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向松祚
近几年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将“崩溃”或是硬着陆,前年预测说2012年崩溃,去年就说是2013年,今年又预测2015年崩溃,每年都修改一次。在各种“中国崩溃论”中,唱衰中国银行业的言论尤其突出。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过度担心。特别是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般工商业贷款这三方面的风险经常引发热议。此外,中国银行业利润近几年实现了较快增长,一些人便认为这不正常,甚至进行指责和质疑。笔者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心理和态度。
2003年,我国全部银行利润只有300多个亿,国有大行还在亏损,而银监会年初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为10412亿,突破了万亿。我国银行业好不容易赢得几年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实属不易。一个国家银行体系如果不能稳健增长,整个国家经济就很难实现稳健增长。不能否认中国银行业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批评,但应该首先与银行业取得的巨大成绩区分开来,动辄用“垄断暴利”来否定银行业的整体成就,无助于我国银行业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改革与挑战。
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总量由2008年的4.91万亿元,猛增至2009年的9.6万亿元,而后的2010年、2011年分别是7.95万亿、7.47万亿。而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由2007年的52.59万亿,增至2011年末的113.29万亿,4年翻番。伴随着银行业资产、信贷大扩张,近两年市场对其资产质量愈加担忧。笔者认为短期内银行整体上仍然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风险总体上可控。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大趋势并未改变。虽然增速基本判断是会下调,但仍会维持在8%以上,跌落7%以下的可能性不大。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信贷和业务会维持近年增速,可能略有下调,但不会相差太多。虽然2012年前两月信贷有所下降,但全年仍会有较好增长。
除此之外,作为市场关注的中国银行业头号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房地产调控会对中国银行体系增长有一定影响,但不良情况可控。德勤和穆迪近期的报告指出,中国不会出现美国次贷危机式的巨大风险。理由主要有3点,一是整体中国银行体系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比较低,最新估计是18.4%,余额约10.73万亿;二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几乎没有发展,地产金融风险特征简单;三是贷款中多为个人按揭贷款,而这类贷款历来风险最低。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方面,最近银行年报显示,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不良率并没有上升,而是在下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对银行肯定有影响,但不会如外界渲染的那么大。2011年底监管方已出台了化解风险的措施,另外贷款中很多是有完全抵押担保和覆盖的。
工商业贷款方面,随着经济下滑,工商业贷款可能是对银行风险的主要威胁。目前出口需求萎靡、国内需求增长乏力,众多行业销售利润率在持续下滑,不排除有全行业亏损现象,如钢铁、汽车、电子、家电等,但总体风险还是可控的。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增长乏力、总供给相对过剩”,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总需求增长乏力。二季度之后,总体需求会回升,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中,消费反弹可能会更快,整体需求会回到一个正常速度,不会像之前那么快,但也不会下降太多。
虽然风险可控,就中国银行业本身的中长期发展判断,未来10年很可能会出现非常剧烈的、革命性的变化,这是由国际和国内形势决定的,中国银行业必须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经历长周期、全周期的检验,才能推动中国银行体系实现真正的健全。这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蕴含重大转折的改革战略机遇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让中国崩溃或硬着陆的预测混淆视听。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唱衰中国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也不符合最根本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