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涌
国际交往中“相互依赖”是一个糊弄人的说辞,对此须保持清醒。《环球时报》刊登商务部研究员李健文章《中美经济绝非依附关系》,其立论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中美之间的落差分工合理性在于比较优势,两者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要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只要是不对称依赖,就不可能有平等互利。多年来,美国可以用美元换取中国真实的资源、商品与服务,而中国拿到这些绿色纸张或电子符号,却不能购买美国真实资产而只能购买美元证券、国债以支持美国经济,在美元贬值与通货膨胀中,中国外汇储备不断缩水(有一种说法,2011年至少缩水400亿美元),这是平等互利?美国动辄以国内法对中国制造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实施“特别保护”,这也是平等互利?福特、沃尔玛、高盛等美资企业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市场,而中海油、华为、大公等中资企业被美国长期拒之门外,这还是平等互利吗?不要再用这种“鸵鸟式思维”来自欺欺人了!
所谓比较优势理论是强者送给弱者、主人送给仆人的理论,是昔日大英帝国送给新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理论。美国开国元勋接受了这一理论,努力把美国打造成一个符合比较优势的农业国,用美国的农产品、矿产品与海产品交换英国的工业品。后来通过血与火的较量,美国才终于抛弃比较优势理论,经由竞争优势确立工业国,从而实现国家战略转型与最终崛起。
美国崛起后把自己弃之如敝屣的比较优势与自由经济全力兜售给其他后进国家。东亚先有日本后有韩国,阳奉阴违,不是用比较优势而是用竞争优势、不是用自由主义而是用国家主义来塑造自己的国家。韩国既不产铁矿石又不产焦炭,还没有相关技术设备,发展钢铁工业无丝毫比较优势。但韩国要走重化工道路借以发展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必须拥有强大的钢铁业。政府下定决心,节衣缩食,指定一个军人而不是企业家来负责组建钢铁企业,此举当时被国际经济界广泛讥笑。然而,韩国不久就用成功有力回击了这些无知傲慢偏见,这个成功就是今日赫赫有名的浦项钢铁集团。当今,驰骋于国际市场的韩国巨型企业,如三星、LG等,无不是在“国家选优”的基础上培育的。若依照美国兜售的比较优势,韩国只能成为一个输出高丽参、泡菜的农业国。
尽管当今不存在殖民地与宗主国,但并不说明就不存在依附关系。二战后尤其近30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国人必须小心!▲(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附:中美经济决不是依附关系
李健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不久前刊登一篇题为“中国经济应摆脱对美依附”的文章,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该文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大国经济发展既存在激烈竞争,又相互依存,需要通过合作取长补短,通过博弈实现利益诉求上的平衡。
当然,由于比较优势不同以及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各国之间,尤其是富国与穷国、强国与弱国之间不可能真正公平获益。很长时期里,在许多方面发达国家显得主动、强势,发展中国家显得被动、弱势。然而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已经不是殖民地时代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在独立和主权不受侵犯基础上,各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就如同局部战争和恐怖威胁年年存在,但我们仍然坚信和平是当今世界主潮流一样,尽管经济全球化以及发展目前遇到巨大挑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还很不公平合理,但发展、合作仍是世界主潮流。
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交往中,存在着后发与先发、学徒与师傅、规则适应者与规则主导者的关系,在国际产业分工许多方面中国处于中低端,美国则处于高端,但是总体上讲,两国经济上谁也离不开谁,都要遵循市场法则和一定国际规则,相互之间是平等互利关系,不是谁依附谁的关系,也不存在美国“可以不断敲打与讹诈中国”、中国在对外经济政策上“日趋丧失独立自主”的情况。
以处理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为例,美国确实对中国施加了很大压力,但我们并没有丧失独立自主立场。我们根据中国国情,根据对自身问题的清醒认识,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逐步调整,最终使进出口趋于平衡,使人民币汇率达到一个大体均衡和稳定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内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担心的大量农民工失业、企业倒闭、产业受损的问题。相反,我们的就业状况良好,贸易结构优化,企业竞争力提高,金融更加稳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作为最大的金砖国家,中国国际话语权最近几年进一步提高。断言中美经贸交往中国“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大众福祉持续受到损害”,是不是太以偏概全,太罔顾事实了?
应当承认,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一系列尚未解决的体制、结构问题。但今天中国的东中西部差距与当年美国的南北方矛盾完全是两回事。中国主张并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就是既要维护自身利益,又要承认并照顾对方利益。一味地、没有边际地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不会妥协或不知道兼顾合作伙伴利益,这样的经济关系在全球化时代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能给人民带来真正的福祉。(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