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己动手干的,我坚决不买。”
电影《流浪地球2》带火了徐工。徐工火出圈,可不只因为电影,更因为有“大国工匠”孟维这样的一线劳动者突破一个个难关,掌握了核心技术。
近日,《环球人物》记者走进徐工,目之所及是一排排各式各样的工程机械。另一道亮眼的风景是“劳模大道”,一张张巨幅人物肖像挂在入厂后的主干道两侧,他们是劳动模范和获得殊荣的高级技能人才。
其中就有今年2月28日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数控车工孟维。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无论《流浪地球2》中的工程机械,还是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建设现场的重型装备,许多得益于孟维团队的技术创新。
01
把脉“全球第一吊”
近年来,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迅猛,单台风机的功率和尺寸越来越大,对吊装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好几家客户找到徐工,建议我们研发更大吨位的起重机。我经过充分调研后,就在2021年末启动了史无前例的26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任务。”2600吨全地面起重机总体设计师李长青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然而要吊起2600吨的物体,会产生巨大的拉力,这就十分考验起重机臂架上重载转接结构零部件的强度。
遗憾的是,根据设计图纸生产的第一批零部件却因现有加工能力无法满足精度要求,在零部件极限试验中屡次未达到额定性能就发生断裂。公司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特级技师孟维。
他发现,新机型的吊装重量全球第一,但好多设计指标的实现都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只能从零起步,自己慢慢摸索。
经过数十次的失败后,孟维看到,问题的关键出在了承重部件的一个非标准尺寸的异形螺纹上。“精度没有达到要求,螺纹就发生断裂了。”孟维说。
由于螺纹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孟维尝试了几十次,都无法将它打造成形。
他决定从车床使用的刀具上找突破口。“我们把世界上几大刀具商的信息翻了个遍,都没发现他们有生产这种刀具的能力。”孟维说。传统刀具不行,他就打破传统规格,为这个异形螺纹量身打造了一套专用刀具。
“整套螺纹非常难做,但是我可以对螺纹的一部分做一把刀,另一部分再做把新的,总共做了18把刀,把螺纹一点点给拼凑出来了。”孟维说。
2022年9月2日下午,孟维用创新方法打造的异形螺纹,终于成功通过极限测试,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XCA2600在调试现场将173吨重的砝码吊离地面,宣告“全球第一吊”首吊成功。
此后,这款“全球第一吊”每到一地施工,当地就会有新闻报道。
“XCA2600之所以这么火,主要原因就是在160米这个高度,其他起重机够不到,或者高度够到了,但吊装重量达不到。”李长青向记者解释道。
XCA2600的吊臂就好比一根超级鱼竿,伸得越长,能吊起的重量就越小。在不伸臂的状态下可以吊起2600吨重物,在伸臂160多米时能吊起170多吨物体。
2022年11月,XCA2600在山东昌邑风电场开展吊装作业。
这款2600吨全地面起重机的成功,还要得益于孟维在多项关键零部件上取得的技术突破,比如转向结构、单缸插销系统,等等。孟维也被称为“精密零部件的顶级雕刻师”。
02
曾是个愣头青
1998年,孟维初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徐工高级技校。进入技校后,他重理论、轻实操,导致第一学期实操不及格。当时7名女生不及格,唯一一名不及格的男生就是孟维。
“当时我觉得特丢人,就开始好好学习实操技能,进步也很快。第二学期我就成了我们班的先进典型。”孟维回忆道。
老师跟大家说:“你们看孟维磨的这个刀,无论是光洁度,还是排水槽开的深度,各个角度都比较合理,大家要好好学。”学校还把他磨的3把刀具专门展示,其中有一把刀还用玻璃柜罩起来,供学弟学妹欣赏学习。
技校第三年,孟维就进工厂实习了,还拜了师。师父给孟维找了17把刀,要求他切一段圆钢。孟维结合书本理论和自身经验上工了。“一上去,刀就没了。”当时,他还是个愣头青,丝毫不讲究方法。试了多次,都是同样的结果,刀具一把接一把被他损毁了。
师父提醒道:“你看这钢是不是有问题?”孟维这才发现钢材是淬过火的,属于难加工材料,刀具硬度不够,没办法切。只有把钢进行回炉,把硬度降下来,才能再加工。
