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邋遢道人:哪里有什么“两难”,其实只有一难

作者:邋遢道人 来源:江南app网址

哪里有什么“两难”,其实只有一难  

中国经济周刊发文说中国经济目前存在12个两难问题。文章先列出6大矛盾,然后列出12个两难问题。贫道看完后觉得很有意思:如果客观看待这些问题,都有很明白无误的,甚至唯一的出路。所谓两难都只有一难,就是这些年来精英们忽悠的那一套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束缚。突破了这个束缚,根本不存在两难。  

文章中的第一难,是所谓“控房价还是保支柱”,道理是“房价高企可以刺激投资,但同时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造成收入分配严重失衡,更为严重的是,这也给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破坏。但是如果房价降低了,老百姓是买得起了,相应的就会削弱或减少房地产业发展的能力,这对国家来说是个两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  

这里面,关键在于房地产是否是中国经济发生的支柱,是真支柱还是假支柱。多数专家指出,一个供不应求,一个城市化高潮。因此是真支柱。  

如果正视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运行特点,站在新的角度,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根本不能叫做商品市场,只能是投资市场、金融市场或赌场。所谓供不应求,无非是赌博经济追涨时期的基本特征,与供求根本无关。城市化高潮与房地产市场根本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联系,因为进城的无论农民工还是大学生都买不起。完全用西方经济学套,根本无法描述事实。因为西方经济学讲的是供求关系,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按照中国目前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人均20平米就基本供求平衡了。但现在城镇人均住房达到了32平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最可笑的是,专家竟然说房价低了,老百姓买得起了,“相应的就会削弱或减少房地产业发展的能力”。这等于连供求关系也不讲了。老百姓比富人多,老百姓买得起对住房需求量就大,需求大房地产市场就有发展空间,怎么会“削弱”了“能力”?中国今天的房市就是虚拟经济吹起的资产泡泡,就像股市、期货、汇市一样。泡泡能当支柱?  

由于不存在支柱问题,当然就不存在两难问题。解决方法一点不作难:马上开征累进制的房产税,促使房价大幅下降一倍以上,一线城市下降三分之二,让中低等收入的人买得起,同时促进拥有多套房子的人低价卖掉存房。等中低收入群体买房了,房地产市场就是商品市场了。这时再谈是否是支柱。房价下去了,地价下去了,土地出让金减少了,但房产税增加了。只有旱涝保收的房产税才能让地方政府维持下去。否则,保“支柱”保到最后照样跌,一跌就没人买地,没人买地就没有土地出让金,到时候负债7万多亿的地方政府挨个破产。  

从专家们的忽悠中突破出来,一难也没有。只是突破太难了。  

第二个矛盾据说是“保增长与控通胀”。说国家今年制定3%的价格指标,4月已经到2.8%了。预期会发生通胀,如果超过3%会实施紧缩,一旦紧缩就影响增长。  

这里,中央又掉到专家们预设的陷阱里了。首先,怎么会有通胀预期?中国28个行业中21个产能过剩,包括农民在内的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这么低,劳动者报酬只占GDP的39%,大部分居民很少有存款,内需持续疲软十几年了,一点改善迹象没有,怎么会有通胀?其次,虽然央行这些年因土地增值和换汇增发了数以十万亿计的人民币,但这些前大部分都在股市和房市里,而且主要是有钱人拿着。房市尤其股市的规则是钱越多越红火,整个一个吸钱的黑洞,发多少钱都不怕。西方进入赌博经济阶段,在赌场里转悠的钱是实体经济的几十倍,而且从来没跑出来过。因此,中国在现有经济结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出现通胀。即使部分农产品涨价了,那也是该涨了,属于正常。  

没了这一难,另一难就不存在了。专家们食西方经济学而不化,对世界经济进入新运行状态毫无认识,当然会胡说八道。可惜领导们更不清楚,突破专家们的胡言乱语也确实难。  

第三个两难是“保增长与调结构”。关于这个两难,说的是“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那么难点在哪儿呢?据说是“结构如何调整也是众说纷纭,从何处首先着手,力度和方式如何选择更是难以拿捏”。原来不是保增长问题,也不是调整问题,而是调什么问题。从文章看,有的说要调轻重工业,有的说要调一二三产业,有的说要调投资与消费关系。乱七八糟,等于告诉中央没得调,看不出来调什么。不知道调什么好,结果就是什么也不调。其实,这无非是拖延甚至否定中央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而已。  

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的原因只能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循着这条思路,调什么明白得很。轻重比例、产业结构、甚至技术结构都不可能使经济不可持续,让经济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是环境变了,世界贸易总额将长期萎缩,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了。同时,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长期下滑,这对从两头在外转向主要两头在内的发展方式形成巨大障碍。持续的贫富分化已经绷紧了社会关系,通过继续降低劳动者保持和居民消费,通过继续“牺牲几亿农民和农民工”保障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只要真实理解了党中央的新时期的基本精神,就知道根本不存在增长与调整的矛盾。调整就是增长,调整才有增长。而调整就是通过减少资本收益,扩大劳动者报酬,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以缓解外需减低的压力,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上来。  

调整与增长本来没矛盾。矛盾就出在精英们不愿意正视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上。而且政府一些人也不愿意承认这个现状。改变这种认识,恐怕很难。  

第四难被概括为“增加居民收入与增加国家、企业收入”。因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是又担心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因为国民收入就两大部分:一是居民收入,二是国家和企业非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提高了,就意味着非居民收入会减少,这是一个两难问题。”  

