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在华外资企业不是中国企业

作者:李长久 来源:江南app网址

  关于“在华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争论和建议上 

  我国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已经是无国界的全球性企业,因此,“在华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本文作者认为,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在华的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投资企业不是中国企业,也充分说明在华外资企业与其母国政府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跨国公司的属性和特性,全面认识外资企业带来的效益和竞争,从而采取相应对策,更有效利用外资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李长久

  跨国公司仍有国籍

  我国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9年年底,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达到68万家,外商投资总额接近1万亿美元。据中国美国商会2009年底的统计,美国目前在华企业达58400多家,其中包括谷歌公司。

  谷歌公司2007年进入中国后,短短3年时间,搜索业务快速发展。据美国《计算机世界》周刊网站2010年3月8日介绍,谷歌公司占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高达31.3%。据韩国《朝鲜日报》介绍,到2010年1月,谷歌公司在韩国互联网市场占有率为23.1%。韩国国会议长金炯 2月份接受达恩社采访时表示:“在韩国的外国互联网企业应该和韩国本土企业一样,受到韩国法律的限制。” 谷歌公司既要在中国赚钱,又不遵守中国法律法规。2010年3月23日,谷歌公司宣布,将该公司在中国的搜索业务由内地转至香港,并表示“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从严格意义看,谷歌公司并没有“退出中国”。但是,美国政要对谷歌公司的商业活动政治化恶意炒作行为却给予支持。谷歌事件充分说明,跨国公司仍有国籍并以其母国政府为坚强后盾,跨国公司仍然具有两重性。

  美国摩根士丹利集团亚洲区总裁斯蒂芬·罗奇指出:“从谷歌到人民币,美国正把各种自己头疼的问题归咎于中国。遗憾的是,这既反映出美国在政治上寻找替罪羊,又反映出其拙劣的经济政策——这两者结合起来可能造成极大危害。”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李琮指出:“诚然,当代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全球性的或国际性的,但进一步追究,则会发现,它们的‘根基’仍然在它们的国家,也就是不能说没有国籍,甚至失去了任何民族和国家色彩。多数国外学者和评论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不同意把大跨国公司看作是全球化公司。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98年11月12日一期载文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世界资本、货物和服务等流通的主力,但‘没有几家公司’是真正的全球性公司,即使人们最熟悉的已经家喻户晓的公司也是如此。”例如,波音公司。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7月9日刊登题为“制造波音飞机的比较聪明的办法”一文介绍,20世纪50年代,波音707飞机只有约2%的零件是在国外生产的,而波音787飞机是波音公司在全球外包生产程度最高的机型。按价格计算,波音公司本身只负责生产大约10%——尾翼和最后组装,其余零部件是由40家合作伙伴提供的,机翼是在日本生产的,碳复合材料机身是在意大利和美国其他地方生产的,起落架是在法国生产的。但是波音公司仍是美国企业。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全世界约有8.2万家跨国公司,其国外子公司达81万家。跨国公司以全球市场为舞台,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其中,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属于发达国家,主要服务于这些国家。日本《经济学人》周刊2007年5月8日一期刊登武者陵司题为“世界进入空前的超额利润时代”的文章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体化时代,尽管如此,日美欧等发达国家与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别。如果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势必会获得显著的超额利润。通过跨国公司,这些超额利润将会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在今后更加受益。”据中国美国商会对338家美国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三分之二的美资企业认为他们在中国盈利。在中国投资20年以上的美资企业中,93%的企业都认为他们在中国盈利。

跨国公司的两重性

  跨国公司不仅仍有国籍和从全球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获得超额利润的特点,而且仍然具有两重性。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美国经济学会顾问陈宝森指出,跨国公司仍然具有强化垄断和加剧竞争的两重性、追求利润和促进发展的两重性以及高效运营和畸形分配的两重性。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又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它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正面的和负面的不同影响,必须正确认识这些两重性,采取明智的对策,才能趋利避害,使东道国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随着外资的强大,早先的一般资本如今已演变为垄断资本,正积极谋求对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产生影响,并实现控制与垄断,以获取暴利。为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这些垄断资本依靠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母国强大的政治后盾,通过各种方式活跃于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与重要民间团体之间,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与政治力量。他指出,“外资给中国带来的并非都是阳光雨露,随着外资在华成长壮大,作为垄断资本的本性开始显露,其积极作用日渐削减,消极影响逐步显现,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危害正日渐严重。”

