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温铁军:西方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作者:温铁军 来源:江南app网址

温铁军:西方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首先你是人,然后才是一个理论的信徒,难道你为了理论连人都不做了吗?”温铁军老师严厉的质问产生共鸣,博得全场的掌声。

3月29日下午2:30,“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老师在西五楼217教室给大家带来了题为“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的演讲,他对人类古代文明、现代国际金融、印度等国私有化的失败以及中国当代的改革等方面作了论述,提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只能走自己的道路,通过西方的那一套是走不通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贺雪峰老师等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温铁军,中国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中国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新华社首批特约经济分析师,中国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城乡二元体制

温老师首先从大学生的现状出发,指出书本理论需要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书本中的道理,并不都是带有普世价值的真理,现在的研究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过去行的通的,现在不一定行的通的,或者换了个地方,某种理论就行不通了。

所以,应当重视实践。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中,盲目模仿西方的政治体制或者不加修改地引进“民主”、“人权”,势必会造成混乱,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印度和拉美就是最现实的例子,他们照搬西方的那一套,盲目私有化之后结果变得一无所有了,国家动荡不安。

作为“三农”问题的专家,温老师三言两语就道出了一直以来农村贫困的根源,“一是人多地少,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他进一步解释道,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工业化的体制遗留是长期存在的,“城市必然要将发展的代价转嫁给农村,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普便存在的。”那么,这种转嫁制度成本是如何实现的呢?温老师说,“一是集体化的低成本劳动力,二是工农品价格剪刀差。”国家正是通过对农产品低价收购而工业品高价的政策,从农村抽血,以供城市的工业发展,而且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使得国家具有了大量低廉甚至免费的农村劳动力,这些都使得我国工业产值在短期内突飞猛进。但是为工业化买单的农村,却一直没有实质的发展。温老师说,“只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有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温老师分析说,欧洲的工业化主要是以海外殖民及本国“羊吃人”圈地运动获得资源的,而中国却只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中国不能伸出手去掠夺别人,只能在集中体制下完成‘内向型’原始积累,这就不得不面对内部反抗,和中国走同一条道路的国家有很多,但是抵制住内部反抗的却只有中国一个。”

谈到现阶段农业的发展,温老师认为前景似乎不太好,因为“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为什么不能打破呢?他认为这源于体制的矛盾,“利益集团长期维护这样一种体制结构,三农问题的核心没有解决。”

温老师形象地将土地比喻为“母亲”,劳动力称为“父亲”,而资本比作“儿子”,他说,“农村的土地首先被霸占,然后劳动力又大量外流,最后剩下这个不孝的儿子也跑了。在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都净流出时,农村能不衰败吗?”谈到资本为什么从农村流出,他解释说“资本天性如此,”追求利润是资本的本质特征,它只喜欢股市、期货、房地产这些泡沫市场,而不会投入农村,温老师称“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文化多元论的坚定拥护者

温老师不吝言辞地细述了人类古代文明。他从采集文明、狩猎文明讲到贮藏文明,然后畅谈了古埃及、希腊、玛雅、印加、意大利等文明的发源,展示了宏大的文化视角。“西方文明是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明则是以群体为中心。”

温老师对欧洲中心主义“一元论”大加批判。他说,马克思主义的“五个阶段论”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文明就不用它来解释。“文明形态没有绝对的进步与落后,或者优与劣,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能是单一的,只有理解和包容,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其实是“和而不同”,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化。

他进一步指出,土著部落国家不可能跨越二千多年的落后形态,直接进入工业化现代国家,因为“这一套多党制、民主、人权、议会制度不适应发展中国家。”

“如果你们想看30年代的中国农村,去印度!”

