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中国不妨主动趴下

作者:谁是谁非任评说 来源:江南app网址

中国不妨主动趴下

一个经济周期就是资源和定价强弱势力的循环,受控着陆不是硬着陆,是在国家管理部门控制之下进行的人为的经济发展方向性调整,受控着陆和不得已倒下的“硬着陆”不同的是:在经济体内资源和劳动的定价博弈之中,是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形成后弯供给下降,资源食利不断掠夺挤爆产业,还是主动调整挤爆资源投机者,让资源方不得不低价抛售资源

■ 《环球财经》编委 张捷

美国推出QE3的可能性较大
美国QE2(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还未结束之时,关于QE3的讨论已经众说纷纭。说必将推出的有之,说早已暗度陈仓的亦有,甚至还出了一个新的概念:QE2.5。笔者认为对于QE3会否推出,要从美国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角度,结合美国国债发行的需要来进行分析。
从2011财年宣告开始的去年10月初至今年5月底,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总收入为1.484万亿美元,而财政总支出高达2.412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已逼近万亿美元大关。经济衰退和多年的赤字财政政策使美国的公共债务总额不断累积,在今年5月16日达到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后,尽管财长盖特纳等官员多次敦促国会尽快修改立法提高债务上限,以免对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国际评级机构也威胁要下调美国的国债评级,但驴象两党在2012财年联邦政府预算和提高公共债务上限争斗仍酣。多位共和党重量级议员表示,除非同时大幅削减开支,否则不会同意提高公共债务上限,无非是以此胁迫在任的民主党总统削减福利、提高税收来做民众的“恶人”,背后博弈的是2012年大选的民心。
美国要想不违约,必然要提高债务上限,这个上限被提高本身也是对于其国债信誉的负面影响。美国不能有效地防治赤字、改善政府财政情况,保障偿债能力,就算上限最后被提高,想让国债发行出去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国债以什么样的代价和利率发行出去也很关键,大规模的国债发行总不能像几天前危机下的意大利那样以高利率发行吧?我们不能忽视QE3的推出对于美国国债发行的巨大作用。
QE3出台的可能性非常大的原因是,美国需要维持其国债的价格。因为如果美联储不持续收购美国国债,美国现有国债的价格必然下跌,也就是说如果此时购买国债的收益率会提高,那么与老国债的收益率相比,新发行的国债利率必然要提高,这样美国一年期国债的利率就不会再是0.6%~0.7%的老样子了。利率增加导致政府负债的财务成本的增长,如果美国国债利率增加5%,对于美国14万亿巨额国债来说,就意味着一年要多支出7000多亿美元利息,这约相当于美国财政收入的30%。其结果必然对于美国政府非常巨大的压力。
美国的国债利率的提高必然导致美联储要加息,这个加息所带来的不会是货币的减少,而是货币进一步扩张,因为在2008年危机以后,美联储就给银行存储于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吸引了8000多亿银行资金存储于美联储而不是放贷,这样由于再贷款等金融衍生出来的货币必然大大减少。现在如果美联储加息,则银行必定要把大量的超额准备金进行放贷进入市场,导致货币乘数大大增加,这样的乘除法比简单量化宽松的加减法对于市场中货币的投放要多得多,而且这些资本是投放到美国市场的,必然要引发美国国内的通胀。美联储的意图是既要宽松,也要国内的通胀受到控制,因此美国是很不愿意加息的。在量化宽松问题上,美联储含糊其辞;但是对于加息,美联储的态度非常明确:欧洲加息了美联储也不加,这是违背历史惯例的。
对于QE3问题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到需要讨论的时候,只有在美国政府的国债问题解决之后,才有美联储QE3的实际意义。对于债务上限的提高,自1917年议会规定限制以来已经将债务上限提升了近百次,但是这次有特别的味道,因为总统和国会是不同的党派控制,在大选在即的微妙时刻,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现在美联储关于QE3问题的各种表态,实际上就是美国人操控市场情绪的大棒,这个大棒在挥舞和威胁的时候就如未落地的靴子,是最有威力的,美国人也会把它挥舞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的就是美联储收购的大量国债资产,第一轮是1.7万亿美元,第二轮是6000亿美元,这些国债现大量到期,到期以后美联储是否继续购买新的国债?这些已经是授过权的行为,美联储继续使用到期资金购买新债的做法是非常隐秘的,这样偷偷的继续印钞是不为大家所察觉的。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只不过是要增加的增量而已,美联储并没有降低其资产规模的愿望,尤其是大量的银行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方式存储于美联储后,美联储也需要让这些美元有得到收益的场所,购买国债的利息受益也是给这些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来源。美联储是私人机构,支付利息也是需要有收入而不是私人老板掏腰包的事情,这与国有银行的思维是有区别的。
