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陈云晚年对经济建设中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思考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杨明伟


W020150704354300471977.jpg

1984年2月2日,陈云在读报。 资料图片

   毛泽东曾经多次称赞过陈云:“他看问题有眼光”,对经济工作“懂得较多”。(见《陈云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99页、第1292 页)进入晚年的陈云,仍然用他自己提倡的办法,以“踱方步”的形式“考虑战略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关系、无工不富与无农不稳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大胆探索与总结经验的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梳理陈云晚年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对当前和今后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尤其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关系问题——“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要留有余地”这样的话,陈云从20世纪50年代就讲起,一直讲到90年代。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国力与建设的矛盾“是决 定全局的问题”。“如果摆不好,怎么忙也解决不了问题。”(《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他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 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陈云解释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 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52—55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后,“国力与建设的矛盾”仍然是陈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之一。还在1980年前后,陈云就多次提醒人们,基本建设需要“脚踏实地地前进”。他特别强调,要一 切从实际出发,“照顾到各方面协调地前进,这个前进是可靠的”。如果头脑不清醒,就会造成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所以他提出:“我们要改革,但步子要稳。” “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陈云文选》第3卷,第268、277、279页)1986年1月,针对热心于超过国力、不顾实际地进行基本建设投资的情 况,他作出这样的批示:“不要太热心了!要多搞是爱国,但是,实事求是地搞才是真爱国。”(《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91页)到90年代中期,陈云仍然关注这一问题,继续提醒人们:“从全国来看,当前经济工作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规模一定要 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陈云文选》第3卷,第380页)

   陈云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关注和强调这一重大关系问题,就是要告诫大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如他所说 的:“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 度。”他还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过这种观点:“必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前进”。(《陈云文选》第3卷,第264、268、306 页)

2.“无工不富”与“无农不稳”的关系问题——“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无工不富”的声音不能超过“无农不稳”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样的话,陈云在各种场合讲过多次。改革开放后,陈云经常提醒人们,农业现代化是其他现代化的基础,中国有广大的农民,“这是 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第420页)他认为,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如 果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会给下一代留下一个关键性和根本性的难题。陈云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提醒,有几次特别值得我们体会。

   一次是对全党“敲警钟”:“无农不稳”“无粮则乱”。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特别提醒全党要注意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动向: “现在有些农民对种粮食不感兴趣,这个问题要注意。”他要求党内同志要注意粮食问题:“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 不稳’。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陈云文选》第3卷,第349、350页)

   一次是提醒地方领导:“粮食过不了关”“这个问题是关键”。1988年5月,陈云在杭州休养期间,对浙江省的领导同志谈到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粮食 问题的忧虑。他说:“我们这些人在世时,粮食过不了关。我国人口多,土地少,要达到1万亿斤粮食,每年需要增加160亿斤,不容易。……下一代人如果在科 学上没有突破,粮食也很难过关。这个问题是关键。”(《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第412页)

   一次是提请中央主要负责人:“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1988年10月8日上午,陈云对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就“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谈了 “八点意见”,第一点意见讲的就是粮食问题。“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十亿人民要吃饭,农民种地卖粮给国家,天经地义。现在相当大一批农民搞乡镇企 业,买粮食吃,不能小看。”(《陈云文选》第3卷,第365页)陈云对粮食问题的思考和提醒,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有着很强的共鸣。就在陈云提醒“不能小看” 这一问题一周后,李先念也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写信赞同陈云的观点,他说:“粮食问题要高度重视。我是被粮食问题吓怕了的。陈云同志说‘无粮则乱’,这是真 理。何况中国有十多亿张嘴巴。”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使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深知,“农业搞不上去,什么都不好办,什么四个现代化,一个现代化也没有。” (《李先念传(1949—1992)》[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9页、第1335页)

 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增加,市场经济部分也相应地增加

   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考,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陈云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他于1979年3月8日写出了《计划与市场问 题》提纲,其中明确指出:“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为此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 (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在今后经济 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 相应地增加。”(《陈云文选》第3卷,第245、247页)

   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理论界,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都存在不同看法。因此陈云后来在大多数公开场合还是采用“以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而在内部场合,这一时期陈云多次使用过“市场经济”的概念,例如在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陈云就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陈云文集》第3卷,第 494页)1982年1月25日,在与国家计委负责人谈话时,他再次强调要“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2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从目前查阅到的档案和其他材料看,陈云是最早从理论视野上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经济的人之一。后来他借用了黄克诚关于“笼子与鸟关系”的提法来概括计 划与市场的关系,但陈云说,这个“笼子”,“该多大就多大,不一定限于一个省,一个地区,也可以跨省跨地区,甚至不一定限于国内,也可以跨国跨洲”。 (1982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在陈云等人的共同推动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称作出《关 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4.“大胆地闯”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问题——“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特别强调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他赞同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认为“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 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针对有人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提出的批评,他反驳说:这种批评“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要摸 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第413页)陈云在这方面有不少深刻认识和思考。

   其一,对改革开放如何起步,他要求人们一方面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将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他说:“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 ‘左’的错误。……代价是重大的。错误的主要来源是‘左’的指导思想。在‘左’的错误领导下,也不可能总结经验。”(《陈云文选》第3卷,第282页)

   其二,对一些重大项目建设,他特别强调要边探索、边总结经验。比如由于没有经验,宝钢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引发了一些议论,陈云通过调查研究后力挺宝钢 上马,并提出:“建设宝钢要总结经验教训。搞‘四化’建设我们没有经验,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他还提出:“要以宝钢建设为例,总结经验,搞出个引 进外资、引进技术、搞补偿贸易的典型来,以后一些项目均可照此办理。”(《陈云传》下卷,第1572页)

   其三,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措施,陈云提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 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

   其四,对于经济特区建设这样的重大探索试验,陈云一边支持一边强调:“广东、福建两省的特区及各省的对外业务,要总结经验。现在还没有好好总结”,试办 经济特区“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他还对国家计委的负责人说:“现在搞特区,各省都想搞,都想开口子。……不能那么搞。特区第一位的问题是总 结经验。”“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陈云文选》第3卷,第307、311、516页)。

 5.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未雨绸缪”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陈云对这一问题特别忧心,他多次提出,经济要发展,但资源环境“必须尽早注意”。在 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就专门致信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先念和姚依林,提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一是“工业污染问 题”。(《陈云文选》第3卷,第263页)

  对水资源的问 题,陈云始终给予关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水危机。陈云了解此事后,高度忧虑。他多次过问北京的水资源状态,并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交 换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意见。得知陈云对水资源状况高度关注后,1990年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专门给他写信反映水资源情况,提议“必须 抓紧水源建设。宁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陈云赞同张光斗等人的意见,他将信和文章批送给当时的中央负责同志,并附信说:“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 的严重性。……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陈云 的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环境污染也是陈云特别 忧虑并着力思考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就提出:“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陈云文选》第 3卷,第263页)陈云在80年代中后期多次提出要注意解决污染问题,针对某些地区存在严重环境污染,甚至成为“卫星看不见的城市”,陈云专门给中央政治 局常委写信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 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1988年国务院重新组建了新一届环境保护委员会,当年10月8日,陈云指出:“要看到,现 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陈云文选》第3卷,第364、366页)

   晚年陈云对搞活经济与中央权威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很多思考,这些都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命题,他多次语重心长地说,“要拿出一定时间 ‘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陈云始终站在党、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些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主任、研究员)



//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15-07-04/3274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