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乳品丑闻评论之一:根治毒乳品当先根治指导思想
梅新育
世人尚未从梦幻般的奥运会开幕式中完全清醒过来,猝然爆发的毒乳品事件就令“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国家的信誉蒙受重创。如果说去年“中国商品安全风波”中的受害者不过是些美国人豢养的宠物的话,那么,这回的受害者改换成了我国自己国内千千万万的婴幼儿。此次事件中,受害者人数之多,受害者年龄之低幼,厂商和相关某些地区、某些政府部门事发后行为之不负责任,堪称令人发指;而含三聚氰胺乳品数量之多,涉案厂商品牌之响亮,均令人不寒而栗。假如蒙牛、伊利、光明这样名列中国乳品市场三甲的企业在抽检中发现含有三聚氰胺的批次占比都达到6.5%(光明)—9.0%(蒙牛)(国家质检总局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假如蒙牛这样全国销量最大的乳制品企业婴幼儿配方奶粉含有三聚氰胺的批次占比竟然高达14.3%,消费者究竟还敢信任哪个厂商?
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乳品的信心已近“崩盘”,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也再度急剧下降,从石家庄市委书记、副市长到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已经有一批高官为此丢掉了乌纱,更有一批人锒铛入狱,一系列旨在亡羊补牢的强化监管措施也陆续出台。……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必要的,严厉惩罚有助于震慑后来者不要轻举妄动,以身试法;强化监管措施是防止事件重演所必须;……可是,仅有这些就够了吗?寻根溯源,不难发现,更重要的还是反思我们思想上的误区,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不至于风头一过就沦为具文。
无论动用多少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功夫,无论如何称赞当今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世界最好”、“史上最佳”,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的中国社会似乎已经丧失了一切道德约束,不择手段地赚钱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价值取向,假烟、假酒、假药……假冒伪劣商品覆盖面之广,以至于有说法称除了骗子货真价实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有假,这次的毒乳品事件不过是比较恶劣的案例而已。可是,中国曾经是一个道德约束极为严厉的社会,又是怎样转变成当今的这个模样呢?80年代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向钱看”的论战,给当时还是个学生的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论战结果,那些思想解放、主张“一切向钱看,才能向前看”者显然占据了上风。如果说当时还看不出后果的话,时隔20多年再度回首,不难看出,这场论战和类似的打着“解放思想”旗号的言论流行,对消灭中国社会道德约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一切向钱看”的指导思想下,只要能挣到钱,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有助于本地、本部门经济统计数字上升,只要有利于本人获得灰色收入,纵容这些行为又算得了什么?
这次事件在海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震惊之余,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对中国大陆生产的乳品和含有牛奶原料的食品加强检验,并宣布限制进口、乃至禁止进口中国大陆生产的乳品和含有牛奶原料的食品。可想而知,继去年“中国商品安全风波”之后,“中国制造”的信誉将在国际市场上再度接受严峻考验。对此,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表示,中国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国的出口产品不仅要符合国际标准,还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中方愿在此方面加强同美方合作;政府有关部门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通过国际合作重建出口商品信誉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是出口大国,出口商品信誉关系到数以千万计人口的就业;可是,至少在国内众所周知,中国对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相当严格有效。2004—2006年间,中国对美国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别为99%、99%和99.2%。美国对中国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别为99.01%、98.85%和99.09%,同期中国对日本和欧盟的食品出口合格率三年均分别高达99.8%、99.9%和99.9%。[1]考虑到被查出有问题的广东雅士利奶粉出口到孟加拉、缅甸和也门(该品牌奶粉仅出口这三国)的产品不含三聚氰胺,各厂家所有供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奶粉均未检出三聚氰胺,我们更需要关注的还是内销商品质量。
或许,当时那些人之所以极力主张“一切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是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主张来推动引进和普及商品经济意识,本意并不是期望发展到今天道德沦丧的地步,可实践结果如何?如果说20多年前对“向钱看”的倡导导致了今天这样可悲的乱局,那么一些今天貌似声势浩大、令某些人相当畅快的主张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如果说假烟、假酒、假药、毒乳品造成的后果我们还能够挽回,那么,某些主张一旦付诸实施,其后果我们还能够挽回吗?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清算旧账,而是为了提醒掌握话语权力者须常怀敬畏之心,愿诸君深思!
(2008.9.24,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
[1] 这是2007年时任中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宣布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