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眼里,写小说的作家都是很厉害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他们给外界印象更是了不起。2022年,从网络媒体中看到,司马南对我国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说的话提出质疑。作家说的什么话?网络能搜到,在这里不再详述。
但通过司马南有关解读,我们才知道所谓的文学奖的标准竟然是丑化中国人。也看清所谓的外国标准并不是什么标准,只是丑化中国一种方式而已。
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有自信,我们历史上文学延续几千年,甚至比欧洲的历史都要长,为什么偏要以西方人的标准为标准呢?
西方可没有那样的好心,他们目的就是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任何丑化抹黑中国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香的。
苏联的崩溃就是前车之鉴,那么苏联为什么崩溃?
现在一些俄罗斯专家学者才明白,就因为接受了所谓的诺贝尔文学奖,一些获奖的人根本没有经历过,据说他们通过道听途说写抹黑丑化苏联的小说,这种“群起抹黑”的现象,成为西方瓦解苏联的工具。现在俄罗斯人醒悟了,但已经是后知后觉了,苏联已是覆水难收。
一、苏联初创时期
对于西方如何用诺贝尔文学奖搞垮苏联一事,可以顺着苏联历史上那些获奖者的情况捋,就会发现其中秘密太多了。
西方搞的诺贝尔文学奖,可并非西方眼里的“文学归文学,政治归政治”,诺贝尔文学奖并政治倾向性很强。只是很少有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也麻木了。如果不是专家解读,恐怕很多人把被这种掩藏的政治性蒙在鼓里。
在西方人眼里,欧洲文学的三大高峰。第一个,当属传说中古希腊时代。其实这个时代传说神话太多,到底有没有这个时代,还没人验证。
第二个时期,就是文艺复兴。这是欧洲有名的变革时期,当时有名的当属莎士比亚及他写的4大悲剧。
第三个时期,就是19世纪末,以俄国托尔斯泰为首的文学。托尔斯泰写的长篇小说很有名。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时候,托尔斯泰被认为是俄国最有可能获奖的作家,因为他是欧洲公认的文坛领袖。但托尔斯泰连续多年都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去世后,很多人认为太遗憾了。
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出的理由不理解,认为托尔斯泰写的小说是“文学比赛的桂冠”,但他的作品却否定所有形式的文明,而且还赞美原始的生活方式,提倡无政府主义思想。评审委员会认为托尔斯泰任意改写《圣经》,所以一致认为他的作品充满对文明样式的狭隘及敌意,他们无法忍受。
其实不给托尔斯泰的原因,并不是文学,而是政治和宗教。只不过评审委员会不直接说出理由。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活动正在俄国展开,托尔斯泰当时并不赞成革命,但他反对反动派镇压革命。如果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托尔斯泰,实际上就是变相支持了列宁革命活动。
直到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才给了一位反共的流亡作家蒲宁,此人是白俄人,评审委员会给出获奖理由,认为他“虽然差距很大,代表俄罗斯文学的正统”。也就是说获奖并不是因为文学,而是因为“政治正确”。
不过这个评审委员会直接自己打自己脸,托尔斯泰比蒲宁更正统,只是他同情列宁,而蒲宁是一个极端反共流亡人士。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爆发了经济危机,特别是1933年最严重的时期。
而此时的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建设规划,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这种对比之下,让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向往的一种制度。世界范围也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浪潮,这个时代成为苏联的红色时期。有人说把诺贝尔文学奖给蒲宁是冲抵现实革命浪潮。
二、苏联辉煌时期
随着苏联的发展,此后20多年,再没有俄罗斯人获得该奖。直到1958年,赫鲁晓夫执政时,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俄语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因为此人也是一个反共分子。不过反共的人很多,反共的俄语作家也很多,为什么偏偏给了帕斯捷尔纳克呢?
因为当时的苏联达到了鼎盛时期,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也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对西方国家起到了巨大的震撼作用。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访问苏联时,还称这是一个“东风压倒西风”的时代。
西方很多人甚至悲观地认为,西方与东方竞争落后了。所以,为了弥补这种软实力的损失,给西方人重建自信心,西方就把文学奖给了反共的帕斯捷尔纳克。所以说给哪位反共的人,都是西方人说了算,一点文学含量都没有。
1965年时,俄语作家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此时又给一个俄语作家呢?
因为当时全面反对斯大林的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掌权,西方担心苏联再次迎来斯大林时代,所以西方国家背后一商量,就把奖给了肖洛霍夫。因为肖洛霍夫就是一个批判斯大林的代表人物。
苏联得知这个消息后很高兴,并高度评价的肖洛霍夫的文学成就,根本不谈为斯大林平反的事。但此时苏联解体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有名的作家是索尔仁尼琴。为什么此时再次给俄语作家呢?
原来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衰弱,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根本无力与苏联竞争。而且美国国内矛盾激化,很多反战运动兴起。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1970年是列宁诞辰100周年,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纪念列宁的活动,红色革命再次掀起浪潮。
苏联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也取得了优势,在中东地区、在非洲、美洲等国都有亲苏的国家。此时把一个攻击苏联红色革命的作家索尔仁尼琴树起来,在西方国家看来,能削弱苏联的影响力。
以上4位作家获奖,都是苏联盛世时,而且西方选的关键点也有政治倾向性。
三、苏联末期及崩溃
1987年时,俄语作家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5个获奖的俄语作家。此人也是一个反苏分子。而此时的苏联正是戈尔巴乔夫执政,苏联处于走向崩溃时期。布罗茨基甚至主张俄罗斯被瑞典殖民,认为可以享受西方文明。
当时戈尔巴乔夫已经展开改革,苏联拥护社会主义的人依然占主流,有些作家对文坛乱象也展开批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认为把诺贝尔文学奖给流亡的布罗茨基更有意义,还能变相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于是诺贝尔文学奖为苏联崩溃前创造了一个舆论导向。
至于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白俄的女作家阿更克西耶维奇,已经是苏联崩溃的事了。这个时间段内给一个白俄国家的作家,主要还是因为俄白之间的特殊关系。当时普京出兵叙利亚,把克里米亚拿到手里。而这个白俄女作家就是靠丑化苏军与俄军而出名的。
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而且背后有人操纵的内幕,已经让外界对这个奖并不感兴趣。西方操纵诺贝尔文学奖,把这个奖作为打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具。苏联存在这种情况,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1980年,波兰发生动乱,诺贝尔文学奖就给流亡美国的波兰反共作家米沃什。
1999年,中国取缔邪教某功,于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立即在2000年把奖金给了高行健,此人攻击诬蔑中国“践踏宗教信仰自由”。
2012年,中国召开18大时,当时诺奖给了莫大作家,西方国家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像1965年给肖洛霍夫一样,想起到舆论引领作用。但没想到,随后中国召开文艺座谈会,公开批判“追求在西方获奖的现象”,比如“唯洋是从”、“以洋为美”、“以洋为尊”,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追求,就必然丢失自己的价值观,也会上了西方套路,失去文化自信。
由此可见,所谓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什么文学性,全都是政治性。是西方搞乱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工具。不要认为获得诺奖的作品,就是高大上的东西,很少有人看到背后内幕。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