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余斌:为什么美国超发货币却没有通货膨胀

作者:余斌   来源:江南app网址   

注:本文摘选自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这句话只是一种同义反复。问题是,这种货币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当货币主义把通货膨胀当作货币现象来解释时,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靠两条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解释世界的西方经济学荒谬地以为,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流通中的一堆商品与它所恰好碰到的一堆货币相交换,形成所谓的均衡的价格。也就是说,这堆商品碰到的货币多,价格就高;碰到的货币少,价格就低。

但是,这一点对于货币商品来说,是不成立的。因为货币商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只有在相互之间的价值量或生产价格量发生变动时,货币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从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才会发生变化。在历史上曾经因为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而降低了黄金的生产费用,从而也降低了一定量黄金所包含的价值量,导致黄金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出现小幅的通货膨胀的现象。但是,庸俗的经济学家却只是片面地看到黄金的产量的增加,便以为货币过多导致了商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如果货币商品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多余的货币商品量完全可以退出流通而储备起来,或者作为奢侈品的原料即作为商品来消费。不会或很难因为长期储备而遭受损坏或贬值,恰恰是黄金得以成为货币的一个重要属性。而黄金在世界货币的竞争中最终得以战胜白银,就在于黄金的生产费用很难像白银那样大幅降低,从而黄金的价值量更加稳定,更难出现通货膨胀。

但是,随着纸币的引入,情况发生了变化。当纸币的发行量仅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黄金实际流通所需数量时,纸币只是代替同名的黄金来流通,这时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这个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黄金量,那么,对于信用纸币来说,多出的纸币会退回到它的发行者的手中,就像多出来的黄金退出流通一样,因而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对于无法退出流通的国家纸币或寡头纸币而言,这些纸币在商品世界仍然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黄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黄金量。例如,如果1克金在限度内是由一张面值100元的纸票来代表,而在超过限度后,要由两张面值100元的纸票来代替,这时1元钱就是1/200克金的货币名称,而不是原来1/100克金的货币名称了。于是,1克金的纸币价格就由100元上涨至200元,其他商品的纸币价格在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也翻了一番,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

而国家纸币或寡头纸币的发行量之所以能够超过限度,就在于国家或寡头们过多地攫取了流通中的商品并把它们消耗掉了。例如,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与金融寡头联手开动印钞机,攫取大量物资用于战争开支,相对更多的纸币代表相对更少的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量,从而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是,这一切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里却变成:经济过热引起了通货膨胀,而美国政府和金融寡头们的责任则只是推迟采取旨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财政措施和容忍经济的扩张。

尽管国家纸币或寡头纸币的超额发行是通货膨胀的本质和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主义“控制了货币发行就能控制价格”的主张是正确的。这首先是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或生产价格以及市场价格的机制与决定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是因为这还取决于货币的发行方式。例如,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寡头发行了大量的美元,就没有导致严重的物价上涨。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的商品因卖不出去而跌价。二是因为一些美元被还给了金融寡头。在美联储向美国金融机构注入的大笔美元中,相当一部分是以贷款的方式注入的,金融机构使用这笔美元是有代价的,而且是需要偿还的。同时,由于危机期间,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少,因而金融机构将它们难以使用的一部分美元又还给了美联储,导致美国商业银行在美联储的超额储蓄大幅增加。三是因为大量美元以投资或进口商品的形式被拿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去套购物资和资源。这样一来,美元的币值基础就可以由套购来的物资和他国资源做保证。而那些向美国出口这些物资和出让本国资源而获得美元的国家,如果因此发行了大量的本币来吸收和储备美元,形成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反而存在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除非他们能够随时用美元不赔钱地赎回那些出口到美国的物资和收回出让给美方的资源,或者用美元同样地从其他国家那里获取物资,从而把风险转嫁出去。

另一方面,如果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到期债务的支付额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货币的需要量就会增大,而在这个时候有意控制货币发行,导致流通货币量不足,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相当严重,许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都相信,货币政策是对抗通货膨胀的唯一有效手段。为了回击这一点,金融寡头的代理人、新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高调采用控制货币发行的政策,向通货膨胀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一行动被称为“货币主义者的实验”。其结果是,从1979~1982年,以物价指数为标志的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但美国的实际GDP(按抵消通货膨胀因素后的价格计算的GDP)却停滞不前。也就是说,名义GDP(按当时价格计算的GDP)按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同步下降了,同时,美国的利率上升,企业经营的财务费用因此增加,失业率也由不到6%上涨到1982年后期的峰值10%。

这场货币主义者的实验看上去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但它也使反对金融资本通过通货膨胀来掠夺自己的产业资本家们,即货币主义的支持者们受到了沉重打击,是美国金融寡头一次辉煌的行动,货币主义从此不盛反衰。数年后,这一核心内容早就被马克思批驳过的货币主义被引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实验以1988年的经济动荡和次年的社会动荡而结束。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通过提高利率(加息)来降低通货膨胀是行不通的。加息虽然可以限制一些投资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商品销售困难而有所降价,但是,物价下降并不等于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下降。加息并没有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问题,即发行的纸币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问题,并没有堵住纸币进入流通的主渠道,反而由于利率提高,需要更多的纸币来支付提高了的利息,导致纸币更多的发行。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缩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进一步减少,而加剧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物价不上涨也可能通货膨胀,而这是包括货币主义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根本不了解的。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单个商品的价值必然下降。如果单个商品的价值尤其是其变形后的生产价格,已经下降了,而它的(纸币)价格却保持不变,特别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在物价指数所包含的许多商品上时,尽管物价指数不变,但通货膨胀却已然发生了。实际上,金融寡头也常常利用经济危机导致物价下跌的时候,滥发货币,就像今天的美联储所做的那样。这时,一方面由于物价没有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从而在西方经济学的误导下,人们以为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商品卖不出去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也会误以为这是由于货币的缺乏造成的,从而饮鸠止渴地听任金融寡头滥发货币。但是,手头持有多余纸币的精明的资本家们则会购买黄金来保值。此时,黄金的纸币价格就会上涨。对于这种现象,西方经济学通常把它解释为黄金投机的结果,而没有把它看作是纸币贬值的结果。更多分析,请关注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13-05-01/330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