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不建航空母舰的大辩论
宋晓军 | 2007年03月30日,12:46
昨天刚刚录完了“一虎一席谈”有关中国建不建航母的讨论。由于是辩论式的电视节目,必须考虑电视的规律性。话语要短,观点要激烈,这样节目才可以好看。本来把我和《超限战》的作者王湘穗安老师排在了一组,他主张航空创新优先我主张航空、航母一块上。后来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参与发言多了,特别是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加入后,由于他认为建造航母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他强调了台湾不可能独立、中美日经济关系紧密摩擦不可能扩大为冲突或战争的观点,一些反对马上建航母的嘉宾也把矛头对准了袁教授,讨论就开始打乱仗了。
首先是航母是不是马上建的问题。我主张马上建。原因之一就是现在建到形成战斗力和规模至少是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而十年以后,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是没有问题的。那时我们的外部环境只能是更加严峻,而我们的出口、能源原材料的进口航线怎么保证?
在开始,我首先谈到了刘华清副主席回忆录中写到的:“‘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的讲话。我接着说,“六五”期间的恰恰是大量军工和机电(很多是与军工配套的)开始转向耐用消费品,首先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接着是“七五”期间的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项目的转产并没有中长期的规划和科学决策,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摊子就铺的很大,产能过剩,没有给技术进步留下空间,到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已经难以维持,不仅加工设备靠进口,甚至产品、零部件也改为进口组装了。过剩的产能最后只能给国家银行造成数千亿的坏账。同时用于技术进步的资金也被外商用拿走。下一轮的程控交换机、电脑CPU、汽车发动机这些核心技术,不仅已经远不是我们那些曾经的雷达、通信工厂和坦克厂能追上的了,最终只能靠进口,而产业链也由于进口变得越来越短,进而造成了大量有军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下岗或者另谋它路,出现了当时“造导弹的不如买茶叶蛋”的流行语。如果当时科学规划、管理,对未来国防军工发展有计划,不仅不会一窝蜂的上耐用消费品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现在的产业结构更合理、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更平衡,民用产业的升级更加顺畅,现在再发展大飞机和航母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也会更扎实,大学生、研究生的就业也会更加宽松。
这些教训对于今天和未来而言是十分值得汲取的。十年后,我们接近五亿吨钢的产能和与炼油厂配套的乙烯厂还能继续满负荷的生产建房子、道路、汽车和电脑壳子用的材料吗?这还不算环保因素。军工产业虽然投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但一般至少比民用产业在技术上领先10年以上,直接或间接对民用产业的促进有太多的例子了。我们今天最常用的手机、互联网技术,不都是美国军工产业先开发的吗?就拿航母来说,新型升降机用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无钢索),未来就不能通过扩大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用于民用电梯吗?我们一直走独立研制的航天工业与核工业现在不是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吗?
