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芯”事件长期来看利大于弊
胡伟武
图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胡伟武接受新华访谈采访。新华网 陈杰 摄
4月20日,针对美国的出口禁令,中兴通讯发布了《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表示美国商务部无视中兴通讯过去两年在遵循出口管制合规方面的艰苦努力、巨大投入和长足进步。对中兴通讯极不公平,中兴通讯不能接受。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公告,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口任何技术、产品。公告称,中兴通讯违反了2017年与美国政府达成的和解协议。自公告发布之后,引发了业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兴究竟将面临怎样的困难?这样的事件是否只是一个开端?4月20日,新华访谈专访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胡伟武,揭秘中兴事件的前因后果。
以下是采访实录: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此次禁“芯”事件?如若核心元件不能及时到位,中兴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胡伟武:短期来看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压力很大,长期来看利大于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次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就是我们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个磨难。由于我国集成电路长期依赖于人,“禁运”如果继续发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会面临很大压力,甚至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幻想,立足于自主研发。我们自主研发北斗卫星是因为美国GPS定位系统和欧洲伽利略定位系统都拒绝中国参与;我们发展“天宫”系列空间站也是因为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拒绝中国参与。对“中国制造2025”来说,现在制裁,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技术路线,使用自主研发CPU等元器件。如果到了2025年我们工业控制系统全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了再制裁,反而不利。
新华网:我国传统核心技术产品推进速度较缓,此次事件是否能加速我国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建立?
胡伟武: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在IT产业中非常突出。我国包括电商、微信在内的信息化应用非常发达,但作为信息产业基础的CPU和操作系统却非常薄弱,不仅信息产业严重受制于人,国家安全也面临威胁。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如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元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禁运怎么办?必须破解IT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十八大以来,自主CPU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自主CPU性能不断提高,超过国际主流CPU的低端产品,正在向中高端逼近。二是基于自主CPU形成了包括上千家企业的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三是在武器装备、党政办公、能源、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的领域使用自主CPU已经成为共识。龙芯CPU在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十几种国家重器,以及以党政办公为代表的信息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基本支撑。在党政军装备和信息系统的应用或应用试点中,以CPU和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自主基础软硬件从不成熟到成熟,自主基础软硬件产业链从组合发散到组合收敛,基于自主基础软硬件的党政军信息系统从基本可用、到可用、到好用。
但国外垄断企业在CPU方面已经形成很强的垄断,国内力量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美国制裁中兴必将使我国自主CPU加大在党政军应用部署进度,加快向能源、交通、金融、电信等行业应用的推广,并在此基础上加速面向开放市场,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消除国家安全隐患。
新华网:长远看我国核心技术应如何发展?此次事件后走势又会是如何?
胡伟武: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告诉我们:要改变目前中国信息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不能只着眼于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主要建立在Wintel(Intel的CPU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AA(ARM的CPU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两大技术平台上。虽然全球计算机的80%左右在中国大陆生产,但由于没有产业主导权,2011年我国信息产业100强企业的利润总和是美国苹果公司的40%。2012年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占了全球手机利润的97%,2016年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占了全球手机利润的94%。
只有坚持自主研发,基于自主研发的CPU和操作系统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才能取得产业的主动权。近期,随着我国自主CPU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取得持续发展,一些我们想通过自主研发摆脱依赖的CPU和操作系统,纷纷通过技术合作或企业合资的方式让我们对其建立新的依赖。通过引进技术只能在别人掌控的技术体系中做几个产品,不可能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于国外垄断集团在我们不掌握技术时就封锁技术、在我们掌握技术后就通过技术合作阻止自主技术发展的微末伎俩,中国人民已经洞若观火。只有坚持自主研发,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形成自主的产业体系才是中国IT产业摆脱受制于人命运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