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日“量化宽松”陷阱
■《环球财经》总编辑 向松祚
2010年12月10日至11日,笔者到巴黎参加“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和法国政府联合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辩论话题自然少不了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纽约大学教授、号称成功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的“末日博士”鲁比尼教授和其他几位学者认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元汇率走弱或贬值,希望借此刺激美国出口增长。理由很简单:美国反复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快速升值,中国却坚持缓慢升值或不升值。无奈之下,美联储只好搞量化宽松政策,让美元主动贬值或弱势,间接迫使人民币升值或强势。
进入2011年,量化宽松政策的始作俑者——日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海啸、核泄漏三连环袭击,日本央行随之向金融市场注入55万亿日元,规模超过美联储量化宽松第二波。此举虽有大地震灾害之缘故,但其实际效果或与美联储量化宽松如出一辙,中国不可不防。
从全球汇率“博弈”角度来考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尤其重要。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人民币汇率一直持续单边升值,对许多中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根据最新的统计观测,2010年圣诞节期间,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浙江温州地区出口订单下降幅度高达50%,我国总体出口形势日益严峻。
国家外管局外汇储备增幅和人民银行外汇占款数据清楚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刺激国际投机热钱加速流向中国。包括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内的许多主管部门负责人坦承:投机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市场,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预期恶化的重要推手。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愈加恶化。主要表现是:(1)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和持续攀升,我国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输入性通胀压力;(2)美元长期走弱、美国和中国基准利率差距拉大,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3)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推动我国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导致房地产调控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这只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4)我国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和维持高位,必然大幅度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5)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将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经济转型和失业压力加剧。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最主要的冲击,就是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压力,而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最主要危害,则是强化中国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巨大泡沫,泡沫破灭后则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经济泡沫化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收入分配的大幅度转移和集中,大幅度加剧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给中国社会埋下不稳定的严重后果。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一旦被打乱,中国将陷入所谓“拉美化”的困境。社会将分化为富裕的极少数巨富群体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城市贫民和“农民工”;或者分为与国际资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精英群体和没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大多数赤贫群体。一旦陷入此一困境,中国社会就没有和谐可言,社会将持续动荡,经济平稳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将无从谈起。
这才是我们思考人民币汇率战略和策略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出发点。惟有站在这个高度,我们才能真正高瞻远瞩,认清美国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本质,认清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真正危害。
从我国长远发展战略角度思考,要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减少美元本位制的危害,我国就必须积极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最终实现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参与改革和创建国际货币体系的惟一正确道路。国家主席胡锦涛率先提出“促进区域货币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是高瞻远瞩的伟大战略思想。■
日本大地震启示录
有一点可以肯定,全球货币汇率必然更加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必然继续上涨。核危机之后,日本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之需求肯定上升,举世通胀压力将愈演愈烈
■ 《环球财经》总编辑 向松祚
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三大灾难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枯拉朽之力,刹那间让数以万计的生命消失,数以百亿计的财富毁灭,数以十万计的人民无家可归,大片国土面临最恐怖的核污染,举世哀痛!举世震惊!举世骇然!举世救援!举世反思!
反思什么?老生常谈之说,无非是要评估日本大灾难对日本经济增长影响几何,对全球经济增长影响几何,对世界贸易影响几何,对全球汇率和利率影响几何,对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价格影响几何。譬如世界银行最新发布报告,说日本大灾难对日本GDP增长的影响大约为-0.5%,灾后重建则需要5年之久。此类估计和预测,聊胜于无,不能太当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人员之多,掌握资源之详,运算能力之强,举世无出其右者。然而,若有好事者愿意去检查两大机构历年来对全球经济和各国经济之预测准确度,其成绩单绝不会好过街边的贩夫走卒!所以者何?
绝非是这些机构不愿意慎思明辨和详尽计算,乃是人类经济体系和自然体系之演变,从最本质上是否可以被准确预测,至今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个人之见,人类经济体系从本质上是无法被准确预测的,自然体系之演化是否可以被精确预测,也在未定之天。
说不能准确预测,当然不是说我们连大趋势也不能做一些基本的判断,否则一切科学就都要失去立足之地。我的判断,日本经历如此罕见大灾难之后,本国经济将陷入更严重的衰退乃至萧条(衰退者,经济增速放缓之谓也;萧条者,经济负增长之谓也)。所以者何?