所以我们的讨论前提一定是十年后的中国需要不需要航母。考虑到那时以目前国内形成的近五亿吨的钢产量来计算,房子盖得差不多了,路修的差不多了,人均GDP到达4000~5000美元左右时,我们现在一定要开始通过产业升级转产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大型机械以及一部分飞机和舰艇(比如我们最近在尼日利亚中标的达83亿美元的双线1300公里的铁路,其中大型机械甚至是汽车由于需求方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都只能进口)。同时,为了解决矿厂分离增大运输成本的问题和解决城市污染问题,会有相当多的钢厂象首钢一样迁至沿海。可是以中国目前现有的铁矿石品位(绝大部分低于10%),维持钢厂的运转一定要大量高品位的铁矿石(品位50%以上)。那么这些铁矿石的海运航线的安全重要不重要?石油航线的安全和沿海的炼油厂、石油储备库的安全重要不重要(中国刚刚与委内瑞拉签署的几年后每天100万桶的石油合同)?沿海的那些钢厂的安全重要不重要?同理,能源中的石油天然气也一定是一样的路径。到那时与我们的近海防御这样的战略概念相配套的海军应该是什么样的规模和配置呢?中远海制空能力这个最薄弱的环节难道不需要解决吗?当时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相当于过去我们家里没有什么财富,我们只能靠普通的门来维护家的安全。现在我们家里的财富急剧增加,开始有了比门更安全的防盗门(强化了岸基航空兵和水面舰艇),后来小区又有了安全值班员和保安(相当与潜艇),现在惟一缺少的是单元门的那道需要密码和识别的门禁(相当于航母)。
由于“时间差”和传统思维的原因,很多人在讨论建造航母时一下就想到了兵棋推演式的舰队决战,而且想到了因为台湾问题与美国进行海上舰队决战。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讨论的比较乱,好在4月5日出版的《舰船知识》杂志上有两篇与北大叶教授商榷的文章正好比较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家到时看杂志吧。
在这里我只想补充一点,比如最近在海湾的美国“斯坦尼斯”号航母,出航时就搭载了18名海军陆战队第32攻击飞行大队的飞行员,驾驶舰上同型号的F-18C以更好地配合陆战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地面军事行动。这表明,未来只要型号相同,飞行员经过起降训练,任何军种的飞行员都可以使用航母这个平台。
关于费用问题,我举例说明了美国CVN76的费用,以45年的全寿命期计算,建造费50亿美元,人员费用50亿美元,运行费45亿美元,改装维护费用25亿美元。而美国2005年开工的新型航母,由于使用了电磁弹射器、新型反应堆和网络化工作环境,人员可能减少到4800人,预计费用比CVN76减少30亿美元。也就是全寿命期的45年里耗费140亿美元左右。以我们2006年45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为起点,每年增加10%计算,考虑到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人员费用比美国低很多,同时中国建造的航母的吨位也不会一开始达到10万吨级,10年期间以及之后建造并维持2~3艘航母应该没有问题
在谈到台湾和日本问题时,我认为未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目前琉球以西的海空相对优势一直推到关岛以西一线,在关岛至夏威夷一线与美国海军维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东亚的稳定、台湾的和平统一,以及与美国这样的海军强国逐步做出安全区域和安全航线的互换(未来我们的铁矿石和石油有相当部分来自南美)。当年日本这样有美国保护的国家在跃居经济总量第二的时候,都考虑未来10年内建立独立的1000海里护航线,研制航母与核潜艇(1985年中曾根政府的中期防卫计划),我们作为一个二战的战胜国怎么就不能呢?
期间还谈了一些历史问题,“中国威胁论”的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激烈的零碎的争论。
中国建造航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宋晓军 | 2007年03月28日,10:08
接到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通知,让我准备参加节目扮演“挺航母派”。其实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建造航母的问题,无数网友都已经进行了各种讨论,节目无非就是重复这些理由而已。
实事上,当中国宣布建造大飞机的消息时,建造航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高层多次宣称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政策后,把中国制造业的“天花板”用大飞机、航母等高技术装备顶起来,是必由之路。看看满街的出口转内销的服装店,想想我们无数的国人为吃饭与自己的同胞在低端制造业里自相残杀,不造大飞机、不建航母我们这个民族迟早就是自残。
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我这里有在抗战前夕出版的一本《初级小学用各科样本》的书(1937年4月),其中常识课样本里竟然有关于航母的内容。内容这样写到:
航空母舰是海上的移动飞机根据地,预料本世纪末的海战必为空中战,殆无疑义。但是在茫茫的大海洋中,空军很不容易自由作战,所以欲使飞机参加海上舰队战斗,不得不有海上的移动根据地,航空母舰就是适应这种作战的要求而产生的军舰。……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有中华书局的一个大标记,上面写着:10年树木,百年树人。
算下来那一年小学的在读学生今天已经有80多岁了。几年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近海’是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同时他在回忆录中指出:海军要“能在必要的时间里,有效的控制与中国海区相连的重要海上通道……能在与中国海区相邻的海区进行作战”。“今天,我已经退出工作岗位。欣慰的是,对于我国的航母母舰发展,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
这位老人就是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