这完全是自己给自己设难题,以便贩卖私货。首先我们必须问一下为什么要提高居民收入?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最低的国家。财富是居民创造的,居民只消费了35%。是发达国家的50-60%,是其他国家的70%。收入分配只牵涉三家,一个是劳动者,一个是政府,一个是资本。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收益之比与低基尼系数国家完全是倒着的。中国是45比55,人家是55比45。所谓要调整,就是要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就这一块蛋糕,劳动者分少了,资本就分多了。而财政在这里根本没什么关系。因为财政分多了,也应该通过福利支出返还给居民。西方国家财政占GDP 30%以上比中国高出50%多。专家们说了半天都是说财政,专门绕过资本收益。似乎蛋糕只有政府与居民在切。  

其实,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真正难点根本不在于政府和企业分少了,而在于根本找不到提高劳动者报酬或居民消费的办法。协商工资对私企和外企根本行不通,就算实行了也起不了作用。大量资金都在虚拟经济里,虚拟经济,包括股市和房市赚钱比实体经济多老鼻子了。这种情况下,压利润有限的制造业会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而大量资金所在地方根本找不到再分配的缝隙。  

说的难听点,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体,只要经济进入虚拟经济状态,政府还真没多少办法实现劳动者报酬提高。但这不是两难,而是一难。而这个难,就是姓社姓资不讨论。  

第五个两难是“增加赤字还是增加税负”,说积极财政就需要钱,增加赤字以后难办,而“增加税收,难免把国家给予民生的好处被税负抵消了”。  

这里有两点让人疑惑: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干什么?现在看来是增加投资。可到各行各业都过剩增加投资干什么?制造更大的过剩?要这样看,还是消极财政更好。但是如果积极财政是加大福利支出,在教育、卫生、社会统筹等方面进行改善,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其次,增加税收怎么会“把国家给予民生的好处”给“抵消”了?这个论调在本文后面编辑自己总计的12难也提到,说“如果加税,则与扩大内需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中国经济转型长期目标相悖”。贫道注意到,最近专家们指鹿为马的能力越来越强。比如把贫富分化的责任归结到国企职工工资发多了,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的办法竟然是压低国企工资总额。劳动者报酬低了,现在要提高,办法竟然是将部分劳动者报酬压低,而不是将另一部分劳动者报酬提高。这连小学生都能算出这是不可能的。但专家们都这么说,中央决策也这么干。这里又是一例。国家财政实施的福利政策,也就是给民生的好处,主要落在谁头上?当然主要落在中低收入群体。那么税负增加到谁头上了?当然主要是高收入群体。因为增加税收,无非是提高企业税负,那么一定是老板损失大而打工者损失小。提高个人税收,也是高收入税率高低收入税率低甚至免交。增加房产税,当然是富人吃亏。通过累进制税收增加税负本来就是调整收入结构的基本办法,怎么会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相悖”?一个简单的“民生”把这两个群体混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指鹿为马的能力。专家们忽悠能力也太强了吧。  

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能调整到主要提高国内需求,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需求的状态,经济发展就不可持续。而财政政策只要是围绕这个目标走的,无论用税收还是用赤字都不怕。假如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始终上不去,内需持续疲软,外需继续萎缩,无论什么财政收入方式都最终“不可持续”。  

因此,这一对两难完全是隔靴搔痒。  

最后一对两难是“货币的收紧与宽松”。说松了资产泡沫就继续膨胀,紧了中小企业和农业资金就紧张。  

这倒是实情。但是,信贷松了股市楼市就膨胀,在今天是必然现象。形成这种局面的关键一是从2005年中国楼市变成投资市场后中央始终没有将其回归到商品市场上来。二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完全的市场经济,这种情况就不可避免。因为市场经济终归要走到虚拟经济阶段。现在,干什么能比做房地产赚钱?买卖什么能比买卖房子挣钱?大量资金向黑洞一样被股市和楼市吸走,温州大部分实体经济三分之一以上的资金都在虚拟经济中运作,哪有人愿意去做实业?谁有心思做实业?这个两难是真两难。其实说到底还是只有一难,就是敢不敢消除虚拟经济,或者减弱虚拟经济的比重。如果敢,开征房产税,彻底消除房市的投资性质。开征股票交易税,降低资金进入股市的动力。同时国家恢复商业、物资企业的“常平仓”功能并严厉打击对生产生活资料的投机。这样就把多余的资金给逼到实体经济里了。只要还相信市场应该完全自由的,政府干预是错误的,这两难根本没有出路。  

文章后面,编辑自己画蛇添足总结了12难。其中很多是前面6难中的,一些是没有实际意义。这里就不再说了。  

总之,改革改到现在,所有负面东西都出来了。所谓“一百年不动摇”实际是做不到的。如果没什么深层问题,也不至于提出“可持续发展”,也用不着“转变经济发生方式”。现在面临的问题,几乎全部是改革自身带来的问题。如果不正视,不承认,当然两难,甚至三难四难。转变经济发生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察经济运行的角度,解放思想。  

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客观事物在发展变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并不是仅仅指某一阶段的天会变,某个祖宗不足法。而是任何一个阶段的天都可能变,因此任何祖宗的规矩都需要变。一百年不变,没这事儿!  

天确实变了,不仅中国变了,世界也变了。全球化基本实现,这即使市场经济发展到虚拟经济阶段了,在牵涉虚拟经济部分,根本不是传统西方经济学能解释的。如果不能占在新视野上看待经济现象,不能从所有制上分析矛盾的深层原因,不要说6难和12难,162难都有!  



//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13-05-02/797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