其一,日本实体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业以及相关的餐饮、酒店、运输、咨询等服务业。据不完全统计,此类服务业约占日本经济的30%。保险理赔亦将重创日本金融服务业。
其二,灾难对日本国民心理打击异常沉重,必定降低其消费意愿和强化储蓄之冲动。企业和个人将投资或资产转移海外,企业将产业链更多移植他国之可能性,亦不容低估。3月20日,笔者参加清华大学中国和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之论坛,几位学者就谈到日本本土产业将加速“空心化”,此为风险分散之策略。大灾难之后,日本个人、企业和国家皆有分散风险之强烈动机。
其三,日本大灾难之后,日元汇率急剧飙升,创下二战以来最高水平(1美元兑76.25日元),让举世许多学者和投机者大跌眼镜。按说灾难会削弱日本经济,汇率理应贬值,不贬反升所为何事?
个中缘由并不简单。日本是所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始作俑者,早在1996~1997年,面临本国经济长期衰退,日本中央银行将基准利率降至0.25%以下,实际就是零利率了。如此低的利率水平,刺激外汇市场投机者大肆举借日元买空卖空,日本从此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主要策源地。大灾难瞬间袭来,市场投机者有先见之明,他们预测日本灾后重建需要大量增发国债。目前日本国债余额已经超过11万亿美元,是2011年日本GDP的210%,为举世之冠。再度增发国债,货币市场利率就可能大幅度上升。外汇投机者于是大肆抛售美元、欧元、澳元以偿还日元借款。日元需求急升,汇率自然飙涨。此外,日本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公司为应对灾后支付,也开始抛售海外资产兑换日元回国(日本海外资产庞大,超过10万亿美元)。
3月18日,西方七国中央银行联手干预外汇市场,日元汇率应声回落到1美元兑82日元水平。然而,我以为日元汇率短期内仍将震荡升值。即使多国中央银行联手干预,也不会有实质效果。须知今日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接近4万亿美元,全年交易量接近1000万亿美元。中央银行区区数百亿美元之干预,如何可以扭得过市场这条大腿?有史以来各国央行最大规模的联手干预是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签署之后,规模超过2200亿美元,也只是短期发生效果。假若日元汇率真的继续震荡走高,日本出口就会雪上加霜。
其四,大灾难让日本股市几天之内缩水超过10%,未来难有好转。虚拟财富大幅度缩水,实质财富被大规模毁灭(地震海啸毁坏的住宅和其他财产简直无法估量),素以谨慎著称的大和民族一定会更加勤俭节约。国内消费萎靡不振从来就是制约日本经济增长的最大顽症。展望未来,前景可谓是“山重水复真无路”了。
其五,前面说日本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始作俑者。大灾难之后,日本中央银行银行已经向金融市场注入55万亿日元,规模超过美联储量化宽松第二波,速度之大,金额之大,再创世界纪录!大难临头,政府不能无所作为,股市崩盘,央行怎能袖手旁观!所以日本大规模注入流动性不仅没有像美联储去年11月宣布量化宽松那样,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反而是赢得齐声称颂。然而,日本金融市场真的缺乏流动性吗?从长远视野和真实经济角度看,大量注入流动性能够挽救灾难损失吗?非也!日本原本就是全球流动性泛滥之重要策源地,此举必将再度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祸福相依,孰因孰果?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全球汇率必然更加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必然继续上涨。核危机之后,日本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之需求肯定上升,举世通胀压力将愈演愈烈!扶桑一国遭遇大难,严峻后果殃及全球。
对灾难的反思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GDP的增长和货币汇率。地震海啸惊心动魄,骇人听闻,核危机之阴影则将长期笼罩人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日本素以科技先进和产业精细著称,核危机却暴露出日本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方面惊人的“黑洞”。世界许多核能专家已经开始批评日本长期忽视核安全,对设备老化、年久失修视而不见,对可能的风险估计不足(譬如核电站的设计就没有达到最高抗震级别)。核危机、核辐射、核扩散不同于任何其他灾难,它是完全“不可逆”和“不可修复”的,对人体的影响将通过遗传基因长期存在。日本大灾难再次给人类敲响最恐怖的警钟:人类真的有一天会在核能的巨大威力之下同归于尽吗?遍及小小寰球的核能电站和军事强国庞大的核武库,就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定时炸弹啊。如果彻底抛弃核能,我们就必须重新反思人类的能源发展战略,如果继续发展核能,我们又怎能确保万无一失?
