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生猪定点屠宰制度是肉价暴涨的推手
这个月的CPI高达6.5%,有代表官方的人解释说主要是猪肉惹的祸。对于猪肉价格暴涨的解释很多,什么国际影响、饲料涨价、流动性、农村劳动力外流等等,这都有道理,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没有人说破,那就是生猪定点屠宰制度是猪肉价格暴涨的推手。
90年代中期,在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吃放心肉、农民使用放心肥料、放心农药、放心种子的呼吁下,一批80年代垮台了的垄断部门又重新回来了。如,肥料专营、农药专营、种子专营、等等,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社、国营商业等"胡汉山"又回来了。生猪定点屠宰就是同期发生的,实际上就是公社时期的食品公司“借尸还魂”,由公社时期的的垄断零售,改为了现在的垄断宰杀和批发。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所有的专营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专营,只是不要农民经营、只许原来的垄断部门的职工经营罢了;专营更没有解决"不放心"的问题,这些年发生的假肥料、假农药、假种子、死猪肉、病猪肉、母猪肉事件,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肥料专营、农药专营、种子专营制度都基本上名存实亡了,只有中国特色的生猪定点屠宰制度有越来越强化之趋势。
为什么肥料专营、农药专营、种子专营制度都基本上名存实亡了,而生猪定点屠宰却越来越强化呢?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所谓的专营,并不能解决百姓"不放心"的问题;二是肥料、农药、种子专营对政府部门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唯独只有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对政府部门和极少数利益相关者好处多多。
好处一,一头200斤的猪,从猪农出售到出宰厂或冷库,价格大约要涨近400元,其中众多部门搭车收费,一头猪要收数十元。农民出售一头毛猪200斤,价格大约7元/斤,毛收入1400元左右,纯收入(不含劳动价格和猪瘟死亡等因素)大约150元左右;猪贩子卖给宰厂价格为1620元左右,纯利约100元以上;宰后净出按89%(含腔骨、大骨、猪油、下水)算,为178斤/头,宰厂或冷库批发价格为10元/斤,每头猪批发毛收入为1780元。进宰厂到出宰厂冷库的价差为:1780-1620=160元。 如果加上猪毛、猪皮、猪血的收入,屠宰和批发环节的利润简直就是暴利了。
好处二,宰厂可以和猪贩子联合控制毛猪市场价格。农民的猪只能卖给和宰厂有关系的猪贩子,否则没有出路。这就出现养一头猪难赚100多元,贩一头猪却稳赚100多元的局面。宰厂名义上是猪贩子剥夺猪农的帮凶,实际是主谋。因为猪贩子是要依靠宰厂"给口饭吃"的,如果张三不是宰厂的"孙子",张三就有可能做不成猪贩子。
好处三,宰厂可以和炒猪肉的炒家联合控制猪肉市场,如某人库存500吨猪肉,两个月赚200万。只要有垄断权力存在,养一头猪,不如炒一头猪的怪现象就不奇怪了。
好处四,宰厂可以和猪肉批发商联合控制猪肉批发价和零售价格。
生猪定点屠宰实际上是生猪生产到消费全环节中的咽喉,谁想在生猪产业中牟利,都不得不和定点屠宰合谋。如果定点屠宰单位自己想牟利,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与宰前、宰后的流通或储存商人合谋实现。甚至可以儿子贩猪、老婆囤猪、老子宰猪、媳妇批发猪肉、二奶炒猪肉,进行一家人、一条龙作业。更为要命的是,当猪农养猪亏本的时候,以宰厂为中心的流通环节照赚不误,由于定点屠宰制度使猪农不能直接进入贩猪、宰猪、批猪和零售各个环节获得收益,猪农养猪风险不能在各个环节分摊,猪农就只能选择不养猪,这就加剧了生猪产业的大起大落。
我认为今年猪肉价格暴涨,流通环节人为操纵肉价是主要因素之一。为什么今年肉价暴涨比历次都厉害呢?除官方解释的原因外,还与去冬今春以河北为中心的全国范围内的生猪定点屠宰整顿高度相关,这次整顿,关闭了大量的非正规宰厂,加强了以宰厂为核心的涨价集团垄断猪肉市场的权力和能力。生猪定点屠宰是流通环节肉价暴涨的重要一环,全社会对此应该有所警觉。要想铲除生猪产业中常见的价格联盟、囤积居奇、信息欺诈,就必须废除或改革中国特色的生猪定点屠宰制度。
为了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让生猪生产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消费者吃到价廉物美的放心肉,我建议做如下制度安排:
第一, 任何一个村(乡镇)合法的农民经济组织都可以屠宰生猪、牛、羊等,并实行品牌化经销。无品牌,不得进入城市市场。一经发现农民经济组织销售的猪牛羊等产品有质量问题,注销其品牌,三年内不准注册新品牌。这样,既有利食品安全管理(自我管理为主),又有利防止定点屠宰的垄断性操纵价格。
第二, 要千方百计减少猪肉等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中间环节,扶持和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城市社区消费合作社结对子,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直接进城市社区农产品便民超市。这样,既增加农民收入,也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还保障消费者能够吃上放心肉。
第三, 也准许企业"生产——宰杀——储藏——运销"一条龙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
在此,我要声明:我不反对猪肉涨价,甚至赞成增加农民收入的猪肉涨价,但我反对在流通环节操纵猪肉涨价。所以,我主张废除或改良生猪定点屠宰制度。
2007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