因此各方面因素考虑,笔者认为,美联储推出QE3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在目前不会推出。推出的前提是要在美国解决了其债务上限以后,同时世界各国经济条件允许,推出QE3进行印钞使得美国不受通胀压力,可以将宽松的流动性输入他国时,才是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Q推出的最可能时机。在此之前更多的是以此为大棒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决策。对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受恫吓,坚定不移地坚持自主经济政策的一贯性,不被外来政策预期所左右,不给其进行新一轮大规模印钞的空间。

资源的特殊性与危机再探底的必然性
在2011年7月13日美联储表态可能继续量化宽松的当晚,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结果就是次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做证时,改变此前“可能采取新货币刺激政策”的提法,表示“近期不会推出新的刺激措施”。
美国对于石油价格的暴涨非常敏感,此前美日等国共同向市场投放6000万桶石油战略储备,联手做低石油价格。在这里我们需要对于资源供需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让大家看到在资源的压力下,经济危机再一次探底的可能性。
对于商品的供需曲线,我们一般都知道是价格越高供给越多,这个也是供需经济理论的基础,但是世界上有没有价格越高供给反而下降的东西呢?有的。这样的供需曲线是反向的,但是这个反向也是有条件的,因此出现了后弯的供给曲线,在后弯的供给曲线下拐点的上方是供给随价格的升高而下降,下方是供给随价格的升高而上升。
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A.Samuelson)和诺德豪斯(W.D.Nordhaus)在谈到后弯的供给曲线时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劳动供给,第二个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石油供给。这两个例子的现象相同:都是随着价格上涨而先供给增加,然后随着价格的继续上涨而供给减少。后弯曲线的形成原理在于,对于劳动力而言是收入增加,人们分配时间上会增加休闲娱乐的时间而减少工作时间;而对于石油则是在石油涨价和美元下跌印钞的预期下,谁也不愿意多卖石油而持有美元,资源国家要出售石油的原因是他需要美元还债和外汇平衡,只要石油收入能够平衡,他们就不会出售更多的石油,因此对于石油的供给是销售额的问题不是销售量的问题,在价格提高的时候出售更少的石油就可以达到国家需要的销售额,因此供给的石油会更少。现在的问题是,世界资源市场不仅仅是石油,其他资源产品也出现类似情况,对于全球的经济复苏进程造成巨大压力。
俄罗斯能源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1至5月,俄罗斯石油开采量达2.1亿吨,石油出口量为1亿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俄罗斯的石油与天然气凝析油开采量增长1.3%,而石油出口量下降1.7%。2010年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为5.05亿吨,增长2.2%;出口石油2.47亿吨,减少0.6%。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俄罗斯石油增产但是在今年上半年油价暴涨的情况下出口量下降,供给出现后弯的现象明显。尽管下降不多,但是这是一个通过拐点的明显信号,俄罗斯手握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主权债务仅占GDP的10%,这样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令陷入债务危机的美国、欧盟国家艳羡不已,俄罗斯显然没有增加石油出口的动机,因为作为世界第一原油出口大国其储量只有世界第六。与此同时欧佩克反对增加石油的出口限额,整个石油市场供给在价格上涨供应量下降的通道之中。
对于后弯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可能会与之交叉两次,也就是能够形成两个均衡点,一个是高油价的均衡点,另一个是低油价的均衡点。经济发展石油需求不断走高时,由于需求巨大而供给却不能通过价格增加而提高,已经不是原来供给可以随着价格上涨而迅速得到满足,随后价格下降这样的传统情况。新的均衡点形成是不易的,供需曲线可能出现走势接近或重合,均衡点不稳定的情况下,传统微观经济学里所要求的“市场出清”的基本假设不存在,此时甚至也可能形不成均衡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价格不断涨上去也得不到足够的石油,其结果就是以供需关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崩溃。在当今金融衍生品高度发达,以及石油与美元直接挂钩的情况下,以石油等大宗商品和证券构建的金融衍生品体系就必然坍塌,这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之一。