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养老体制改革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清华的专家团队率先给出了解决方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就是将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是男性职工60岁退休,女性职工50岁退休,艰苦岗位45岁退休——退休就意味着可以拿到养老金;但清华方案则试图让老年人从65岁起再拿养老金。此言一出,便在社会上激起热烈讨论:究竟该不该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
如果“清华方案”得以实施,则一位60岁退休的男性职工要在退休后5年才能拿到自己的养老金,女性职工要等10年,而艰苦岗位的工种则要等上15年。那这短则5年,长则达到15年的时间里,这些退休却无养老金的职工能做什么?有学者指出,这些人可以再自行找工作,养活自己,一方面能够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发挥余热”。事实上,我们来看现在的就业市场,求职者人数众多一职难求,岗位数量却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往往不能满足众多的求职者:这时,学历、形象、年龄、性别就成了各单位各企业为求职者设立的“硬门槛”:虽然每年都有人在毕业季写文章说要破除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和年龄歧视,但事实上企业需要的就是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一些企业在招聘保安时也宁愿要一个20岁的小伙子而不愿要一个50岁的大爷。不可否认,人到中年,五六十岁时从岗位上退下来,再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熟悉的工种对职工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毕竟,从客观上来说,这个时候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处于下降的状态,让中老年人干年轻人的工作,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那么有什么工作是足够体面同时还能让中老年人完成的呢?现在的中国,这样的工作似乎是少之又少,毕竟作为我们父辈的这一代人他们中很少有人上了大学,大多数人就是普通的工人和农民,一辈子可能就是和一台机床打交道,让他们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再去学一门新的技术或手艺,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有可能,我国也还没有相应的培训机构,“老年大学”是给退休老人们解闷儿用的,职业技术培训也没有专门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的课程。
那这些退休后却没有养老金的人怎么办?难道单纯靠儿女赡养?大家不是不知道现在80后和90后养老的负担,如果老人的养老金都领不到,对现在苦苦支撑全家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虽然这套方案里有“双轨制”来“保障”方案的执行,但在社会配套方案和制度设计尚不完善的今天,只能说这个方案还存在着致命的“硬伤”。
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如前文分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养老金,“养儿防老”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适用——儿女们不靠啃老度日已是万幸。虽然中国正在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传诵数千年的理想似乎就在眼前,但一个方案就打破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得不说,这个方案是充满了“经济理性”的方案,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养老体制。但回到中国社会,之所以这个社会能够和谐,大家能相安无事地共同生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人文关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从古至今,老人们都被视作是历史的见证者,民间更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之谚语——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懂得用“千叟宴”等方式来收拢民心。而如今,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在经济理性的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我们姑且不论传统美德,仅从老年人在其一生中为国家、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来说,他们也理应受到应有的尊重——而这种尊重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与社会发展与进步相配套的完善的养老体制。如果真的执行“清华方案”,则第一批利益受损的老人是1960年代出生的人们,但我们不应忘记,他们是改革开放时中国经济腾飞的开拓者,他们年轻时筚路蓝缕,为现代化的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中很多人也成为了历史负担的背负者——下岗、待业等等词汇总会让我们想起他们;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希望能够顺顺利利退休,含饴弄孙,享受晚年生活。但“清华方案”的出台,却让他们安度晚年的愿望似乎又远了一些,而这样经常拿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开玩笑的“制度设计”,只会增加社会的不满情绪和社会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