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理念

作者:郝立新 来源:人民日报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摆脱贫弱、实现富强始终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社会主义运动上下500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追求富强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摆脱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实现救国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奋斗。党的十八大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目标之一,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承接了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现了我们党的高度理论自觉和道路自觉。

实现国家富强是社会主义重要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和实践发展的直接反映,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取向,是关涉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价值判断。富强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正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公民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

  实现国家富强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富强的基本含义是,国家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提升物质文明程度,达到民富国强。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利益及其实现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前提和主要动因,实现人的物质利益、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消除旧式分工和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才有可能为最终消除剥削和三大差别提供社会条件。这说明,富强作为一种价值观,不仅反映了一定社会主体的需要,而且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现国家富强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大厦的,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解决好两大难题:一是做大蛋糕,二是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必须发展,分好蛋糕也需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已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长期贫穷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没有发展,人民不答应;国家不富强,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党章规定,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表述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体现了我们党的意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进程中,实现富强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富强理念

  实现富强的主体是人民,实现富强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幸福。倡导富强,实质上就是倡导民富国强。人民是实现国家富强的主体力量,也是国家富强的受益者。实现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最高价值原则,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幸福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富裕,但一定程度的物质丰裕是国民幸福的基本前提。国家是人们生存于其中的最重要社会形式,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互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通常说“国”与“家”不可分,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国家的贫弱会给人民带来困苦或灾难,而国家的富强是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建设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内容的中国梦,集中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强烈愿望和美好追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富强之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实现富强的要义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综合国力的强盛。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不是追求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努力实现大多数人的富裕。社会主义不仅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做大社会物质财富这一蛋糕;而且谋求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增进全体人民的幸福。对国家富强也应做全面理解。“富”与“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富”并不等于“强”,物质上的富裕、GDP的高指标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力的强大。国家实力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发展,取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诸多因素,既体现在硬实力方面,也体现在软实力方面。因此,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借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富强观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富强观。我国古代曾出现过重视或者轻视经济发展的观念。《礼记》提出过“小康”的社会理想,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富足、殷实生活的向往;《史记》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等观念,表达了我国古人关于经济发展对道德发展影响的认识;《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既表达了重视公平分配的思想,也流露出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财富创造和经济发展的忽视。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通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不断开拓市场,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具有一定高度的物质文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重视对致富之道的研究,历史上先后出现过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等,提出了一些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思想。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的财富观从根本上反映了少数人或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欲望和手段,反映了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富国强兵,其目的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势力甚至发动侵略战争。社会主义价值观区别于传统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之处,一方面在于吸收了传统思想和西方价值观中重视发展经济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于摒弃了阻碍社会进步和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错误观念。社会主义的富强观是建立在充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基础之上的,强调富强的人民性和公平性。同时,社会主义倡导国家富强是同倡导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内容相结合的,是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保证了国家富强具有服务于社会进步、人的发展和世界和平的正确价值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理念的原则和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理念,需要做到几个结合。

  把富强理念的培育同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等层面的价值诉求结合起来。虽然富强主要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但它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乃至公民个人的观念中,这就需要把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转化为社会和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追求。富强不仅与国家层面的其他价值目标有直接联系,而且与社会层面的若干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若干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不能孤立地理解富强,而要把它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联系中来把握。

  把富强理念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教育结合起来。爱国就是要努力实现富国强国的目标,中国梦蕴含着富国梦、强国梦。应教育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立志为国家富强作贡献,为国家富强而自豪。提倡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培养公民形成国家富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同制度保障结合起来。践行富强的价值观,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观念上,还必须体现在一定的发展规划和保障制度当中,具体化为一定的战略设计、行动方案和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必须渗透于一定制度或转化为制度化的东西,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把实现国家富强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不能仅依靠经济活动或经济发展,还必须借助或落实到全方位的社会实践。实现国家富强,需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形成合力。

  把实现国家富强同人们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各行各业的职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应自觉把个人奋斗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为增进人民幸福和促进国家强盛作出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倡导国家富强,积极培育和践行这一价值观,绝非片面推崇或盲目崇拜财富和强势。我国日益发展和强大,遭致国外一些人的猜疑甚至妖魔化。我们应加强对外宣传,理直气壮地向世界阐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国际上积极树立文明、富强的大国形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4-01-02/2442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