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就非常引人注目,一度造成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在石油产品的套期保值上损失巨大。事实上,如果对石油的后弯曲线有所研究的话,通过并不复杂的金融工程学就可以计算出,在后弯曲线下是形成了不同的均衡点,在油价147美元/桶的高位上,由于需求增加而供给不能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来满足需求,因此与需求形不成供需曲线的均衡点,必然造成系统的崩溃;市场随后大幅度向下,到后弯的下方去寻求新的均衡点,这也就是当时油价能够下跌到36美元/桶的原因。因此对于石油后弯曲线的研究非常重要,这样的研究也可以在当前全球的其他资源产品需求上得到运用。一些西方投行人士在给中国企业制作套期保值产品的时候,我内心确信对方是明确知道这一点的,比如2008年高盛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在油价从高位147美元/桶暴跌到60多美元/桶时,依然“大胆地”与深南电(000037.SZ)签署了看上去对后者有利的对赌协议,结果导致深南电发生巨亏。事件发生后,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董事总经理张晓东评价此交易合约“不是什么赌博,而是送死”。如今在全球资源商品价格大幅震荡之时,中国企业如果要进行相关的套期保值,一定要注意后弯曲线这一点。
在油价高涨下,从俄罗斯的增产后出口降低来看,现在世界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供给又出现了后弯的拐点,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复苏好于预期,中国的经济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6%,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继续增长,与欧佩克的限产不放松和俄罗斯的出口降低相对应,新的能源需求压力非常巨大。在以后越来越高的能源价格下,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必然要遭遇到资源国家越来越厉害的资源食利,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受制于资源暴涨而进退两难。因此如果资源问题不解决,在资源供给的后弯下,像2008年那样的系统性崩溃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这也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很大的最关键原因之一。
美日等国为什么在此时抛售大量石油储备打压石油价格,就是试图改变石油供给曲线后弯的状态。从目前的市场走向来看非常不乐观,欧佩克扬言报复,对于第二轮储备的释放,德国等国也有分歧,世界的资源供给曲线通过后弯拐点进入涨价而供给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资源供给的高价萎缩,实际上勒紧了经济发展的缰绳,经济在复苏的初期就被资源勒紧的结果,只能是再一次走向衰退让资源低价释放,这是资源供给特殊性导致的必然性。

资源与劳动力的定价博弈
前面提到,与石油相同,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也是后弯的,这样的趋同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笔者认为,对于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供给曲线,如果扣除了劳动在其中的影响,其会变成资源的供给曲线;如果扣除了资源的影响,则会变成劳动的供给曲线,这个世界的价值是由资源和劳动共同确定的。如当年以金本位为货币基础的时候,黄金既是资源等价物也是劳动等价物,也就是必须要有金矿,也必须有艰苦的淘金劳动。现在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是国家托管凭证,表面上其价值与资源脱钩,因此资源的影响和效用必须做另外的考虑。
对于同样供给曲线的后弯,在资源价格高涨的时候,劳动力就不得不拼命地劳动以取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也就是说为了生存,价格越低反而劳动力供给越大,因为他必须做更多的劳动才能吃饱饭;但是资源占有者却可以因为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务服务更多,已经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更少地卖给劳动者资源,让劳动者更多地劳动。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就是地主对于贫农的残酷剥削。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贫农必须提供更多的劳动来吃饱肚子,而由于贫农会更拼命的干活,地主就可以雇佣更少的长工或者要求更高的地租。现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而盘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如对于我国的稀土,进口国就要说我国的产品是初级产品所以不值钱,但是他们的铁矿石就是资源要连年涨价!
