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与周恩来共事、与邓小平同住13岁时名扬四方
田宏
央视网消息:披荆斩棘,显英雄本色;红旗漫卷,照复兴征程。
5月13日,《新闻联播》英雄烈士谱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青岛党组织负责人李慰农的革命事迹。
他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发起人之一;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农民博士”;他是周恩来、邓小平在法国的亲密战友、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也是我国工运先驱。
13岁时在万人集会上慷慨陈词 名扬四方
李慰农像新华社发
李慰农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聪颖勤学,高小毕业后攻读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籍。但其实“慰农”并不是他的原名,入塾开蒙时,先生知道他家境贫寒,艰苦求学,便给他起名“尔珍”。寄望他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但少年时,因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落后和农民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李慰农产生了朴素的“农业救国”思想,报考了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并改名“慰农”。“慰”“为”谐音,慰农者,为农也。从此以示志向,表明他要用实际行动终生为农民服务。
13岁的李慰农曾经在安徽柘皋万人集会上慷慨陈词,指责清廷无能,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时名扬四方。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慰农同进步教师王肖山、学生朱大猷等组织罢课和游行示威进行声援,成为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推动了爱国运动的发展。
1919年秋,24岁的李慰农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华法教育会录取,与蔡和森等50多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也从此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归宿——共产主义。
曾与邓小平同住、与周恩来共事
在国外,最早成立的共产主义组织是在法国巴黎成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6月,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6月,李慰农和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李维汉、王若飞等18人,在巴黎西郊召开中国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报告了组织章程草案,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1923年,周恩来被选为旅欧总支部书记,李慰农为总支部成员。下半年,李慰农被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在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后不久,邓小平便加入了组织。当时,邓小平、李慰农等住在一起,被编为一组,李慰农任组长并被指定为蒙达尼方面的负责人。邓小平曾说:“我自从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平日里,李慰农与邓小平关系很好,经常交流学习心得,探讨革命理论,有时甚至交谈到深夜,彼此都很了解。
在旅欧党团组织内,李慰农刻苦学习,钻研马列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对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简直如痴如迷,以至于同志们送给他两个绰号,一个是“农民博士”,一个是“社会主义”。
199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的日子里,中共青岛市委党史办公室出版了《李慰农烈士专集》,邓小平同志闻讯百忙之中为专集题写了书名。
面对敌人逼迫他坦然回应“同党”
1925年,是中国革命继续高涨的一年,也是青岛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的一年。李慰农奉党中央指示回国,委派他去青岛工作。到任后,他整顿和发展地方党组织,领导开展工人运动。
同年四五月,青岛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李慰农联络各厂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以示声援。6天之内,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18000余人。迫于强大的压力,历时22天,大康资本家于5月9日与工人代表签订了九项复工条件,闻名全国的青岛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
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奉系军阀制造了“青岛惨案”。第二天,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李慰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动全市各界民众组成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势力的斗争方针。在李慰农的组织领导下,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
7月26日晚,李慰农在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部署安排下一步斗争。也就在这天夜晚,便衣军警包围了四方村一带,并挨门逐户搜查。当时避开敌人的搜捕还完全来得及,但他想到住处尚有党的秘密文件,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赶回。当反动军警破门而入时,他已烧掉了所有文件。
李慰农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大义凛然。敌人逼他说出在青岛的“同党”,李慰农坦然地说:“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因害怕公开处决李慰农会引起新的罢工怒潮,敌人便在7月29日凌晨秘密将他押到青岛东南侧的团岛海滨沙滩杀害。李慰农牺牲时,年仅30岁。
屹立在青岛海边的李慰农塑像
如今,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团岛东侧海岸的一片高地上,静静矗立着李慰农烈士的雕像。
在家乡的时候,他的志向是让本地农民过上好日子。外出读书、尤其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的志向变成了让全中国的穷苦人过上好日子!李慰农的一生都在为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学习、奋斗、革命!(文/田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