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观察国际形势的方法
韩立群
60年前,毛泽东从现实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战争、封锁、冲突、反制和西方联盟的性质等问题。他主张要把国际形势作为一个整体,辩证、全面地看待各种挑战,并从中寻找解决之道,内外统筹、通盘考虑。
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15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谈了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当时的中国外交面临多方面困境,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看待这些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这篇讲话,从现实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战争、封锁、冲突、反制和西方联盟的性质等问题,认为仍然是“东风压倒西风”。按照毛泽东的定性,这些观点“作为一些看法提供给各位,供观察国际形势时采用”。这篇讲话收录在1994年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中,体现了毛泽东观察形势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毛泽东在判断形势走向的时候讲了八个观点,其中有五条值得细读。
一是“谁怕谁多一点”。当时很多人怕美国会打过来,这篇讲话则认为我们怕打仗,美国也怕打仗,但美国比我们更怕,因此美国要避免战争,中美打不起来。这样分析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人心,毛泽东认为人心就是力量,中美比起来,中国比美国的人心多、人心齐,美国国内人心不齐,西方内部人心更不齐、害怕打仗的人更多,战争动员比较困难。“真理抓在大多数人手中,而不抓在杜勒斯手中。”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时反霸权、反殖民成为主流思潮,支持中国的国际力量非常强大,对此要有足够信心。毛泽东在观察国际形势时,很重视人心这一因素,在他此前历次国际问题讲话中都有所体现。
二是联盟的性质。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了北约、1954年签署《马尼拉条约》(东盟前身)、1955年签署《巴格达条约》,其中北约是军事集团,后两者是政治集团。当时国内外对这些集团的性质是有不同判断的,特别是在这些集团自身舆论攻势下,很容易误导人心,影响对其外交立场的确定。对此,毛泽东从帝国主义的根本性质出发,明确指出美西方军事集团是侵略性的,也就是说它的主要目的是扩张而非自卫,对此不应该有幻想。而且它扩张时是先找软的捏,当时的民族主义国家力量不如社会主义强,所以这些集团的锋芒就先刺向埃及、黎巴嫩和中东那些弱的国家。毛泽东认为,既然西方集团怕硬骨头,那我们自己要巩固起来、不摇摆,让它们啃不动。这一判断,对于当时制定相关对策有重要价值。
三是紧张局势的影响。大多数人不喜欢局势紧张,要求缓和局势。但毛泽东从战略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局部紧张不一定有害,反而可能对战略大局有利。以金门马祖为例,毛泽东认为在金门马祖制造的紧张局势明显对我们有利,这两地作为一个绞索套住了美国,限制了它的战略空间。在世界其他地方,紧张局势也可能会引出我们想要的结果,比如紧张局势推动了伊拉克革命。为何紧张局势会产生有益效果?其中一个原因是,紧张局势可以调动和平时期调动不起来的各方面力量,为我所用。比如在国内做政治动员有利于更多人口得到教育和锻炼,使大家有一个共同奋斗目标,这有利于民主党派团结。
四是禁运的影响。当时,西方对华搞禁运、封锁,禁止贸易往来,对我国造成很大困难。毛泽东对此报以乐观态度,认为对禁运若应对得力,也有积极的一面。他以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费举例。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每月应发四十万法币,1940年反共高潮到来,国民党停发军费。八路军的对策是自己想办法搞生产,结果每月产出超过一亿。毛泽东认为,1937年后八路军对国民党的军费形成了依赖,原本就应该想办法解决。所以现在应该感谢何应钦,是他的禁运让八路军经济上取得独立,进而对以后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杜勒斯对中国搞禁运,我们可以以同样的思路来应对。
五是要准备反对侵略战争,也就是准备反制。尽管总体判断乐观,但工作上还是要采取谨慎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世界上的事情还要搞一个保险系数”。为应对垄断资产阶级可能会采取的战争冒险政策,要居安思危、积极备战,总的思路就是既要反对打仗,也要不怕打仗。结合当时的战争条件,毛泽东在讲话中就人民备战作了部署。
这篇讲话到今天已经整整60年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已经全然不同,对外战略的任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观察问题的基本方法往往具有普遍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今天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在性质上同60年前仍有相似性,可以以这些基本方法为参考。特别是不能只看问题的一个方面,要把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辩证、全面地看待各种挑战,并从中寻找解决之道,内外统筹、通盘观察、通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