但是这个世界就真的只有资源和生产资料盘剥劳动者吗?答案也不完全肯定的。150年前,从美国华工苦力的月薪可以在国内购买10亩以上的良田,他们只要回国就是“金山伯”。尽管当时相对于美国白人工人,华工苦力是廉价的,但是较之当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而言,即意味着美国人以高价换取了中国的廉价资源。
劳动力价格和资源价格实际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资源在供给曲线后弯上方的时候则是劳动力被剥削,劳动者不得不更多的劳动取得生存资源,而你劳动得越多反而资源释放得越少;反过来在劳动在供给曲线上方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西方社会,工资福利越高则人们越不愿意工作,甚至是选择失业来领取福利,这个时候的资源反而是被打压在供给曲线的下方,你不得不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取得足够的西方货币。
这样的资源与劳动博弈,不仅仅发生于国际,也发生于国内,基础制造业的景气度从高处回落,组织劳动生产的实业赚钱有限,反而是持有资源的开矿和房地产的人赚钱多,大量投资涌入了资源领域。与此同时,由于资源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受限,企业不得不压缩人力成本,老百姓的收入被压低。因此中国经济到了需要进行产业调整的周期,需要把中国强势的劳动力优势在定价上发挥出力量来。
中国的长项在于劳动力丰富,要主导在经济活动中劳动力的所得不过于被资源占有者食利,是当前我们应对西方一手主导的全球通胀的主要方向。改变现在的资源食利局面,必然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控制需求让资源释放,这个过程只有在经济着陆的过程中实现。所以我们需要受控的着陆,让资源价格下来,让劳动力价格起来。中国经济崛起的结果,必然需要让自己的国民在劳动力后弯曲线的上方,让人民幸福收入提高。
量化宽松谁买单
依据中国央行的公开数据,到2011年6月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结束时中国外汇储备31974.91亿美元,而美国宣布实施QE2前的2010年9月中国的外汇储备为26483.03亿美元,中国流入了约5500亿美元的流动性;在2008年10月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时期中国的外汇储备为18796亿美元,到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结束时4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是24905.12亿美元,中国流入了6100亿美元的流动性,这仅仅是中国大陆流入的流动性。如果计算大中华圈就更多。美国在疯狂印钞却保持本国通胀压力不大的背后,是这些货币流入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其他国家则因此遭受通胀的巨大压力。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量化宽松”的“量化”二字背后的含义,其数量是非常精准的控制,是能够向他国输出多少流动性,就量化地释放多少流动性。
北京时间7月13日统计局报告出炉,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美国东部时间同日,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已做好准备出台更多经济刺激措施,其中包括继续收购国债。这是美联储首次就新一轮“量化宽松”的可能性做出明确表态。中国刚刚公布良好的经济数据,美联储主席当晚就说QE3可能实行,这背后的含义就是中国又有了被量化宽松输入流动性的可能。
在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流动性如同流水一样到处流动,哪里低洼就要流向哪里,实施资本管制的国家,就遭遇西方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限制和舆论打压。一国的紧缩和防通胀实际上相当于在对于全球防通胀,负担重矣!
不仅仅美国量化宽松的预期强烈,欧元区领导人7月21日就希腊新一轮救助方案达成一致,同意再为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的贷款。此外未来为希腊提供的贷款的还款期限将从现在的7年半延长到最少15年,最多30年。同时新贷款的利率也将由目前的4.5%降低到3.5%左右。对于垃圾进行补贴和降息,是欧洲版的量化宽松。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度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中国汇改6年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22%,7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495,首次突破6.45关口,连续第三个交易日改写汇改以来新高纪录。
我们应注意到,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是在西方唱空中国,大谈中国金融体系与地方债风险,以及汇丰采购经理指数(PMI)创28月新低是同一天发生的,中国走空、金融风险和PMI降低本来都是货币贬值的重要理由,这说明西方要求人民币升值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把西方经济学原理都已经抛到一边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能够有多大的余地来收紧流动性?银行准备金率已在20%以上,企业的利息如果计算了社会融资成本已经超过10%。我们此时如果放弃紧缩政策,原来关进牢笼的流动性就会“猛虎下山”,通胀进入报复性反弹的过程。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答问时也说到,我国工业企业上半年虽然利润率和亏损面的变化都不大,但亏损额增长比较快,从1至2月的22%增长到1至5月份的40%。这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的企业在不断地为西方的量化宽松付出代价。
在美国不断的量化宽松的压力下,需要比通胀更关注的是失控的风险,如果美国的量化宽松不断输入这样的循环模式不被打破,我们有多少经济资源能够经得住这样不断的失血?笔者斗胆建议:我们可以提前准备,以受控的方式让经济减速着陆,打破这样的流动性输入循环,使得在中国渔利的外来资本流出,以减少中国过剩的流动性,使得这样的流动性回流美国,让美国无法不付出严重通胀代价的进行所谓的宽松印钞,是博弈的对策之一。

