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邓纯东;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

作者:邓纯东 来源:人民日报

科学理论是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的提炼与升华,对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形塑和导航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经历史与实践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我们今天之所以有底气讲核心价值观自信,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最广泛认同度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把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社会主义 革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其价值目标同样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 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可见,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充满活力的关键。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国革命、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 来,邓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评判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 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显 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支持,成为我们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坚强支撑。

“中国奇迹”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实践威力

  上世纪初,当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困惑和迷茫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指导思想。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明确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正是在这一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顺利完成“三大改 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 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有机统一,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国梦的提出和伟大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强大实践威力,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自信。

马克思主义对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促进国家富强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追求。在肯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进步意义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发达充满期待:“只有在那个时 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今天,我们将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就是 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提倡的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对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作出阐述 和论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理念的虚假 性和伪善性。同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自由、平等与公正的社会,而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关键是发展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 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并强调社会生产对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基础作用,对我们今天把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价值标准具有重要指 导意义。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奋斗目标。恩格斯还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 自由王国的飞跃。”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 论爱国、敬业还是诚信、友善;以及国家、社会层面的各个价值范畴,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也需要在实现这 一目标和追求的实践中得到确认和彰显。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5-12-27/3561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