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本书,它主要是指责一个国家的经济严重不平等,“最富有的1%的人群拥有的财富超过国家的财富的1/3。”而这些最富有的人也从各个方面把持了这个社会:话语权在他们手中,立法权被他们控制,甚至官员的任命也要听命于他们。相比之下,其他人群的财富越来越少,机会也越来越少,向上流动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长此下去,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民主”、“法治”都会崩溃,最终它将沦为世界上的三流国家。这样的国家,在世界存在着很多;而这本书里所说的这个,是美国。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对美国经济乃至制度进行反思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不乏特别犀利之作。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的这本《不平等的代价》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本书的一开头,作者就用非常充分的数据列举了美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不平等:“截至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美国社会最上层的0.1%的家庭所拥有的收入是社会底层90%家庭平均收入的220倍……自经济衰退以来所谓的‘复苏’的收益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最富有的美国人的口袋:与2009年相比,2010年叛国所创造的额外收入中的93%都为最上层的1%美国人所得……最上层的1%群体一周的收入都比最底层1/5群体全年的收入多出40%;最上层0.1%群体一天半的收入几乎相当于最底层90%群体一年的收入;最富有的20%群体的税后总收入超过最底层80%群体的总收入……”作者列举的数字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引用了。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不平等呢?根据美国向世界推广的“美国梦”式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足够勤奋、智慧,那么他就会得到他想拥有的一切;而那些处在贫困之中的人,要么就是不够勤劳机智、要么就是人品问题,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运气不够好。我一度认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说法可能是靠得住的——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未必,因为中国很多既勤劳又智慧的人最终过得都不好——比如那些下岗工人。但是美国并没有“下岗”一说,所以“美国梦”式思维应该是合理的。然而,斯蒂格利茨却指出,在当今严重不平等的美国社会,“美国梦”其实只是一个梦而已:“现在美国人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的机会少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斯蒂格利茨的逻辑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比较简单:要想向上流动就要有知识,只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当一个社会不平等太严重的时候,教育资源自然也会不平等,富二代想接受最好的教育很容易,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教育经常会成为一种巨大的负担。
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会让人变穷。那么那些变富的人真的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和劳动才富起来的吗?也未必。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成为富人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掠夺财富。前者为社会增添财富,后者通常减少社会财富,因为在掠夺财富的过程中,财富遭到了破坏。”后面这种,其实就是“寻租”。斯蒂格利茨对寻租的定义是:“寻租,即收入的获得不是因为创造了财富而得到应有回报,而是攫取了大量即便没有他们的努力也会被创造出来的财富。”亚当·斯密说如果人人追逐自己的利益,那么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共同创造社会的利益。但寻租则显然不是。斯蒂格利茨用银行家来举例,银行家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却没有为社会贡献任何的财富。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伦理问题,却和“美国梦”式的思维不矛盾,银行家确实骗了人,但那也说明他们很聪明。对于这种意见,斯蒂格利茨转引了一位银行家朋友的话说:“任何人(就连他12岁的儿子)都可以赚大钱,只要政府愿意以那些条件把钱借给他。但是银行家们却把那些利润看成是他们天才的结果,完全应该得到那份他们习以为常的激励薪酬。”
银行家们赚钱太过容易,同时又太过无耻,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果说,今天那些挣扎着的贫困家庭得到我们的同情,那么处于上层群体的人就越来越引发我们的愤怒。”寻租造就了不平等,市场为寻租找到了借口,而政府则会为寻租创造条件。本书第6章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标题:《1984降临美国》。我们知道,“1984”是集权主义的代名词,很少会有人把它和美国联系在一起。但斯蒂格利茨则用犀利的目光看出问题,并指出,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是多么容易控制话语权和政治,从而渐渐成为“独裁者”。
不过,就像世界上所有的独裁者都会被推翻一样,美国的这“1%”也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他们的命运是和另外的99%捆绑在一块的。一旦社会崩溃,则会“天塌大家死”。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完全没有资格嘲笑美国的不平等,因为我们的问题同样大,如果不是更大的话。斯蒂格利茨的这本书所剖析的问题值得我们一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