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蒋高明: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国三硕士挑战十院士

作者:蒋高明 来源:江南app网址

蒋高明

2010年3月5日,新华社刊发记者董峻、陈炜伟文章《10位院士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相关问题发表意见》,文章对农业部先后批准了三种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引发公众对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问题疑虑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0位院士日前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相关问题发表了意见。为转基因保驾护航,记者摘录的院士们的观点如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转基因技术可增加作物的抗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大大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及对其他昆虫和人畜的伤害。同时,也可以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使新的品种增加一些传统育种技术解决不了的性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虽然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有意思的是,2011年袁隆平在其超级水稻过千斤后,声明其没有用转基因技术)。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从目前国内外的科学研究看,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人类食用安全性上存在差别。另一方面,转基因研究应用对基因来源、操作方法和应用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目前,经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的转基因生物可以放心使用或食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转基因技术为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应当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他还说,当前部分社会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认知还存在误区,需要一些时间来让公众逐步了解和信任转基因技术和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需要向公众普及有关转基因、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转基因食品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有一整套严格的监督管理程序,在生产方面,也有确定的生产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转基因本身没有毒,它们同别的基因有什么相互作用也被研究得一清二楚。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核心竞争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发展生物技术,与传统优势技术紧密结合,拓宽育种途径,提高育种效率,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壮大民族种业,巩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我国已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获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上百个和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组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们认为,面对国际上竞争日益激烈的转基因市场,我国应充分利用转基因新技术培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有利健康、高产优质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然而,上述十院士的观点受到了中国三名硕士生的严重挑战。针对院士们说的,转基因不含有毒有害成分,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经过生物安全评价,活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放心使用或食用,转基因本身没毒,它们同别的基因的相互作用被研究得一清二楚,等等观点,三名硕士的论文说话,事情不像几位院士说的那样简单,转基因对自然、生态、健康的影响,由于生命的运动规律异常复杂,远没有搞清楚,甚至美国生物技术专家开始发生以遗传基因中心法则理论的不成熟性,并不是什么研究得一清二楚了,否则,还要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干什么?
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中国三硕士的研究论文摘要如下: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转基因水稻致小鼠肠腺细胞病变增生》摘要(为了保护当事人,这里不介绍该学生及其导师)有下面的描述:

本论文通过五个试验研究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稻谷中所表达的cry1Ac杀虫蛋白对小鼠的体内血清生化指标、胚胎生长发育、脏器指数、小鼠小肠mtDNA突变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质在小鼠体内残留程度与转基因稻谷的潜在致敏性,旨在为评价转Bt基因稻谷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  

试验1转Bt基因稻谷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试验将80只6周的小鼠随机分成两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小鼠(5只公鼠,5只母鼠),对照组饲喂同一品种的非转基因稻谷日粮(C组),试验组饲喂转基因稻谷日粮(Bt组)。试验期90d(天),90d时每个重复随机抽取5只小鼠,眼球静脉取血,测定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取血后处死,测定重要器官指数;其中小肠、肝脏、肺脏和脾脏做成显微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正常,重要器官指数未见显著差异,肝脏、肺脏和脾脏切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小肠切片表明实验组小鼠小肠腺细胞产生了病变性增生。  

试验2转Bt基因稻谷对小鼠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  将试验一的雄雌大鼠按1∶1合笼,每天对雌鼠进行阴道涂片检查,以发现精子之日为妊娠0d,于妊娠20d处死孕鼠进行剖检。然后对妊娠小鼠体重增加观察各组于妊娠的0、4、8、12、16、20 d称重,观察体重的变化。对妊娠小鼠生殖能力检查观察并记录胚胎称重、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吸收胎数。活胎逐一检查记录性别、体重、身长、尾长及外观有无畸形。将每窝1/2胎仔用茜素红染色,检查骨骼项目。将每窝1/2胎仔用Bouin氏液固定2周,用徒手切片法作内脏检查。结果表明转Bt基因稻谷对孕鼠孕期体重增长没有影响,活胎仔肉眼外观检查结果表明,头部、四肢、尾、躯干、面部、腭、唇均无畸形。用放大镜按顺序检查各脏器大小、形状及位置,Bt组和对照组均未见异常。  

