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才是无与伦比的国学大师!
目前,“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国学大师”满街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显学”。
在这场汹涌而至的“国学热”浪潮中,人们似乎淡忘了一个人,淡忘了他终生不移的“国学情结”,淡忘了他对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他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从《尚书》到《诗经》,从《论语》到《孟子》,他都熟读成诵。写作谈话他能引经据典,妙语如珠。
他对上下五千年的国史了如指掌。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整整17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了。他的史论常常石破惊天,他的史识往往发人未发。有人填词评价他“掌中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绝非虚言!!
他是诗国盟主。从屈原到李白,从古体到近体,从唐诗到宋词,从豪放到婉约,名家名篇他讽咏成诵,浑洒自如。多少诗词歌赋让他如痴如醉,多少风流俊才让他瞩目萦怀!
他是文章妙手。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从贾谊策论到韩愈古文,他反复读诵,揣摩摹仿。兴致所至,他又荐之于他人,“奇文共赏析”。
如何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提出了明确主张:总结,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古为今用,活学活用,是毛泽东阅读国学经典,挖掘国学宝藏的一个最大的特征。这也是他超过那些皓首穷经、数黄论黑,坐谈立议,百不及一;起而行之,百无一能的书生、“书蠹”们的千万倍的地方。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它能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它能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毛泽东一生笔走风雷,写过许多气势雄宏足以传颂千古的文章。《毛泽东选集》,“雄文四卷”,曾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其中的成语典故,有40条左右来自《左传》,有20至30条来自《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有10条左右来自《诗经》、《尚书》、《易经》、《大学》、《中庸》、《战略策》、《后汉书》、《三国志》、《孙子兵法》、《老子》、《庄子》、《国语》等。“毛选”中活用古典小说、诗词曲赋的地方更是俯拾皆是。
在毛泽东妙笔点化下,古老而早已失去生机的国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诗词,甚至神话传说,立即变得熠熠生辉,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给人以隽永的启迪,从而使他的文章光彩夺目,虎虎生威,让人百读不厌。
毛泽东在演讲、讲话和与人交谈时,常常上天下地,海阔天空,纵横古今,对于国学典籍中的故事、成语,他能信手拈来,随意驱驰。他能以古典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一个革命道理,令听者拔云见日;他能从初见者的姓名中寻找到楚辞唐诗,让对方惊叹不已……听毛泽东演讲,和毛泽东交谈,在享受他独特的口才魅力的同时,使人深深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国学知识的教益。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晚年毛泽东曾对一位美国来访者说:“我生着一张大中华的面孔”。毛泽东年轻时在一首诗中说:“山川奇气曾钟此”。是的,毛泽东是大中华山川奇气所钟的奇男子,伟丈夫,更是延绵五千年国学传统之精华所哺育铸就的“风流人物”!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试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对国学典籍的饱览,没有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延革以及民族性格的了如指掌,他能对中国的实际现状洞若观火吗?这种结合能如此地完美无缺吗?
集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博览古籍,精通经、史、子、集,更是一位空前绝后的、无与伦比的“国学大师”,他对国学的评说、批注和古为今用,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整理和挖掘这笔精神宝藏,对今日的“国学热”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对于国学的全面复兴和走向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国学大师们应该有研究毛泽东国学思想的大师啦!这是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