由此联想到最近愈演愈烈的利比亚危机。不管西方军事打击效果如何,利比亚和北非、中东形势都难以根本好转,全球恐怖势力将坐收渔翁之利。世界反恐专家正在日益担心总有一天,核武器将落到恐怖分子手中!即使核武器大国之间不爆发核战争,恐怖分子的核武攻击亦足以将人类致命!
呜呼!人类物质生活似乎是越来越文明和高级了,人类所面临的风险却似乎也是越来越大了,而且是“一死万古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风险,是完全不可逆的毁灭性风险!解救之道当然不是金融学和经济学的风险分散模型(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让那些复杂之极的数学模型成为笑柄!),而是要回归人类本源和终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圣贤之教,得无信乎!
日元之“殇”助推全球流动性泛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 曲双石
七巨头联手干预汇市
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爆发之后,日元汇率经过短暂的大跌后一路猛涨,直至触摸到二战后历史最高点,达到76.25日元兑1美元的高位。按照普通逻辑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企业的避险需求而推高了日元,因为日本在海外有超过10万亿美元的庞大资产,动一动全球乱颤。
首当其冲的就是保险公司。灾害模型分析公司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Inc.预计,此次灾难将导致2000亿到3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20%至30%的经济损失都将由保险业承担,这使之有可能成为保险业历史上损失最大的灾难之一。日本的保险公司为了赔付如此重大的损失,不得不将自己手中的海外资产抛出,换回日元补充流动性,造成日元大量回流,这是拉高日元汇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灾后重建。日本灾后势必开展重建工作,有的企业更是需要修补被大灾损坏的生产链,此时同样需要大量日元,这成为刺激日元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但正常的逻辑通常容易掩盖事物的另一面。安迪·凯斯勒(Andy Kessler),这位以成功逃顶2000年互联网泡沫而闻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在《操纵金钱》一书中解释了他关闭基金的一个理由,就是每当大灾难发生、人们为死难者揪心的时候,对冲基金经理的第一个反应却是兴高采烈地买入建筑类或者保险类股票,他为这样的冷漠感到震惊。大灾难发生之日,通常也是投机资本的狂欢之时。
首先,每年3月底4月初本就是日本的会计年度结算期,许多日本出口企业和机构投资者都会将海外资产抛出,换回日元以粉饰账目,此时正是做多日元的好机会。
其次,在日本上一次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7.3级阪神大地震之后,日元同样出现飙升现象。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汇率不断上升,升值幅度超过20%,直达79.75日元兑1美元当时二战后的汇率最高点,首次突破“80”大关。有鉴于此,此次日本9.0级大地震同样也让炒家嗅到了日元升值的气息。
第三,虽然近两年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世人尽知,但其实日本才是量化宽松政策的始作俑者。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使日本成了“货币战争”的大输家,此后常年的经济不景气催生了零利率、弱势日元的量化宽松政策。这使得日元成了套息交易的主角,投机者借入低利率的日元换取高利率的澳元等国外货币。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灾后的日本政府为了重建家园,必定大量增发国债。目前日本国债规模占GDP比重已超过200%,为全球之冠。在此情况下增发国债带来的就是货币市场利率飙升。敏锐的投机者将大肆抛出手中所持的其他货币如美元、澳元等,用来偿还日元借款,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汇率的上升。
然而,大地震中的日元是伤不起的。日元汇率高企不仅不利于日本出口企业,对日本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也非常不利,同时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于是面对高企的日元,G7(即西方七国集团,由美、英、法、德、意、加、日组成)决定联手进行11年来第一次干预汇市的行动。
3月18日90分钟的电话会议后,七巨头携手抛售日元。5300亿日元的抛售规模犹如在汇市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日元汇率应声而坠,从电话会议前的79.07日元兑1美元贬至当日21时的81.37日元兑1美元。激起来的是海啸—般的流动性。
地震在前,通胀在后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日本是美国的第二大债主,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日本共持有美国国债8823亿美元。面对灾后重建所需的大量资金,抛售美国国债合乎情理,而且此事已有先例。据美国研究机构Stone & McCarthy Research Associate’s称,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日本曾抛售美国国债,但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为了应对那场超级地震,的确有人在这么干。
问题在于,如果日本抛售美国国债,势必推高美国借债成本。虽然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表示,日本人有的是钱,不需要抛售美国国债。但有消息称,一个多月以前美国财政部还有30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额,日本大地震后已然降为1000亿美元。减少的2000亿美元去了哪里?银行系统。也就是说,一次规模为2000亿美元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或许已在悄悄进行之中。