试验3转Bt基因稻谷的致敏性生物信息学预测  用三维结构比较工具比对后发现,Bt毒素蛋白和多种常见的细菌毒素如大肠杆菌素A(ColicinA)、白喉毒素(Diphtheria)具共同的三维构象特征,都含有由多个疏水的和亲水亲脂α-螺旋组成的α-螺旋束,其长度足以跨过双层脂膜,具有相似的穿孔机制。据此预测转Bt基因稻谷具有致敏性可能,具体情况有待于进行实验研究。  

试验4取食转Bt基因稻谷的小鼠小肠mtDNA突变的研究   选定mtDNA的mtDNA12S RNA和16S RNA全序列片段引物,共设计4对引物,扩增4个mtDNA序列PCR产物条带,将DNA测序结果与线粒体基因库中的小鼠mtDNA序列对比,得到所有食用转Bt基因稻谷小鼠小肠标本中一致性的2个有意义的点突变,造成了原来位置上氨基酸的改变,分别为337G>C(His→Asp)和1771G>T(Asn→Lys)。对于实验结果中2个一致性突变,推测它们可能起到协同作用,突变的积累使得线粒体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小鼠出现小肠腺细胞病变性增生。 


试验5转基因稻谷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质在小鼠体内残留的检测  随着转基因植物在饲料中的应用,人们对转基因植物中重组DNA及其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是否会转移到动物产品中越来越关注。本试验以转Bt基因的抗虫水稻的稻谷配成日粮饲喂小鼠,90 d时随机抽取5只,无菌条件下心脏取血,以肝素钠抗凝;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小鼠的肝脏、肾脏、脾脏、小肠、腿肌。采用一对cry1Ac基因特异的引物,以转基因稻谷中的cry1Ac基因的229 bp片段为PCR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的阳性对照,以小鼠内源GAPDH基因340 bp片段为DNA提取效果阳性对照,对血液、肝脏、肾脏、脾脏、小肠、腿肌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是否有cry1Ac基因229 bp片段残留或转移,结果未扩增出该基因的特异性片段。以转基因稻谷配制的小鼠日粮为阳性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粪便、肝脏、肾脏、脾脏、小肠、和腿肌是否有由cry1Ac基因表达的抗虫蛋白的残留,结果表明转基因稻谷日粮中的外源基因所表达的抗虫蛋白cry1Ac在体内被降解,其小分子片段随粪便排出体外,最终并未在小鼠的内脏器官和肌肉中累积。
湖南师大硕士论文链接: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9/262272.html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陶同学硕士论文:《饲料中转基因成分检测及对水产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及相关论文《进口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指出,将含有30%转基因豆粕的罗非鱼饲料,饲喂罗非鱼,仅仅经过数小时后,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片段能在胃肠道中检出,四周后的检测则发现已经侵入到了罗非鱼肌体内部,7周后则导致罗非鱼肌体内部产生炎症!研究显示,在罗非鱼心脏、肝脏、肠、胃、卵巢、精巢、脑、鳃丝、脾脏、胆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该研究还指出,采用巢式PCR检测方法对市场上的豆制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市场上有46.5%的豆制品被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黄同学等《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通过分离计数以及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吴凤实验基地不同种植年份转BT基因水稻对水稻土壤的功能群氨氧化细菌的影响.查明种植转Bt基因水稻会影响其根际浅层的可培养氨氧化细菌种群组成.这种影响表现为:种植转Bt基因水稻的时间越长,种植的强度越大,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影响也就越大,这一现象从A、B、E土样的对比和B、D、E土样的对比中得到明显的反映.同样,转Bt基因水稻也会影响到土壤深层的氨氧化细菌,与浅层土样中的结果具有相似性。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十院士发表上述言论多根据其研究经验或掌握的知识的推理性观点,而三硕士证明转基因食物有潜在安全风险用的的是具体的实验数据。孰是孰非,有待历史来检验。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1/184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