来不错,但这些项目机械化程度很高,用工的劳动生产率也很高。劳动生产率高,就意味着用工少。现在的问题是要打破低收入-低开工率的循环,因此这些项目不是最好项目。那么直接给低收入群体发钱?不是没用过,从29年危机一开始,国家就实行了救济金制度,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在领救济金。但这并没有对经济恢复起到作用。原因也很简单,救济只能是没法活的对象,不可能很大面。最主要的是,救济会打击美国人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
于是,罗斯福选择了“变相按穷人人头发钱”的“空头建设”投资。因为这样“投资效率”最高。很奇怪吧,投资劳动生产率最低的项目,拉动GDP最小的项目,他看出投资效率最高!
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上述投资不过180亿美元,却直接让800多万人立刻实现就业,每个劳动者动动铁锨锤子平均2200美元,基本等于“发钱”(当时美国人均收入2000元)。总计2300万占当时劳动力总人数一大半美国人先后由此开始实现就业。
就算按照“专家们”说的,明年铁路投资6000万就会带来600万就业机会。而一旦投资项目开始,持续的投资无非是保障已经就业的这600万人继续就业。也就是2万亿元提供了600万就业机会。每33万投资实现一个持续就业。就算按前面算的每10万元实现一个就业,劳均年薪25000元,投资效率也不过是罗斯福新政的三分之一。这还没包括网民们都担心的腐败因素呢。
在外需萎缩后,GDP增长靠内需。内需分两个,一个是投资需求,一个是消费需求。加大投资需求一样可以保持GDP增长。这就是贫道为什么认为GDP会问题不大,消费需求问题很大了。而消费需求才是治理经济危机中生产过剩,开工率下降的唯一途径。
人的脑子都有惯性。平时做事情什么原则,到危机时期还是什么原则。平时效率第一是什么意思,危机处理时效率第一还是那个内容。平时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关键,危机投资是还是这样认为。平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危机时还要坚持这个路线。
没办法,人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