受控着陆走向新周期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于中国的冲击不仅仅是美元的流入,更在于资源和大宗商品的影响,在美元印钞的时候大宗商品也涨成了天价,这些大宗商品在美元结算下的涨价,相对于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的价格稳定,意味着资源国家在出口同样多资源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制造品,它们也是美国印钞的获利者。而且这样的做法还使得资源供给曲线发生了后弯,产生了前面所论述的资源特殊性。美国等国越是宽松,资源国家越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拿住资源。印钞的程度还促使供给曲线的后弯程度出现变化和后弯拐点的提早到来。
与此同时,外来的美元流动性进入到中国的刚需和资源产业,在通胀预期下资源的涨幅巨大引发了投机性、恐吓性和避险性的需求。加之资源持有者的惜售,也将促生中国国内的资源食利。其实质是因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食利使得中国的产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实业发展受到限制,而房地产和资源价格则出现泡沫。
2010年5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他所指的是“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这类所谓中国需求推高资源价格的说法。世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其中有一部分因素是资源出口国和国际炒家对中国经济向好的预期所导致的。例如:俄罗斯财长库德林(Alexei Kudrin)最近公布的财政方案是基于石油价格将多年维持高位这一假设而制定的,方案显示,2012年石油价格须达到125美元/桶,俄罗斯的财政预算才能实现平衡。
资源持有者和资源投机者投机囤积的底牌就是中国的高速发展,试图以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为他们的囤积高价卖单,如果这样的趋势不被扭转持续,中国高速发展成果也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这一族群食利。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受控着陆,必将打断这种需求预期,从而拉低大宗商品价格,对于资源食利者来就是灾难。按照上述的后弯曲线原理,油价暴跌的结果反而是产油国为了生存会出售更多的石油,因此让中国的经济受控着陆,不仅有助于控通胀,而且让资源价格降低正是中国突破资源瓶颈的关键。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石油供给出现后弯以后,所能够选择的就是战争。美国两次发动伊拉克战争最大的驱动力就是石油,其最主要的得利还不是体现在价格上,而是体现在供给上。伊拉克战争的直接结果是伊拉克成为了欧佩克成员中惟一一个不受欧佩克产量限制的国家。今年上半年爆发“大中东危机”,石油国家的强权人物被颠覆。北约进攻利比亚,而利比亚是欧佩克重要成员国之一。美国还在政治上紧密控制了沙特和委内瑞拉,委内瑞拉算上新探明的石油储量已经是世界第一石油大国,现在世界石油最丰富的委内瑞拉、沙特、伊拉克等均在美国控制之下。
西方对付石油供给曲线的后弯是采取的武力干预。中国显然绝不会采取这种手段,却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需求,导致资源的供需在后弯的下方形成低价的均衡点,从而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我们经济发展所必备的资源。
有时对于某件难以阻挡、必将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把握方向主动迎合,而不是被动防御,反而能起到好的效果。现在如若中国选择主动进行受控调整,未尝不是一个好时机,这不仅使欧美难以向中国继续输出流动性,反而热钱等撤离中国,导致过剩的流动性回流到通胀压力渐起的美国,加大其通胀压力;而热钱在中国经济受控着陆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取得高收益和汇率所得;同时中国会在流动性回流中顺理成章地降低畸高的外汇储备和抛售美国国债,这些都是让美国难以承受的。同时没有了中国的廉价商品,某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将深化。
一个经济周期就是资源和定价强弱势力的循环,受控着陆不是硬着陆,是在国家管理部门控制之下进行的人为的经济发展方向性调整,受控着陆和不得已倒下的“硬着陆”不同的是:在经济体内资源和劳动的定价博弈之中,是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形成后弯供给下降,资源食利不断掠夺挤爆产业,还是主动调整挤爆资源投机者,让资源方不得不低价抛售资源。西方一些经济学人和投资机构,有意忽视这样的差别,大力渲染中国经济调整的风险,并通过局部做空引发恐慌,实际上他们是受不了中国真的进行受控着陆的调整的,中国以当前无法替代的世界工厂地位主动进行调整的结果,必然是将通胀的压力回流到西方,让宽松印钞者和资源食利者自食其果。
中国的受控着陆是有成功经验的,1993年后中国主动调整当时过热的房地产等产业,当时,中国大学生毕业生的月薪约为200元,而北京万通新世界项目每平米售价高达3000~4600美金(那时1美元在“黑市”上可换10元人民币)的定价,无疑是比现在房价更恐怖的价格,但这个项目被顺利销售一空。而伴随着经济的主动调整,老百姓的收入进入了快速增长,1998年时本科毕业生的月工资差不多为2000元,虽然当时CPI也处于高位,但是房价平稳,收入增长近10倍,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随后中国成功躲过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危机过后更是进入了经济大发展阶段。这种主动性调整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因为工资上涨令部分“血汗工厂”难以为继的情况,但是从长远看,中国的崛起绝对不是依靠血汗工厂能够实现的,血汗工厂是中国发达的障碍,只有让老百姓富裕了,处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后弯上方,中国才有资格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综上所述,美国是否及何时推出量化宽松,要看其货币流向和政治博弈的结果而定。而资源供给会随着其价格上涨而减少这样的反常情况必然导致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危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与劳动力定价的博弈,美国的量化宽松也是金融资源力量的体现,中国如果能够主动进行调整,受控着陆,打破资源食利的盘剥,让劳动力的价格上涨,中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黄金时期。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13-05-02/1535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