孟维咽下苦果,牺牲休息时间强化练习,别人下班走了,他还接着练。有一段时间,他一个人操作6台设备,蝉联了9个月本工段工时第一名,最后把自己累趴下了,得了疝气,住了一个月的医院。
刚进厂不久时的孟维(左一)。
2004年,为推动数控技能的普及和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孟维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技能竞赛和公司组织的培训和活动,去外面开开眼界。
可是一到了徐州市选拔赛赛场,孟维一分都没有拿到。“我对比赛用的设备感到非常陌生,它的操作系统跟我们平时用的差异比较大,在程序的运用上也不灵活,非常死板。我们使用的那套编程方式在比赛设备上不适用,造成零部件都没有加工出来。”孟维回忆道。
之后,孟维就在程序编制上不断学习,不断熟练操作。2006年的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孟维找了好几个人当老师,请他们传道授业,最终取得了徐州市选拔赛成人组第六名、职工组第一名的成绩。接着,他又参加江苏省级的比赛,仍获第一名。
这让孟维跳过高级工、技师,直接破格从中级工晋升为高级技师。“从无到有,我一下就拿到了我们公司的天花板级证书。”孟维回忆道。
2010年,孟维(左二)和同事参加数控技能大赛。
有一次要出差了,还没到车站,工段长就打来电话问:“你什么时候回来?有一堆活只有你能干。你写的程序人家也看不懂。你要不回来干,整个生产进度可能会受影响。”他一度在一年里遇到过七八次这样的情况。
孟维觉得这样不行,一人强不算强,怎么也得带几个徒弟出来。他带了一批又一批,还把自己的一些方法进行总结,把操作步骤标准化,做成案例,通过课件的形式向他们讲授,再到现场给他们演示,最后再复盘。这样就把团队建立起来了。
经过多年的积累,2016年以后,结出了大量果实,一大批成果被研发出来。“比如套筒的珩磨工艺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做出来的。比如原来要求表面粗糙度参数要小于0.8微米(1微米等于1/1000毫米),我们后来可以控制在0.04微米以内。
202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新的八级工制度,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
也就是在高级技师之上,还有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当年,孟维就拿到了江苏省第一本数控车工专业的特级技师证书。
03
“当然要自己做”
“曾经有段时间,有一部分人主张以引进技术设备为主,毕竟花钱买比自己研究省事。现在我觉得,能自己动手干的,我坚决不买。我自己做出来,跟人谈判就有底气。”
前几年,有一种特种起重机的套筒,原先由国内其他公司供货,可每批货都有不合格产品。对方还总希望孟维放宽要求。
孟维就去找他们商谈,没想到对方认为自己有技术上的护城河,态度十分傲慢:我们就这水平,你爱用不用。
孟维的火气一下就上来了,回应说:“这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我回去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经过研究,孟维团队采用了以镗代车的办法,降低温度升高对材料变形的影响;另外也首次采用了镗削加珩磨的工艺方案,把套筒的柱度误差控制在5微米之内,圆度误差控制在1微米之内,远远超过了原先的技术要求。
“原来要求0.06毫米他们都控制不住,甚至超标0.29毫米,太离谱了。”孟维说。
孟维和工作室同事在研讨。
有的产品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但孟维还是自己造了出来,比如转向节。原先重型车辆使用的转向节往往需要进口,但费用比较高。2016年,孟维开始带领团队自研。
他们团队试用了几种方案,试制了两轮,但不太理想。公司决定,还是继续从美国格鲁夫公司采购。
孟维不甘心,和团队成员及技校的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新的方案,和国内其他厂家合作,最终加工出一批合格的产品。
“转向节不便宜,从国际市场采购和我们自己做相比,加工费用大致就是一件8000元和1800元的区别,我们当然要自己做。”孟维说。
孟维工作室展示的部分创新成果。
在孟维和无数人的努力下,“自己做”做出了对外贸易的崭新一页。2022年,徐工在北美大区整体出口金额和台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60%。
眼下,孟维正在研究3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产品将来面世,无疑又将闪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