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毛泽东:“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

作者:思秦 来源:党的文献

1938年,毛泽东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曾给学员于江题词:“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1940年3月,于江不幸被叛徒杀害,这幅题词从此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83年,河北省定兴县委党史办公室准备撰写于江烈士的传记,在收集材料时,才从于江的爱人任致手中看到了毛泽东的这一珍贵手迹。

在延安学习运动中,毛泽东曾大力倡导全党同志要有“钉子”一样“挤”和“钻”的学习精神,“钉子”精神由此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学习和工作观念。毛泽东的这一题词,虽然也主张“向钉子学习”,其含义则大相径庭,颇值得体味。

何为“碰钉子”?其说由来有二:一是说封建时代的衙门、官宦人家宅邸的大门上都有“门钉”,这些地方普通老百姓是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常常被拒之门外,谓之“碰了钉子”。还有一说,“碰钉子”是帮会组织中洪门的切口(隐语行话),“碰到钉字”,意为遇见对头。“钉子”与“钉字”互为谐音,且意义基本相同,易于理解的“碰钉子”一语遂流传开来。由此看来,“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主要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遭遇阻力、困难或挫折时,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态度和应该采取的应对办法。具体说来,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要认识到“碰钉子”是不可避免的。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麻烦,有时甚至是严重的挫折。碰了钉子,关键的就是心态。如果能做到不抱怨、不懊恼、不气馁,以一种平和、从容的理性态度来看待困难、对待挫折,就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有了这样的思想和认识作基础,摆脱困境就只是时间和方法问题了。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因受“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排挤和打击,毛泽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参与决策工作的权利,遭遇了人生当中一段艰难岁月。用他的话说:“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面对这种人生逆境,毛泽东抓紧时间读书,,学习理论知识,总结革命经验。他在1957年曾回忆说:“一些吃过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认为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1932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有关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后来写成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面对客观存在的逆境,能够坦然面对,冷静思考,并在忍耐和等待中磨练、提高自己,这种豁达、泰然和坚韧,体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胸怀与品格,也成为后来者足以称道的楷模。

其次,不要怕“碰钉子”,要做好随时“碰钉子”的准备。碰一回钉子,长一分见识,增一份阅历。做的事越多,碰的钉子往往就越多。不论是一个人、一个政党,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安身立命、固本安邦,不能怕“碰钉子”,随时都要准备“碰钉子”。碰了“钉子”,从中吸取了教训,才能增长智慧,变得更为聪明和成熟起来。1959年6月中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谈到“大跃进”的严重失误时说:“看来,我第一次抓工业,像我1927年搞秋收起义时那样,第一仗打了败仗。不仅我碰了钉子,在座的也碰了钉子。”鉴于“大跃进”的深刻教训,毛泽东认识到搞经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说:“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要随时准备。许多问题是料不到的。谁知道吹‘共产风’?根本不管价值法则、等价交换,一办公社,‘共产风’就吹出来了,没有料到。……要随时注意新问题,发现新问题。”

其实,不怕“碰钉子”,也反映了人们掌握规律、认识真理的必然过程。毛泽东曾说:“凡是规律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找到。”这个“反复”,就包括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在内的。不“碰钉子”,不从反面的教训中来加以比较、加深认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也就不大容易找到。毛泽东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就“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1961年6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说:“苏联的经验是苏联的经验,他们碰了钉子是他们碰了钉子,我们自己还要碰。”同年8月23日,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我们有把握的、有成套经验的还是民主革命。讲到社会主义革命,则不甚了了。公社工作六十条,讲的是所有制、分配、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究竟如何?你们说有了一套了,我还不大相信。……我看还要碰三年,还要碰大钉子。”不怕“碰钉子”,随时准备“碰钉子”,也就是要有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敢于并善于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就能在战胜艰难险阻中完成使命、成就事业。

其三,“碰了钉子”之后,要善于“向钉子学习”。换句话说,就是遭遇问题或困难后,不回避、不闪躲,敢于直面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总结失败或错误的经验教训,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从1940年开始,在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到1941年进入极端困难时期。毛泽东后来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毛泽东首先从大局出发对困难形势进行分析:“我们到陕北来是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有三个办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三个办法,三条道路,三种结果,何去何从,分晓立见,在高级干部中很快形成了共识。萧劲光回忆说,毛泽东“这段话,既风趣,又易懂,像一盏明灯,一下子把我的心照亮了”。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下大气力对边区财政经济问题展开了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并制定出许多角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当时兼任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贺龙后来总结说:毛泽东真正实际解决了边区当前最重大的问题(假若没有饭吃,一切工作都无从说起),明确地指出了边区经济与财政的大道,提高了全体人民的信心。“他不仅解决了边区的经济问题财政问题,并且给各个抗日根据地和全国都提供了解决问题辉煌的模范的例子。”遭遇困难不畏惧困难,而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中分析新矛盾,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办法,摸索新经验,往往能够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并由此开辟新的道路,开拓新的境界。

“碰了钉子”,如果指遭遇对手或敌人的话,那么“向钉子学习”的另一层涵义,就是要善于向对手学习、向敌人学习。毛泽东曾说:“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革命战争年代,针对党内存在的不重视“枪杆子”的思想倾向,毛泽东拿蒋介石来教育全党。他说:蒋介石“创造了国民党的全盛的军事时代。他看军队如生命……为了反革命,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军’。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点,他是抓得很紧的。对于这点,我们应向他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正是在同敌人斗争中并对敌人这个“反面教员”进行充分研究和学习他们的“长处”来克敌制胜的。所以,毛泽东说,日本、美国、蒋介石,都是我们很好的反面教员,我们是他们的学生。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写了许多书,说了许多话,大家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还没有忘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即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道,还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身。如此而已,岂有他哉!革命的专政和反革命的专政,性质是相反的,而前者是从后者学来的。这个学习很要紧。革命的人民如果不学会这一项对待反革命阶级的统治方法,他们就不能维持政权。”

综上,“碰了钉子时,就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有的一种经验、态度和本事,也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探求真理的辩证方法。当然,做起来也并非易事,只有不断实践、反复磨炼、潜心体悟,方能逐步贯通,进而游刃有余。诚如毛泽东在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总结几年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所说:“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里面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斤斗,碰了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比较主动了,比较自由了,就变成比较聪明一些的人了。”

(作者思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编审,北京100017)

(来源:《党的文献》2011年第3期 )



//www.pegstown.com/wzzx/gsyz/lxff/2014-12-19/2933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