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清华大学,我给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我深切地体会到,当今的学生是处在社会思潮多样化和信息获取自主化的时代背景下来听课的。他们掌握的信息往往是教师不掌握的,他们的思考角度往往是与教师不同的。为此,在讲授这门课时,既要批判错误观点的实质,也要构建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既要讲授经典论述,也要探索新的理论表达;既要讲理论,也要解释现实问题。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在高校新闻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在高校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高度统一,理论上返本开新,现实上直面问题,以彻底的理论去赢得当代大学生的认同。
胡钰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成果报告会上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
新闻舆论工作要有使命观。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源于新闻、舆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新闻报道形成新闻舆论,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是社会公众观察外界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公众行为决策的信息基础。在当代社会中,新闻舆论对社会运行、社会情绪具有重大影响,新闻舆论工作成为不可替代的社会公器。具有使命观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自觉树立导向意识,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新闻舆论工作要有政治观。新闻是传播、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而意识形态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两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交集使得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极其紧密。自有近代新闻事业以来,新闻舆论工作就成为政党发展、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论资产阶级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不论在夺取政权时期还是在巩固政权期间都是如此。从当代中国发展来看,新闻舆论对于形成主流价值观,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具有政治观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自觉树立大局意识,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新闻舆论工作要有人民观。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带领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在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一以贯之的。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问题。具有人民观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自觉树立群众意识,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舆论工作要有真实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里,真实观的要求不仅是报道的原则,更是科学的方法,即坚持用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看待事物发展并给予全面反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具有真实观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自觉树立事实意识,成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新闻舆论工作要有创新观。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动机和效果并不必然一致。有了正确的立场和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办好新闻媒体,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从动机到效果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要靠新闻舆论工作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等的持续创新。在当代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下,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报道动机的正确性,还要从当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规律出发,做到精准用力,持续创新,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有创新观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自觉树立效果意识,成为引领舆论的开拓者。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讲授重点
讲清楚马克思的形象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的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原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求。在社会上和高校中,许多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还停留在政治化、概念化、符号化的认识上,认为陈旧了、过时了。
如何让大家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一种亲近感和尊敬感呢?首要的是讲课的人不能拿陈旧过时的内容来讲,拿生硬僵化的理念来讲。从教学效果上看,关键的一点,要让马克思走出“石膏像”,成为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成为一个具有使命感与创造力的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讲马克思的形象,讲他年轻时的人生选择是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激发青年学生共鸣的。马克思在17岁中学毕业时写的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毕业论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讲清楚了马克思的形象,再讲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即立志要为人类福利而献身,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就是为了多数人的立场。马克思去世130多年来之所以得到全球思想界的高度关注,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各种社会矛盾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的核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讲清楚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焦点问题。按照西方的新闻自由理论,新闻独立于政治,是“第四权力”。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与政治的关系非常紧密。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列宁在1905年的文章《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就明确指出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是党的伟大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抓住这个内核来理解新闻的党性原则,分三个层次:第一,党的新闻工作应该服从党的大局需要,不能随心所欲地报道;第二,党的新闻自由是非无政府主义、非个人主义、非名位主义、非功利主义的有责任的自由;第三,党的新闻工作是为最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上等人”。
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体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非常丰富。在夺取革命胜利进程中,新闻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思想武装、政治动员作用。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从年轻时代开始即在《湘江评论》等刊物上撰写文章,仅1919至1921年间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就有八种。纵观其一生,表现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视,提出了许多江南app体育登录入口 思想,而他本人更是给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亲自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和新闻报道。
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辟阐释,也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作用、职能的纲领性要求。
新闻工作要达到这项要求,就要坚持真理。毛泽东指出:“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新闻工作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走群众路线。具体说,新闻工作要依靠群众,不能闭门造车;要深入群众,不能纸上谈兵;要服务群众,不能高高在上。在讲授中,尤其是要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统一性。
讲清楚中国国情与问题意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土壤。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仅仅讲理论、讲历史远不够,还要引入最新鲜的时代变化,讲清楚国情,培养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
正确把握基本国情,就要看到新常态下的经济形态的特征: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并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存,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存;就要看到全球化下的价值形态的特征:爱国主义与全球主义并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就要看到网络化下的舆论形态的特征: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并存,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并存,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并存。经济形态是社会存在,价值形态是社会意识,舆论形态是社会表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各种社会表达,不要被表面的喧嚣所困扰、误导,而要深究其深层次的社会基础。
为了增进对国情的了解,尤其需要让学习者了解经济改革前沿、国际关系格局、社会思潮动态、媒体融合趋势等内容,要让最现实的变化来促进学习者思考问题,并通过这种思考,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和价值。
讲清楚全球传播与文化自信。全球传播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对的时代背景。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仅仅讲中国的事情,讲在本国内进行新闻传播,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内传播、国际传播边界模糊化的趋势,尤其是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无远弗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普遍行为。
当前,国际传播秩序不平衡与中国国家形象不佳的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英国BBC进行国家声誉调查,涉及22个国家的2.6万多名调查对象,要求他们对16个国家和欧盟的形象进行评价,中国排名第9,德国第1,也低于日本、美国等国家。而在前一年,日本曾经高举榜首。2012年发布的一项在越南的民意调查表明,越南18—35岁的年轻人中对美国“抱有强烈好感”的达到73%,而对中国“抱有强烈好感”的仅有17%。对这些问题怎么看,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自信还不够。由于近代以来挨打落后的局面,使得许多国民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经济弱势带来心理弱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成为新兴的、强大的东西,于是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文化不自信,文化主体意识不强,就会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出现道路不自信、理论不自信、制度不自信。表现在国际传播中,就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传播者不能理直气壮,自然也拿不出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传播内容。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守教条,而要围绕现实中鲜活的新闻实践,围绕学生们的思想困惑,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发展的增长点,提出独立思考,形成具有时代感的思想体系。通过教师的学术研究来推动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始终把握理论的前沿,面对现实的焦点。
讨论式教学。在教学中,不能单向灌输,不能回避问题,而要通过对理论难点、实践热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真实性和西方新闻专业的新闻真实性的异同,关于中西方新闻自由理念和实践的比较,关于媒体与权力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及难点。在课堂上,这些问题都可以进行自由讨论,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及时回应。这样一来,就能产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
讲座式教学。在教学中,不能纸上谈兵,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让理论在运用中展现价值。为此,根据课程安排,我们在课堂上邀请了人民日报各部门的一线同志,分别就社会思潮、舆论监督、反腐倡廉、国际形势等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增强了理论教学的现实感,也使得学生们对在复杂现实中掌握正确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政治性、科学性和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掌握以上方法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在进行马克思主新闻观教学中,教师既要具有强大的理论信心,相信自己讲授内容的真理性,又要具有丰厚的现实积淀,熟悉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丰富性。要在教学中传递出强烈的理论自信感、从容感。如果说以上方法是战术上的要求,这一原则就是战略上的要求。
在讲课中,我经常会引用“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甘惜分教授的论述。1987年,甘惜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史表明,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朝晴暮雨,昨是今非,莫不与阶级、政党、集团之间的分化离合相关联,都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才能解释其奥秘。”“可以说,新闻学研究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必将一事无成。”2006年,有采访者问已经90岁高龄的甘惜分教授:“能谈谈您对当前中国新闻理论界的希望吗?”甘老迅速回答:“十个字: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具有使命感的工作。在我看来,讲好这门课的任务就是:以真理赢得青年,以青年赢得未来。在崭新的时代环境中,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着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大职责,尤其需要思想定力、创新能力与传播效力。新的历史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的历史机遇也必将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