日本本身就是量化宽松政策的发明者,地震后日本央行投入金融市场的50余万亿日元(已超过美国QE2的6000亿美元规模)和G7抛出的数千亿日元虽然暂时打击了日元升势,但也给世界留下了更加泛滥的流动性。G7干预汇市后,日本银行行长白川方明就表示日本央行将实行强劲的货币宽松政策,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并持续提供充足流动性。再加上美国正在光明正大进行中的QE2和偷偷摸摸进行中的QE3,全球必将再迎来一波流动性泛滥。
流动性泛滥带来的是什么?通胀。尤其对于目前通胀率已然不低的新兴国家来说,日元和美元的开闸放水无异于火上浇油。
首先,美元的泛滥带动了以美元计价大宗商品价格的再一次大涨,日元的泛滥带动了日本的出口产品如汽车、电气设备、电子产品等价格上涨,它们的同时泛滥将加剧新兴国家的输入型通胀。同时一部分热钱进入新兴国家市场,会给流入国的宏观调控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其次,日本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是世界重要的电子产品零部件产地。此次发生地震的日本东北部地区是重要的金属材料供应地,如果这些企业生产受到影响,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对电子、汽车等零部件的进口,造成国内许多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涨。
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将更加强烈,吸引热钱涌入中国捞金,进一步提升资产价格。即将到来的日元与美元贬值,也就将人民币置于“被升值”的地位。此外,灾后重建将日本对全球能源、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需求猛增。以能源为例,日本每年消耗的能源中有85%都依赖进口,有10%依靠核电。据高盛集团估计,此次大灾中,日本25%的核电装机容量受损。而受损核电的维修、测试和最终获准运行将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因此天然气、煤炭等替代能源的需求在长期内都将上升。而能源是我国对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2010年我国煤炭出口的36%、原油出口的21%都是运往日本。事实上,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中国对日本出口增幅即从1994年第四季度的39%猛增至1995年第一季度的65%。届时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将给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国家落下口实。
日本大地震的全球经济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应当警惕量化宽松政策演变成常态货币政策选择的风险
□ 环球财经记者 刘美/整理
日本地震和核泄漏危机后,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日本股市大跌,日元指数攀升,周边国家乃至欧美金融市场都受到波及,原油、黄金、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日本大地震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3月19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日本大地震的全球经济影响”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日本大地震不会逆转全球经济走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郭庆旺
首先,我认为此次日本的事件不会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总体走向。日本GDP大概占全球的7%,去年日本的经济增速达到一个历史高位,为3.9%。即便如一些人预测,今年日本GDP增速下降3%,还有0.9%。如果核辐射的影响不进一步恶化,那么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第二,日本地震是否将带来国际贸易的新格局,这要具体行业具体分析。例如汽车行业,据报道地震影响的汽车产量为42万辆,占日本整个汽车产量10%左右,有人认为这对韩国的汽车行业会比较有利。但在其他一些替代性不强的行业,例如芯片,其他国家很难补上日本的缺口,这样就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影响。而旅游行业无疑会遇到非常大的打击。
第三,灾后重建资金的来源。现在关注的热点是私人资金的回流,这被认为是目前日元升值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我的关注点在国家资金上,从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来看,日本是全球财政状况最糟糕的国家之一,去年公债余额占GDP的比例高达230%。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显然无法加大征税力度,那就只能继续发债,从而加重目前的债务危机,同时引起利率以及汇率的变化。
日本经济在长期停滞后有可能面临转机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 贲圣林
从贸易角度来说,灾后重建肯定会增加日本的进口,这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出来,可能需要6~9个月的周期。另外出口可能会有所下降,日产汽车在短期内有可能供应不足,但日本这个国家在供应链上是很有效率的,因此影响不一定会很大。
