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盛大的阅兵式上,国产东风系列导弹亮相天安门广场。
从70多年前的马队、军刀,“万国牌”装备,到如今现代化、信息化,国产化的大国利刃;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强大中国,令世人赞叹。
其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一片空白中用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远见,锻造出中国导弹、航天最初的阶梯,支撑起强国、强军的中国梦,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就是钱学森。
01
1950年8月的一天,刚刚辞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一职的钱学森,专程赴华盛顿约见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金贝尔。在五角大楼,他正式告知这位美国官员,自己和家人即将离开美国,返回地球另一端的祖国。
作为世界顶尖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的研究对象正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箭武器。回国报效,成为钱学森深藏于内心的人生归属。
然而,美国军方担心,一旦钱学森回到中国,他的智慧、技术和知识将会为美国所谓的对手所用。在美国军方看来,钱学森一个人就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1950年9月,美国当局蓄意罗织罪名,以“企图运输秘密科学文件”的名义将钱学森拘禁。
13天后,虽然被保释出狱,但钱学森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在长达五年的软禁岁月中,他设法寻找回国的机会。
1955年夏,钱学森从洛杉矶寄出的求援信辗转送到了中国领导人手中。他在信中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最终,在中国释放11名美军俘虏的情况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
02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启程回国。
回国后的钱学森刚刚安顿好家人,便在中央的安排下踏上考察东北的行程。
新中国把培养国防尖端人才的希望寄托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东北考察的钱学森,最后一站来到这里。在与陈赓院长见面时,他第一次提出中国导弹研制的问题。
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是改变现代战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基础。之所以叫“导弹”,也是钱学森的命名。
李颐黎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原研究员
当时还不叫导弹,叫飞弹。钱学森给大家做报告的时候就说道,炮弹也在飞,跟导弹有什么区别,但是导弹不一样,导弹(发射)出了以后还控制弹道,甚至控制落点。所以我们导弹不要叫飞弹,叫导弹。
1956年2月1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宴会。宴会开始前,毛泽东主席特意审阅了名单座次,将37号桌的钱学森改到1号桌,就坐在自己身边。
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向钱学森提出了中国发展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钱学森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那时的钱学森已经开始给中央领导人、解放军高级将领等进行一系列关于火箭和导弹的讲演。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字:火箭军。
李颐黎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原研究员
他提出我们要自力更生地发展中国的火箭,将来在部队里要设一个新的军种,叫火箭军,或者叫火军。而且说明火军就是装备了导弹的部队。
1956年的春节刚刚过完,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就摆放了由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其中,钱学森就发展导弹技术的组织方案、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提出了精辟见解。这份意见书成为中国导弹事业起步的奠基文献。
不久,一所专门研制导弹的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组建,钱学森任院长。
03
这枚“1059”导弹,以苏制导弹为母版进行仿制,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1960年11月5日,它所飞行的550公里轨迹标志着中国人向火箭与导弹的时代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在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看来,中国人的脚步不能仅停留在仿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中国自主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开始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1962年3月21日,酒泉发射场一片繁忙,在场的科研人员个个兴奋不已,满怀激动地静静等待导弹点火。
然而,意外发生了。
“21秒时尾段着火,25秒左右发动机停止工作,最大飞行高度为3456米,69秒后落地起火”。
为找到发射失败的原因,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忍住悲痛,冒着大西北凛冽的寒风,以拉网式的密集队形在爆炸现场将爆炸后的残骸一点点搜集起来,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不放过。
经过几个月的故障分析,钱学森带领大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一是总体设计存在缺陷,另外发动机也存在隐患,导致局部破坏而起火。
钱学森强调,一次失败的发射并不可怕,关键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锻造出一支成熟的航天科研队伍。
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两年后,“东风二号”导弹再次发射,导弹飞行了一千多公里,准确击中目标。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终于发射成功!
郭京朝
航天科技集团十二院原党委书记
正是有了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至少提前了二十年。
04
几年后,钱学森又以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和技术科学家的缜密策划,带领中国科研团队完成了导弹和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和“八年四弹”目标。
中国核武器具有了实战能力,“东风”系列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相继研制成功,射程从开始的几百公里发展到一万多公里。
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火箭军”正式成立。中国拥有了强大的战略核威慑和防御能力。
钱学森不仅给解放军装上“钢牙利齿”,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正是在“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的基础上改装、发展而成的。继而才有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到了晚年,钱学森也一直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发射升空,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
几天后,从太空回来的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向他报告太空的消息。
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的背后,是钱学森近半个世纪的付出与坚持。这一刻,老人的脸庞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开始应用;中国空间站已进入应用和发展阶段;探月的嫦娥工程正在顺利实施;“祝融号”火星车已到达火星表面……中国正在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一腔报国心,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钱学森用智慧和思想,实现了回国时的誓言:“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正是这位科学家,铸造起大国安全的盾牌,守护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安全,使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十几亿人,挺起了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