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货币战争”的政治“面具”
2010年11月08日 来源:瞭望 作者:江涌
所谓“货币战争”,一言以蔽之,就是美国利用霸权力量向中国转嫁危机,旨在稀释中国的美元资产的行为
文/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
近一段时期以来,国际汇市风云突变,尤其是美国二次“量化宽松”与美元贬值导致美元资金泛滥,国际热钱波涛汹涌,新兴市场货币连创新高。巴西财长因此惊语“世界正处在一场货币战争中”。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挑起“货币战争”,联合其他发达国家构筑“对华包围网”。英国《金融时报》放言,“到了与中国打一场汇率战争的时候”。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全力介入,将银行、企业的债务承接过来,实行“私人债务国家化”。由于经济萎靡,财政收入有限,支出趋于无限,加上美国政府不愿放弃霸权,又不能承受巨额债务重压后,通过“量化宽松”,肆意印刷与发行美元,利用美国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霸权地位,将“国家债务国际化”,由全世界但主要是美国债权人承担。
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对于美国的“量化宽松”,中国的态度是关键。美国便祭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大棒,更以“(货币)战争”相威胁。美国金融实力超群,曾经成功地对日本、俄罗斯与墨西哥等国发起货币金融战,令相关国家损失惨重。自2002年日本无端指责中国以“廉价货币”获取不公平竞争优势后,美国随后就接过“人民币低估”议题,在“金融恐怖平衡”、“世界经济失衡”的借口下,通过中美双边对话交往,不断“敲打”中国,企图令中国在美国所关切的重大利益问题上不断让步。
美国压人民币升值借口之一是“人民币低估”偏离“均衡汇率”。然而,所谓“均衡汇率”难以测算。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元对“天然货币”黄金的贬值已经超过97%,美元指数波动幅度达到30%~50%。美元在大幅波动中持续贬值,显然是依照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而根本就不是什么“均衡汇率”。
借口之二是“人民币低估”导致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然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由国际分工决定的,与人民币“低估”没有必然联系。自2005年7月中国实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接近25%,然而美对华贸易逆差不减反增,重复了日元、马克、新台币等货币升值后相关经济体对美国贸易顺差依然增加的情势。
人民币汇率问题显然被美国政治化、工具化。美国依据国内立法,每半年进行一次的“汇率操纵国”审查,赋予美国以人民币问题敲打中国的这一工具的“周期性”,以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一工具施压中国在美国关切的重大利益上让步。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压,有其始终如一的图谋,那就是缩水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打开中国金融市场大门,遏制中国崛起。
对华贸易出口方面,一方面,美国能为而不愿为。美国为遏制或延缓中国现代化,长期以来实施对华出口管制,高端“美国制造”出口优势不能在中美经济交往中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对华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美国愿为而不能为。中国劳工成本平均仍不到美国的1/20,资源、环境、社保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低廉,一般“美国制造”无法与“中国制造”相竞争。
对华投资更加复杂。从统计数据来看,1979~2009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635亿美元,占同期外来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6.7%。这是被其对华遏制战略所约束,因为担心对华直接投资会导致先进技术外溢,加速中国现代化尤其是军事现代化,美国政府不但不鼓励而且还限制美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
在扩大对华投资中,金融却一直是美国最希望突破的领域。美国金融竞争力强,金融投资的流动性大,更能获取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又因为金融不涉及“先进科学技术”,不会促进中国科技与军事进步,而且还能够对中国经济运行、经济安全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因此,美国扩大对华金融投资,不仅符合华尔街金融集团利益,也符合美国国家战略利益。
与对华直接投资的相对滞后不同,美国对华金融投资多年来一直居于外来对华金融投资的榜首,且所占比率超过一半以上。限于中国金融管制,美国对华金融投资有限,金融力量在华布局进展不尽如美意。因此,美国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以此为筹码加速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将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应与积极谋求国际金融秩序改革的法国、一些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一道,推动国际经济与金融新秩序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持续、加剧动荡的根源。
在沉着应对货币战的同时,中国也应理智地注意到,持续巨额外贸出口,实际是以消耗中国资源、环境,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持续巨额贸易顺差,扰乱中国的宏观经济,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缩小贸易顺差、平衡国际收支应成为中国外贸、货币等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内需而不是外需拉动经济,应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