从资本市场来看,日本是一个资本净外流的国家。大地震后突然出现的日元升值和资本回流,主要还是一些短期资金,例如保险公司理赔的需要。具体到长期实业投资,日本一向都是资本输出的,受地震的影响对外输出可能要少一些,中国也会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控的。
从货币市场来看,目前5年期信用违约掉期(CDS)价格,日本已经达到了120个基点,中国大概是70~80个基点,相比美国一般在40~50个基点左右。虽然日本的信用评级比中国高,但市场普遍认为日本违约的风险要大于中国,可能会引发所谓的债务危机。这样将导致日本举债成本提高,从中长期来看日元将走弱,而且日本国内会出现一些通胀的现象。
但我觉得所谓的通胀恰好有助于日本走出20年来零增长、零利率的局面。在整个日本国民无法找到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坏事有可能带有积极意义,这是我们能从本次大地震中看到的惟一正面的东西。
日本灾后经济前景十分暗淡
□《环球财经》总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向松祚
首先,我想讲一下目前外汇市场动荡的真实原因。大家对日元汇率急升普遍感到很奇怪,这就需要我们回顾历史。所谓量化宽松措施,其实并不源自美国,而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搞零利率,导致很多人在外汇市场借入日元,换成澳元等进行套利。现在大家看到地震后日本需要资金,日元汇率一定会上升,他们借款的成本会很高,所以都急着把手里的欧元、澳元抛掉来还上从前借入的日元,这是日元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另外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为预防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筹措资金,这也是日元升值的一个原因,但相对次要一些。近日G7联手干预汇市,虽在短期内阻止了日元上涨,但长期来看我认为不可能成功。现在外汇市场上一天交易量差不多4万亿美元,而日本央行的干预才115亿美元。以目前外汇市场的规模,导致央行难以干预汇率,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第二,我认为日本经济将在大地震后陷入十分严重的衰退。首先是旅游业以及相关的住宿、餐饮面临毁灭性打击,其次是上面提到过的日元汇率动荡与升值问题,将给日本出口带来很大影响。其三是日本国内的消费难以提振,一个人的消费取决于他的永久性收入,现在他的房子没有了,消费能力一定会下去。其四是加速海外移民和资产外移。
第三方面,是关于日本的财政。目前它的债务规模占GDP规模比例是世界最高,震后肯定还要继续发债。随着债务利率的上升,私人投资必将下降。
第四方面,可以探讨一下灾难对人类文化产生的影响。有人提出欧洲1340年黑死病的流行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原因,因为人口大量减少而财富没有损失,造就了一个富有阶层去推动文化发展。但这次日本的情况不同,在人员损失的同时财富也大量减少。
第五方面,这次地震对投资理论的影响。过去华尔街用的金融风险模型中,假定系统性风险是恒定的,否则这些模型都不成立。现在该如何把外在灾难性风险纳入进去,我想会有人有兴趣来思考这个问题。
日元走向主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中信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 曹彤
首先从实体经济来看,我认为这次地震不大可能促使日本经济向好的方面转型。这次地震损失从GDP角度大概占了日本7%,也就是3500亿美元左右,如果折算成重建投资,现在主流预估可能需要1000多亿,我认为还是比较理性的。如果分2~3年建设周期,对GDP贡献也就两个百分点左右,折合到年贡献率也就是0.7%~0.8%,我认为不足以支撑日本经济向好发展。更何况企业还愿不愿意在原址重建家园,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从虚拟经济来看。日本债务是大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在发达经济体当中算是非常高的,远远超过了欧洲出现危机的国家,甚至像希腊、西班牙都比不上它。但这样是不是必然意味着日元长期走弱,我认为主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这两年多奥巴马政府所执行的弱势美元政策,也逐渐到了一个可能出现转折的时期。美国所期望的货币政策效果有一些达到了,相当一部分是没有达到的,甚至美国国内的反对意见也逐渐占主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美元会不会重新回到强势策略,或至少回到平稳态势上,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恐怕还是美国需要什么,日元就会向着相对方向演进。尽管这次日本央行大量注入流动性干预市场,但日元汇率会不会有所改变,我想中长期主要还取决于美元的需求。
第三,对于中国而言,应当警惕量化宽松政策演变成常态货币政策选择的风险。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在美国的示范下,国际上量化宽松的量越来越大,这次日本在7天内输入的货币量已经可与美国QE2(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时注入的资金相较。在资本完全开放、汇率自由兑换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量化宽松短期是救助国内经济,长期则是全球流动性泛滥。所以,对量化宽松至少应该有道义上的约束,例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危机才可以启用这种应急政策。
我觉得如果2012年奥巴马连任总统,那么用弱势美元来缓解其国内就业的思路或许还能维持。假如共和党重回白宫,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冲突。那时候如果美元变成强势,对中国而言压力更大。如何能够全局性地思考这个问题,提前做出一系列安排,以这次日本地震为契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