温老师以印度、拉美和非洲的众多例子着重讲述了西方政治体制在发展中国家延伸的形态。他坚定不移地认为,西方的“上层建筑”不适合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民主是昂贵的上层建筑”,温老师说。如果按西方的上层建筑构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那么制度成本和代价一定由本地人承担,一定会造成民不聊生,像印度和拉美国家那样大量的贫民窟,政局动荡。得利的只是少数人,只会让西方国家达到他们卑劣的目的。如果这些国家的领袖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西方国家必然会撤走,那样他们的经济就会立即崩溃。就像1957年苏联从中国撤走一样,只不过中国奇迹般地度过了这一关,而且后来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温老师矢志不渝地坚信,西方的那一套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说,“不同的原始积累方式形成不同的制度”,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西方的私有化之所以行的通是有他们自己的制度环境和文化传统,而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却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你们想看30年代的中国农村,去印度!”

印度和拉美就是我们最好的教训。印度独立于1947年,工业化初期和中国水平差不多,但是自从其照搬西方的制度以来,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如今中国经济调整稳步发展,而印度却陷入泥潭之中不可自拔。拉美私有化的结果也是贫富分化非常严重,政局动荡。

曾有学者问温老师说,既然其他发展中国家都靠贫民窟来实现城市化,中国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对这样的提问我无言以对。如果必须回答,那只能反问,那个贫民窟里的人为什么不是你?难道他们就该呆在贫民窟,你就该住在别墅吗?”

温老师言语之间始终蕴含着对弱势群体深厚的感情,他相信这个世界不应当由“丛林法则”来维持,他说“如果你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那你就去占山为王,只是有一点,不要对别人说你是我的学生!”此语一出,立即赢得了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展现了一个为民生疾苦奔走呼喊的高大形象。

温老师视野十分开阔,他谈到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对的不利处境,我们出口原材料,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国民福利被压的很低,而发达国家却在金融市场上占据优势。

原载:三农中国

温铁军:我是三更天就打鸣的鸡,叫得早!

作者:谭晓光 刘桂兰 董音菲

  • “来了来了!”“终于来了!”“讲座完后不知道能不能要到签名?”……

    3月29日下午2:30,身背一个黑色双肩包的温铁军教授迈进西五楼217教室时,教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温教授满面春风地跨上讲台,双手合十向慕名前来的广大师生问好,经久不息的掌声再一次响彻全场。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这样的问题,当你讲市场这个逻辑的时候,你会说,符合市场选择啊,谁叫我成了要素呢?当你走出人才市场的时候,你就会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地说,我是一个人啊!谁都不愿被资本异化成要素,于是乎,你就是矛盾的。于是好多年轻人都想不开。

    其实这没什么可抱怨的,这正是符合市场看不见手的正常选择。温教授解释说,当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加以强调的时候,就指出,资本是人创造出的一个客观要素。当资本问世之后,资本便不断地把其他资源转化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要素,而当它把人转化成劳动力要素的时候,资本主义文明就成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形态。这时候,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就不再是人的基本特征,而是要素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之下,所有要素按照利润这个目标进行配置,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要素的价格,稀缺要素表现为高价,过剩要素表现为低价。现在的中国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属于过剩要素,所以不可避免地,很多人就要被淘汰。

    因此,当人类进入了以弱肉强食为荣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时候,叫不叫资本主义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是资本把人资本化成要素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就是这个选择——发达者因发达而病态,弱势者因羸弱而死亡!“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自哈姆雷特以来,这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回答的一个世界难题。

    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打破!

    “有人说温铁军是一只三更天就打鸣的鸡——我叫得早!叫得早就讨厌呗,人家都还在睡觉呢。但是我还是有话就要说。”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温教授的幽默感染,哈哈大笑。

    中国第一篇讨论经济危机周期的文章,就是1988年5月温教授发表的《危机论》,该文章一问世就引来一片批判,“你怎么能把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危机周期论拿来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程呢?”然而就在这一年8月份,中国经济出现了典型的CPI高涨,涨幅高达18.6%,因通货通胀而出现的大量三角债,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典型的通货膨胀生产停滞的危机状态。铁的事实证明了温教授理论的预见性和正确性。1996年,他又发表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危机与中国改革》,断言全球金融资本必然要走向崩溃,并将不断发生危机。果不其然不久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温教授风趣地解释道,跟大家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我下面说的东西其实并不特别稀奇古怪,只是我叫得比较早!

