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水暖:匕首现了:一桩失业引发的血案与“座谈会” |
|
作者:云淡水暖 来源:江南app网址
|
|
特别提示: 本帖只代表 云淡水暖 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作者本人或强国社区联系。 |
|
|
|
|
|
|
|
|
|
匕首现了:一桩失业引发的血案与“座谈会” |
[云淡水暖] 于 2006-06-12 21:57:18上贴 |
匕首现了:一桩失业引发的血案与“座谈会”
云淡水暖
记得3月间曾经有人召开过一个名称为“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的会议,《中国改革》杂志官方网页上发布了会议消息和经过“整理”的“会议纪要”,标题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综述”,见http://www.chinareform.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76还配发了一个专题,见http://www.chinareform.net/Article_Special.asp?SpecialID=11,从专题中文章(发言记录)的排列与作者来看,与另外一篇在网络上广为张贴的未经“整理”的“原始记录”基本相符,当然文字经过了精心修饰与筛选,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一些“精彩”的发言未能出现在此专题中,使专题失色不少,特别是一位“著名法学家”的发言更是令人扼腕叫绝,草民记得有这么一段发言,敬录如下:
【涉及到改革的大方向的问题讨论中间,我们姑且用左右,左边的朋友他们旗帜鲜明,灵活执掌,把一些理论亮出来,比如说社会主义,…而站在右边的人,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甚至个别的时候畏畏缩缩,因为有些话亮不出来,我们说图穷匕首现,我们的匕首是一大堆地图,把匕首包起来我们没有力量,我们天机不可泄漏,我们不敢说。…】
鉴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更为“赤裸”的话无法引出来了,按照草民的观察,无非是表达了一些人的矛盾与窘迫,一方面想急于亮出“匕首”,恨不得一夜之间来一个“持匕首而冲锋”达到目的而后快,但又苦于“地图”太多,太厚,所以觉得“没有力量”,想必此间的煎熬和无奈非常人所能够体味,所以“家”们也有实在按捺不住的时候。不过草民觉得还是从长计议为上,“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遥想荆轲当年经过精心设计,细致准备但终于功亏一篑,留下千古谈资。但是,也有那匕首不用“地图”裹住,直接亮出来,“痛快”地“了断”的时候,这几天,一个案例就摆在面前。
6月9日,多家媒体报道了一桩发生在北京的血案,一男子持刀闯入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疯狂地砍杀了两个人之后,被随后赶来的特警们制服,据说其间曾经企图“自杀”,从报道来看,这位叫王衍芳的50多岁男子目标锁定准确,杀人手段狠毒,实属万恶不赦,估计“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难逃极刑,三条人命,三个家庭,顿时毁于一个不理智的冲动。但根据媒体报道,其杀人动机又颇令人感叹。
综合几家媒体的叙述,事件的基本脉络是这样的,“海淀区复兴路34号院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办公楼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该研究院原院长和党委书记被杀身亡,工会副主席受伤。”(《北京娱乐信报》),“‘这人平时特老实,就是被开除后对领导不满,这不今天砍的就是原来单位的两位老领导。’一位自称认识行凶男子的陈先生说,…”(《竞报》),“王在十几年前是水利所的科研骨干,‘那时候他承包了好几个项目,在院里工作很出色,跟同事的关系也还不错’。…多名职工对记者说,王衍芳因为没有完成承包项目的指标,已经在几年前按照内部规定受到处罚,直到最后被单位开除。…‘那几年承包项目,承包人每年要向单位交3万元的指标,后来涨到了5万。’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向记者强调,王最后不是被买断工龄,而是‘实实在在’地被开除了。”(《华夏时报》),“1998年单位改制时,王被解除劳动合同,此后一直失业。由于生活窘迫,王的妻子与其离婚,并将两女儿一起带走。前几年,王衍芳把单位的一套房子卖了,自己独住在家属楼附近的一间五六平米的平房内。…王始终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与两死者有关,所以每隔几天就去找他们讨说法。…王衍芳对陆钦贽、米景兴不满。近年,…陆钦贽和米景兴退休后,仍被单位返聘,依旧担任领导。‘王衍芳知道后心里很不平衡,时常去找他们。’”(《新京报》)
这里,人们得到了一些关键词,承包、承包费、处罚、开除、改制、失业、返聘…,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这个范围来看,分明就是一个单位“改革”的历程,凶手在十几年前曾经是单位的业务骨干,1998年44岁时因为单位设计的“承包制改革”被淘汰出局,此单位当年的“改革家”就是当时的两位领导、今日的受害人陆钦贽(前院长)、米景兴(前书记),其中一项“改革措施”,就是大幅度提高“项目承包费”(从3万到5万),提高了近70%,凶手王衍芳在随后而来的“改制”中被“实实在在地开除”了,换言之,被单位的“改革”淘汰了。
经过“改制”的人们大都不会陌生,“改制”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单位(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自由”地处置职工,一般的顺序是这样的:定给你一个难以完成的指标、或者分配一个不合适你的岗位→完不成指标或者在岗位干不下去→自行提出或者被动解除合同→个人失业,单位(企业)的决策层花最少的代价,“请走”了不中意的人。
凶手王衍芳以44岁的“高龄”进入“市场竞争”之后,可能因为个人经济条件、工作能力、身体状况、最主要是年龄障碍所限制,未能够成功“转型”,成为彻底的失败者,个人财产典光卖尽,家庭关系妻离子散,可谓是山穷水尽。在时下的主流观点里,王就是时代的“落伍者”。
最有意思的两位原单位“改革家”的境遇,当年一个62岁,一个54岁,在领导岗位上岿然不动,主导单位的“改制”后,经过8年光景,一个70岁,一个62岁,本因荣归家中,颐养天年,却实在脱离不了“改革大业”,居然“仍被单位返聘,依旧担任领导”,呼风唤雨、指挥倜傥,与凶手王衍芳的遭遇可谓天上地下两重天。
如果把此单位原先的一些“改革”、“改制”措施比作“地图”,那最终将王衍芳之辈小人物“实实在在地开除”,“减员增效”,就是一把软软的,看不见的匕首,被这把匕首所伤者,要么自己舔舔刀口,继续挣扎在人生的苦旅中,极少数者就走了极端,凶手王衍芳就属于后者,而凶手王衍芳连“地图”都免了,操起匕首就滥杀无辜,实在令人发指。
回到前述的“家”们的“地图”和“匕首”,恐怕应该从此案中汲取点什么,少数一些人可以用“地图”和“匕首”为了自己及自己代言的群体利益而为之,但也别把另外的人群逼急眼了,也许会有不带“地图”的匕首。
|
|
***************************************** |
|
|
|
|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67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