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8年,是他们构成了国家的脊梁!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
君视名利如草芥,许身国威壮山河!
邓稼先(1924-1986),我国核武器研究的筑基者,“两弹元勋”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正处在一段非常严重的困难时期。1958年8月,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他参加这项工作。邓稼先立刻明白了这个“大炮仗”的含义,虽心有忐忑,但仍临危受命。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为国家的核事业倾尽毕生心血。
邓稼先告诉大学生们:“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我们照样能干,而且可以干得更好。尽管今后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艰险的,但是,什么困难也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为了造出‘争气弹’,我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也是正是这一次危险的经历,为以后邓稼先的不幸逝世埋下了伏笔。
1986年,在邓稼先病重期间,他的同学兼好友杨振宁曾来华看望他,并且痛心的问他:“国家到底给了你多少奖金啊,值得你把命搭上?”
邓稼先冲着老朋友笑了笑,吃力的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对他说:“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癌症晚期的邓稼先曾向祖国提了唯一一个要求:看看天安门,临终前叮咛身边年轻的学生:“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平静地走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
周伟民与唐玲玲
蕙兰柔情入琼崖,克勤志业望兴邦!
周为民教授(左)与唐玲玲教授(右),南海历史学研究开拓者
1953年,周伟民和只比自己小两岁的唐玲玲一同以优越的成绩考入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彼时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史哲不分家,教授也是明星云集,已经因为共同的学术志向和人生兴趣而结缘的周伟民、唐玲玲都曾经师从我国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甚至还与知名历史学家陈序经私交甚笃。
史学素养深厚,且身为广东同乡的周伟民、唐玲玲二人当时都对海南岛的历史产生了很深厚的兴趣,但是当他们想要进一步研究海南岛的历史时,却发现只有一本日本军国主义历史学者小叶田淳为帮日军侵略海南岛而撰写的《海南岛史》。
从那时起,两位学术伉俪就暗暗下定决心:“我们一定要著成一部南海’通史’。”
两位老人的想法出奇的一致:我们一点不害怕死亡,但是害怕在死之前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完,耽误国家在南海的维权工作。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周伟民、唐玲玲夫妇为了帮助国家维护南海主权而修“海南史”,已经26年了。26年间,已届耄耋之年的周伟民夫妇花光了养老金,走遍了海南的沟沟坎坎,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海维权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佐证。
钱伯初
量子普物历世桑,风华凋尽犹胡杨!
钱伯初(1933-2014),兰州大学教授,国内量子力学筑基者
钱伯初师从著名核物理专家杨立铭,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半年。他自1957年支援西北到兰州大学讲授量子力学课程,与复旦的周世勋、北大的曾谨言合称“中国量子力学三剑客”,到他2014年去世,82岁人生里竟有将近60载奉献给了大西北。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西北,献给了学生和量子力学。先生2014年4月去世,1月还在给学生上课。直到他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刻,他谈论的都是量子力学和上课的问题。
他为中国特别是兰州大学的物理人在世界上打下一片天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现在知道钱伯初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他去世的时候,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老的学生葛墨林院士发来唁电:“钱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物理教学,精益求精,富于教改探索,为兰大乃至中国物理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教书,我快乐的名言,不时在我们耳边回响”。只比钱伯初小五岁的葛墨林在落款时恭恭敬敬的写上了学生葛墨林的字样。
李佩
闻道京兆眷良人,芳菲零落寄烟霜!
李佩(1918-2017),“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中国应用语言学开拓者,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她曾帮助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每次上课,带着一大卷油印教材发给学生。这些教材被沿用至今。
很多学生回忆,李佩先生从不大声训斥学生,却有一种“微笑的严厉”,她把最淘气的学生调在第一排,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人做梦都在说英语。
她还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李佩先生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选录学生。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她反对大学扩招。她反对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时。她对坐她家沙发上的一名大学副校长直摇头,她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她反对“北大要把1/3副教授筛选下去,改革进行不下去”的悲观论调。
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李佩先生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驾鹤西去。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理事长华光教授在先生的追悼会上说,“李佩先生和郭永怀先生当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在各自领域为国做出巨大贡献,先后经历诸多磨难,取得巨大成就,确实值得我们缅怀。”
后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建国68年以来,诞生了太多的学者巨擘,我们很遗憾没办法给每一位撰写回忆录。但历史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以他们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是他们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是他们选择为国家、为科研毕其一生之力去奋斗,才有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成果。
我们特地制作了一组H5界面,完整回顾了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至本世纪初载人航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前端科技亮相,我国在建国68年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在这些闪亮的成果背后,是千万科研工作者不舍昼夜的探索,更是千万科研工作者舍家为国的情怀。
谨以此专题,向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感谢你们,构成了国家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