    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城乡二元机构作为中国工业化的制度成本是可能长期存在的。从体制角度来说,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凭借城市的体制优势向农村转嫁发展和制度变迁的代价,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制度问题。

    早在十年前,温教授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三农的理论文章中就指出,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基本国情矛盾和基本体制矛盾,其中,基本国情矛盾是指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基本体制矛盾是指城乡二元对立的体系结构。

    今天温教授进一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一旦形成,不可能打破。假如基本体制矛盾能够使得一部分利益群体获得收益但并不承担成本,那么它就会被这部分人长期维护。任何政策措施包括理论文章如果不能针对这两个基本矛盾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那么都未必是好政策或者好的研究。他断言,这个弱肉强食的文明已经走不下去了,人类即将进入的是生态文明。

    首先你是人,然后才是理论的信徒!

    亚当·斯密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通俗点说,就是土地是娘,劳动是爹,生下一个不肖子是资本。不肖子率先出逃——资本离开农村,然后就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娘被霸占了——大量土地被征占,爹跑了——劳动力离开农村,于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现在很多干部都在说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其结果只能是农村的进一步衰败。资本天生就是要追求利润的,打着滚儿越多越好,而农业是生产生活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基本上没有资本流动可言的领域,在农村投入一块钱,一年也回不来,所以农村的投资是陡直地往下走,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市场只造成农业三要素净流出,而不会造成农业三要素回流农村。靠市场来发展农村那不是猴吃麻花——蛮拧吗?

    为此,有学者跟温教授辩论:你为什么不让农民有选择的自由?农民愿意选择在城市当贫民窟的失业者还是愿意选择在农村做无地农民,是农民的选择自由。面对这样的诘问,温教授痛心地说:“我无话可说。天地良心,这都是我们的同胞啊!如果是你的兄弟姐妹,你忍心让他作这种选择自由吗?你是人,首先你是人,然后你才是你的理论的信徒。难道为了做这个理论的信徒,连做人都不要做了吗?!”

    (记者团 谭晓光 刘桂兰 董音菲 摄影报道)

    他果然,从来都不是一个规矩地“做学问”的人。他带着他的亲切感来了,留下一片

    掌声。纯朴的“中国农民代言人”,潇洒的侠士。

    记者手记:

    第一次看见传说中的温铁军">温铁军教授,背着双肩背包走进教室,很亲切的学生摸样。也许11年的插队和11年的走访调查让他与农民亲密接触,潜移默化的亲切感,平易近人。是趁着开研讨会的空隙选择了来华科做讲座。讲座完毕还得直接赶去机场直飞北京。一直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却丝毫没有辛酸。也许对于他来说,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只有面对农民的困难时才会显出一点点惋惜。

    他毫不忌讳说自己的往事。“不懂事”,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当初的自己。因为不懂事才那么勇敢地做第一个对中国经济说“危机”的人。“三更天就打鸣的鸡”,这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他只是用调侃的语气笑着承认。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走上这条路。尽管有很多人不理解,也有很多人批判,但是他还是坚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调查结果。

    “我并不打算做理论,我说的只是经验。”他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只是凭调查经验说话。对农民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因为他“生活在农民之中”。每当他说到农民的时候,他就会说,农民必须成人,而不是当奴隶。“你是人,难道你们要为了做这个理念的信徒,而放弃做人的机会吗?”这是我在全场中听到的最严肃的一句话,和开始的轻松的语气完全不同。他对于做人有很执着的信念。特别是对于农民,更加要成人。

    当我们提到,我们是老朋友的时候,温铁军教授点点头,微笑着表示赞同。忙碌的他,还能够记得曾经我们的团员对他简短的采访。只是这次他还得赶上飞机,我们错过了好好交流的机会。



  • //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1289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