  随着外资企业垄断范围扩大和垄断程度加深,我国经济安全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经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特别是技术密集等高附加值产业越来越多地为跨国公司控制,跨国公司已在中国的网络设备、计算机处理器与服务器等行业占有绝对垄断地位;最大的5家电梯企业已为外资企业控股,占有中国电梯产量的80%以上;外企已控制彩色显像管市场的65%,在程控交换机和移动通讯电话行业,外资已分别占有90%和95%的份额。

  商务部在2008年对中国钢铁、石化等十个重点行业产业安全进行的评估显示,外资并购正从一般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拓展,并购中国知名和规模企业甚至龙头企业现象增多。在此过程中,外资的独资化倾向日趋明显。从1984年到2008年,外商在华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已从3.8%上升到78.3%。

  2009年7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在中国汽车、化妆品和家电等消费品领域,外国品牌和进口产品分别占据了中国市场的70%、75%和50%的份额。2009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外资控制状况报告指出:近十年来,外资对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平均控制率已接近1/3,超过一般行业市场控制度的警戒线。外资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控制度在2004年以后均在80%以上,对中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外资控制度近几年来也保持在近70%的水平。据《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3月12日—18日一期刊登该报记者调查显示,“装备制造业大装备的概念已经成为29个工业分类当中第一大产业,总产值已超过10万亿元。”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垄断强势地位逐渐被外资企业占据。”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举例说,国内发电机组一年需求总量为500亿—800亿元,“然而,70%的市场大蛋糕被外资企业占据了。”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广泛涉足中国矿藏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早在2003年,中国有关公司与美国两家公司在山西两个地区开发煤层气资源,面积达606平方公里。2009年11月27日,中国石油公司与壳牌公司合作开发的中国首个页岩气合作项目,即《富顺—永川区块页岩气项目》在成都启动,双方联合对区块志留系、寒武系页岩气的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区块合作面积达3818平方公里。目前中国国内探明黄金储量最大的云南东川博卡金矿(达300吨),已由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控股90%以上,中方持股不到10%;探明黄金储量至少150吨的贵州烂泥沟金矿,则由澳大利亚澳华公司控股85%。

  2005年中国颁布《直销管理条例》,正式开放直销市场后,近千家直销企业中只有13家获得直销牌照,其中外资企业就占10家。迄今中国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公司或百事可乐公司吞并;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啤酒企业合资率已超过70%;4家大型洗衣粉企业已有3家被外资企业吃掉。跨国公司自2002年敲开中国城市饮水供应的大门后,加速向城市水务领域扩展。仅法国威立雅公司已收购中国25个大中城市水务项目,以相对或绝对控股方式取得了20—30年的经营权,并在合资契约中明确把水价调整与电价、职工工资、化学用品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联系起来。2010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公司董事长张近东对外资企业在一些地方享受到的“超国民待遇”愤愤不平。他介绍,在某大城市,苏宁想在一个很好的地段开店,谈了半年都谈不下来,可是某外资连锁企业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外资企业已控制中国80%以上的超市。2009年以来,以沃尔玛、家乐福等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巨头完成在一线城市布局后,正在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引人关注的是,外资企业正在加速向中国农业生产和粮油市场渗透和扩张。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全国有1.5亿亩土地适宜种植大豆。但是,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比2008年净增加500万吨,中国已到“确保国产大豆30%市场份额”的地步。在中国现有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有64家被跨国公司控股。目前,美欧四大跨国公司“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已控制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它们凭借诸多优势,不仅已经完成对原料加工、品牌、渠道和供应的绝对控制权,而且足以让上游种植业大部分亏损破产。美国孟山都公司已控制中国约50%的蔬菜种子,西方跨国公司正在从大豆、蔬菜向水稻、玉米生产和销售领域渗透。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局2009年1月4日发出预警:外资企业在中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跨国公司控制中国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和粮油市场,不仅将掌握中国某些大宗农产品的定价权,而且13亿人粮油供应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值得指出的是,西方跨国公司并不满足已经控制的中国一些主要产业和相关市场。2010年1月26日,美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产业、医疗产业、服务业等19家企业团体联合致函美国国务卿、财政部长、司法部长、商务部长以及美国贸易代表,要求美国政府联合其他国家,对中国自主创新相关政策施压。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对美国公司长远发展和美国国内就业至关重要,而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如专利及标准化政策,反垄断政策及税收政策,将对美国依靠创新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造成障碍。

  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在华的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投资企业不是中国企业,也充分说明在华外资企业与其母国政府的密切关系。

  (作者系中国美国经济学会顾问)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2057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