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新中国第一个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始末

作者:付子霞 来源:中国档案报

在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件毛泽东在1952年为荆江分洪工程的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这件珍贵的档案不仅反映了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波澜壮阔的建设历史,更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01

长江之治 始于荆江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把治理水患、变害为利作为恢复国民经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紧迫任务。19502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专门负责长江流域治理工作。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位于长江中游,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河沙常年淤积,河床不断增高,每逢汛期,荆江大堤的安全都会成为一大隐患。历史上,由于治理不善,荆江大堤决口时有发生,频繁的水灾对当地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9508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提出《荆江分洪初步意见》。10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听取了中南局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汇报,同意兴建荆江分洪工程。1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派水利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始进行勘察、钻探和测量等工作;1951年春天,对虎渡河东堤和安乡河北堤有计划地作了培修。19521月,在完成了各座闸基钻探和分洪区的勘察后,长江水利委员会拟订了荆江分洪工程计划。

1952217日,在政务院的协调下,水利部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讨论荆江分洪工程方案。23日,周恩来向中央提交《关于荆江分洪工程会议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荆江分洪区工程预计两年完成,完成后既能保障荆江大堤的安全,同时也能减轻对洞庭湖的威胁。因工程浩大,周恩来同时建议,从军队抽调6个师,共6万人参加工程建设,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

225日,毛泽东批示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及政务院的决定。3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开第74次行政会议,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通过了《中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成立荆江分洪工程委员会和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委员会以李先念为主任委员,唐天际、刘斐为副主任委员,总指挥部以唐天际为总指挥,王树声、林一山、许子威为副总指挥。

321日,政务院通过《关于一九五二年水利工作的决定》,将荆江分洪工程作为1952年的重点任务:长江中游继续加强荆江大堤,以保证堤身的安全,并于汛前保证完成荆江分洪工程中围堤及进洪闸与节制闸,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应分段保证一九三一年或一九四九年的最高洪水位不生溃决。

329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送上《政务院关于加强荆江大堤及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和《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两个文件。信中着重肯定了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经李葆华与顾问布可夫去武汉开会后,又亲往沙市分洪地区视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害。毛泽东当日阅后批示:同意。”31日,政务院正式公布《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启动了这项水利工程。

02

火速调配 八方来援

《规定》强调:为保障两湖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迫需要的措施。《规定》特别要求:上述各项工程,因时间紧迫必须抓紧时机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并保证按期完成。

荆江分洪区位于荆江南岸,虎渡河以东,安乡河以北,总面积921平方公里,有效库容54亿立方米。按照《规定》要求,在1952年汛期来临之前,不仅应保证完成南岸分洪区围堤及节制闸、进洪闸、泄洪闸、虎渡河拦河坝等工程建设,还应完成湖北省分洪区的移民工作。这对当时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又正在经历抗美援朝战争的新中国来说,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都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

为有力支持荆江分洪工程,中央军委下达命令,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2个军4个师及湖北军区部分部队共10万人,在3天之内火速集结完毕,奔赴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工地。与此同时,来自湖南、湖北两省的4万名工人、16万名民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也汇聚荆江,军民总计30万人。195245日,荆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全面开工,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

03

决战决胜 创造奇迹

为了抢在汛期前完成这一宏伟工程,30万名建设者团结一致,争分夺秒,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工程建设的热潮中。但是随着工程全面深入的展开,他们遇到了工程浩大、时间紧迫、交通不便、技术条件受限和经验缺乏等各种问题和困难。大家一面准备,一面施工;一面做,一面学;一面计划,一面修正;不断改善操作方法,争取时间,克服困难,力争做到多、快、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1952429日,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发出了《关于完成红五月爱国劳动竞赛总任务》的通知,参加分洪工程的全体员工,积极响应总指挥部号召,深入广泛地开展劳动竞赛,迅速掀起了施工建设的高潮,涌现出了以松滋县特等劳动模范饶民太、辛志英等为代表的众多劳动模范和劳动英雄。当时需要大量浇筑混凝土,但由于机械化程度很低,连基本的碎石、砸石都要依靠人工完成,年仅19岁的辛志英创造了鹞子翻身法,将砸石的效率由平均每人每天0.2立方米提高到1.38立方米,劳动效率提高了近7倍。在不同环节的劳动竞赛中,混凝土工程工效、土方工效、运输速度、安装工效也都有大幅提高。

5月,李先念在给荆江分洪工程全体同志的慰问信中写道:为了争取更快的胜利,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加强先进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更充沛的劳动热情,更高的爱国主义的突击精神,更顽强的战斗意志,来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与时间竞赛,与长江洪峰竞赛,与全国各个战线上的胜利者竞赛,与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们竞赛。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为争取全部工程的彻底胜利而奋斗。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荆江分洪工程的进展后,十分欣慰,分别为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全体员工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的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1952年,毛泽东为荆江分洪工程的题词。中央档案馆藏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题词给了建设者们巨大的鼓舞,528日,荆江分洪前线中共党委召开会议,号召采取一切办法,争取在汛期前完成全部工程,并坚决要求只准做好,不准做坏,只准成功,不准失败30万劳动大军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长江和虎渡河沿岸的水陆工地上,处处都飘扬着鲜艳的战旗,他们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620日,荆江分洪工程完工,30万名建设者仅用了75天,创造了这个震惊中外的奇迹。

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建设者庆贺提前完成任务。中央档案馆藏

04

再战洪水 经受考验

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大堤、江汉平原、武汉三镇告急,紧要关头,中央决定启动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通过3次开闸分洪,降低沙市水位0.96米,解除了荆江大堤溃堤的危险,荆江分洪工程成功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为保卫武汉的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得知这一喜讯后欣然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这段题词后来被镌刻在武汉防汛纪念碑上,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几十年来,荆江分洪工程始终守护着荆江大堤的安全。1998年,长江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灾,关键时刻,荆江分洪工程做好了再次启用的准备,分洪区成为抵御洪水的最后一道安全闸,对坚定人们的抗洪信心并最终夺取抗洪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70多年来,党贯彻人民至上的思想,持续加强长江治理,从荆江分洪工程拉开新中国整治长江千年水患的序幕,到兴建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实现大江安澜、海晏河清。荆江分洪工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攻坚克难,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典范,值得被历史所铭记。



//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23-05-27/8196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