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指出,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其实,结构调整讲了好多年,大家都赞同。没想到用“供给侧”这个舶来词概括,竟然引发了近年被批臭的新自由主义沉渣泛起,出现了两种不同指导理论的解读,反映了两条改革道路的斗争深化。在一些权威专家西化解读的语境下,这场改革会不会危及大批国企的生存权乃至被私有化,会不会给劳动者带来并非“红利”而是“痛苦”的不堪命运?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疑惑和担忧的!
话语权很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划清界限,是正确施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前提。从本质上讲,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外乎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总体部署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思路体现了对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辩证把握,强调“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作用有机结合,从出发点到举措都是彰显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但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却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为西方供给学派的“现代版本”,政策主张上照搬里根和撒切尔改革的那一套,笃信市场万能,反对政府的必要干预,通过推动国企私有化,以及减税、降低劳动者收入等一系列“劫贫济富”政策设计,来满足资本利益诉求,企图刺激私人企业增加有效供给和平衡政府预算。这种新自由主义改革,早就被历史宣告失败,也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今天必须厘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根本区别,决不能把适应需求的供给结构合理调整,演绎成新自由主义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体制改革,引发动摇制度根基的“颠覆性错误”。
2008年以来,从发达国家殃及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推行私有化、松弛市场管制、弱化金融监管,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恶果。后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治理范式被抛弃,凯恩斯主义复归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成为大势。欧美国家普遍推出空前力度的金融救助和财政刺激计划,全面恢复和加强金融监管,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空前加强。美国政府还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抓紧实施新能源计划和“再工业化”战略,政府对经济的监管和干预超过了二战以来任何时期。与此同时,重新加快国有化步伐,国有经济即国家垄断资本获得了明显发展,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国家掀起了新一轮国有化浪潮。难道这些个事实,我国那些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们视而不见吗?新自由主义腐臭的牙慧,在有些人那里就是那么香,即便闻起来臭,换个改革包装,也得让社会主义的中国受用。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前赫赫有名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发展质量”。而媒体报道可见,参加会议的政府高官和权威学者们竟然异口同声,几乎都在用西方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解读和设计“供给侧改革”。有权威大师全然不顾习总反复阐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明确宣示:“供给侧改革应是体制改革”,不是“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他认为“供给侧改革”是通过改革为市场化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而政府调结构就是“走老路”,并指责这一段时期已经“出现了改革空转现象”。其“司马昭之心”露之难掩,无非是要用“供给侧改革”的葫芦,卖完全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的药!也有政府高官参会,指责劳动合同法只保护劳动者,没有保护企业利益,认为这些年劳动者工资增长过快,降低了企业主的投资意愿,不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该调整劳动合同法,体现劳资双方平衡。还有国家顶级研究机构专家,把供给与需求对立起来,说从需求侧的角度“这么多年来始终把它看成是和谐社会的需求和福利,没有把它看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斥责现在的社保、劳动法,都是“民粹主义”的产物,所以供给侧改革就要改社保,改劳动法,“制定什么样的社会政策,社会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政策,而不是完全跟着需求走”,“否则就没头了”。明眼人都清楚,全是里根、撒切尔“劫贫济富”的那一套,这符合习总讲的“共享发展”理念吗?这体现的是“看齐意识”吗?背道而驰之结果,恐怕不是什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只能是进一步扩大贫富分化,让“十三五”全面小康目标落空。
联想最近一个时期舆论造势,一些权威专家说“供给侧改革”重点就是清理“僵尸国企”,要冲破阻力,不要怕大批工人失业,那是改革必须的代价。一些著名媒体又开始盛传以“消灭国企论”著名的某经济学教授“没有国企,中国将更加美好”的论调,还有他《中国急需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大作,提出“要全民反省,开展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厘清公有与私有、人治与法治的迷思,告诉国民为什么要减少国有、破除国企垄断?为什么要减少人治、坚定地实行宪政与法治?”更有甚者,在中国最著名的某大学法学院竟组织公开访谈,让一些头面人物叫嚣:只要几年“中国经济垮了”,就要让“没有兑现承诺的党下台”。这些都是偶然的吗?政治与经济总是交相呼应。
善良的人,还是头脑复杂些好,莫让这股势力给忽悠了!
(作者是昆仑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级研究员;请保护原创,转载注明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